彭清萍,张 佳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评价体系
彭清萍,张 佳*
(湖南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长沙 410082)
日趋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需要价值引导的评价体系。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评价体系应当遵循目标性与科学性、理论性与操作性等原则,从视角与系统两方面塑造理论模型,依据一定的指标选择标准、流程与方法,构建了过程性指标、实效性指标和持续性指标3个指标框架,得出了网络竞争力、人力资源、网络形式等6个一级指标,软硬件水平、信息整合能力等14个二级指标,并明确了44个测度变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网络建设;评价体系
随着网络舆论规模的不断扩大,互联网重塑了一个虚实相生的世界,多种社会思潮与利益诉求汇聚于此,其对时下生活的重要影响不言而喻。习近平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1]继续深入研究如何在这个规模宏大、涉及面广的网络空间,构建能有效评价引领工程的评价体系,对检验引领工程的实效,找出潜在问题,真正建立网络文化研究的评判标准和规范,最终实现网络空间的纯净清朗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指标体系能否全面反映影响“引领工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成为判断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标准。“引领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目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目标性是建构“引领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要求。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现实决策及操作提供客观依据,这就要求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律与基本特征。为达成目标性的要求,核心在于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这就要求在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并且尽量采用客观化的评价方法来进行评价。科学性则是设计和取舍指标、建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中都要有一定的科学基础。选取的指标必须能全面、精确地反映网络文化的客观规律与主要特征,同时在名称选择、含义解释、内容分析、时空界定等方面保证科学明晰。
(二)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必要的理论模型则成为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工作。理论模型需要从各个层次和多个方面展现“引领工程”的具体内容,为全方位地反映网络内容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评价指标体系的操作性集中体现在可比性与可操作性方面。由于涉及不同的参与主体与内容,指标之间就必须具有可比性。这要求在指标体系设计之初,需要满足可比性的要求,同一层次的指标应该能够进行纵向或横向对比,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当尽可能保持相互独立。
(三)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原则
“引领工程”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化、网络新闻咨讯建构、社交媒体内容创构、网络娱乐产品,综合反映了网络内容建设的总体状况,也必然体现了“引领工程”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引领工程”的基本内容之间存在内在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不同网络内容的特殊性。指标设计过程中,在有所取舍的前提下,应当保留相应内容的特殊性,形成一定的专业性指标。
(四)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网络内容建设本身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具有波动性。因此,对“引领工程”的选取应该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必须确保整个指标评价体系的稳定性,避免短时间内因指标的剧烈变化而对整个评价体系产生的负面影响。为此,指标选取应注重代表性与可持续性,以适应时间维度可能存在的常规化变动。在保持“引领工程”评价体系稳定性的基础上,更应注意评价体系的动态平衡。
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模型作为支撑,并需要清晰的概念框架作为指引,这构成了“引领工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思路[2]。所谓理论模型,是指建构评价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的理论支撑。对于“引领工程”发展水平的评价,需要从视角与系统两方面塑造理论模型作为建构依据。
(一)评价体系理论模型
1.基于系统的理论模型
目前,国内并未对“引领工程”进行明确界定,对“引领工程”的评价指标也缺乏全面、权威的研究,相关研究更多局限于网络内容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引领工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既要立足于网络内容建设的整体状况,又要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体现。因此,在建构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鉴于权威性、科学性、持续性等多方面要求,本文选取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作为系统理论模型建构的基础[3]。“引领工程”作为一种网络内容建设的创新尝试,其本身属于大众媒介传播的范畴。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从微观上,可以将“引领工程”视作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依据网站的传播要素由此构建网站内容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可以将具体的传播过程指标体系划分为网络环境营造、把关机制建设、网络内容设置、受众表现、网络影响力五个二级指标。同时,为增强“引领工程”评价体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更好地洞悉影响网络内容建设效果的因素,本文从宏观上将“引领工程”视作一个网络文化生产系统,从网络文化资产(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政策环境与网络文化产出(服务产出)三个方面对“引领工程”的发展进行评价,得出过程性指标、实效性指标、持续性指标的三个指标模块。其中过程性指标着重于网络软硬件与人力资源,主要体现在网络竞争力与把关机制建设;实效性指标着重于网络文化产出,主要体现在网络形式内容与网络影响力方面;持续性指标着重于网络环境的营造,主要表现在市场环境、公共环境及创新环境方面。
2.基于视角的理论模型
测量指标的选用标准为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引领工程”的测量指标更需要具备选取方便,易于量化,能够对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网络内容进行评价。本文研究的“引领工程”评价体系采取多层次指标法作为视角理论模型建构的基础。
网络内容评价体系的多层次指标法即因受众不同、评价对象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指标。并将其化为三个指标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网络指标,此类指标大多评价网络资源的技术性特征,集中于设计单纯的网络技术与网络软硬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网络内容评价;第二层次是主题领域指标,重点反映待评价内容的描述性特征,以此区别于其他主题内容,通常只适用于网络内容的特定主题领域;第三层次是受众体验指标,针对不同的群体需求设定的网络内容评价指标,主要是对网站进行评价,评价指标通常来源于用户最关心的问题[4]。
“引领工程”评价体系的建构同样能从多层次指标法中获得启发,过程性指标中网络竞争力、管理机制、从业主体,实效性指标中网络形式及持续性指标中的市场环境、公共环境、创新能力等就属于第一层次基本网络指标的内容。实效性指标中的网络内容就属于第二层次主题领域指标的内容。实效性指标中的网络内容及网络影响力就属于第三层次受众体验指标的内容。整体而言,在测度“引领工程”的发展水平时,不能不考虑受众的主观感受,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反映发展现状的指标尽量由客观指标构成,基本数据来源于专业人员的统计汇总。同时,从行业专家、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网友等多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力图形成政府、企业、网民、学校的多元视角,最终完成主客观结合、多元参与的视角理论模型构建[5]。
(二)评价体系的概念框架
“引领工程”不仅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也是网络文化生产过程。要发展“引领工程”需要遵循大众网络媒介的传播规律,需要认真梳理传播者到接收者的每个环节,确保传播过程的畅通。同时,网络文化生产过程,必须要有相应投入与持续驱动力,推进“引领工程”是欲求对国家作出贡献,需要考虑社会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根本目标,是“引领工程”的存在价值与永恒追求。其经济效益是内在动力,有助于形成“引领工程”的内在驱动。
从图1可以看出本框架主要是从资本投入、环境驱动、服务产出三个角度设计的。资本投入主要是指网络文化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体现在网络竞争力、管理机制及从业人员三方面;环境驱动主要是指“引领工程”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环境、公共环境、创新环境;服务产出是指“引领工程”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具体体现在网络产品和服务的形式、内容及影响力。资本投入、环境驱动、服务产出三者还存在循环驱动的关系。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能通过生成新的网络生产要素,反馈为网络资本投入,并能够增强网络环境的驱动力,进而形成再次的投入与产出。这种循环往复的推动核心在于反馈环节的存在,能促使“引领工程”发展的提升。
(一)指标选取的标准
“引领工程”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设置必须抓住其发展过程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征,借鉴各家关于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依据评价体系的建构原则,突出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内容建设的重点指标,得出一套指标精确、适用广泛的评价指标选取的标准。
1.专业性标准
在有所取舍的前提下,将研究精力集中在网络文化生产和信息传播的相关内容上,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着眼于网络内容建设的评价,最终形成一套专业性的指标。
2.稳定性标准
选取评价指标应当注重其时效性,避免短期内的剧烈变化因素对整个评价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指标种类的选取也更追求代表性,这直接决定了评价体系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的稳定性和适用性。
3.可操作性标准
在实际评价操作过程中,无论是从科研或技术等部门或通过统计整理学术数据获得的二手资料,还是直接依靠抽样调查、专家评价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都必须遵从以下可操作性标准:指标设置的简要性;数据获取的便利性;指标表达的规范性;指标之间的可比性。此外,一些重要的网络内容建设的评价指标应该采用国际或国内通用的名称和计算方法,这样不仅能对不同的受评对象进行数据比较,也为后续研究提供连续性的数据支撑。
4.完备性标准
为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选择指标时尽可能地选取相对独立的指标,以满足完备性标准的要求。
总而言之,必须在坚持专业性、稳定性、可操作性、完备性相结合的基础上,设置和筛选指标。专业性与完备性有助于“引领工程”的理论探讨,稳定性与可操作性则有利于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普及。
(二)指标确立的流程与方法
“引领工程”指标的选择一方面需要综合考虑评价指标的专业性、稳定性、可操作性及完备性,不能由某一原则决定指标取舍,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原则具备特殊性,对各项原则既要综合考虑,又要依据一定方法初步确立指标。本文采取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确立。首先,通过对现有的网络内容评价研究的论文文献进行频度统计,尽可能选择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内容;其次,根据“引领工程”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存在问题,结合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和概念框架,在综合分析、多次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那些能准确反映“引领工程”内涵和现状的指标;最后,根据前两种方式初步提出指标,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重新评价与调整指标,生成指标内容。
(三)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引领工程”一方面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它应该遵循传播学的一般规律,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接受者、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另一方面,“引领工程”本身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网络文化生产过程,涵盖了资本投入、环境驱动、服务产出三个环节。因此,对“引领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必须建构在对多个层面的分析之上。
根据前文有关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和概念框架,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德尔菲法[6],运用这几种方法将“引领工程”的评价指标划分为过程性指标、实效性指标及持续性指标三个指标层次。在建立指标层次之后,考虑到受评对象的运行特点和网络发展状况,以及数据的现实可得性,将该指标体系分为三级,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共44个。如表1所示:
“引领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层次(3)一级指标(6)二级指标(14)三级指标(44) 过程性指标A网络竞争力A1软硬件水平A11网络办公设备人均采购额(元/人) A12服务器故障率(百分比) A13采编软件人均投入(元/人) A14专业数据库投入额(元) A2信息整合能力A21 信息数据库储量(TB) A22信息管理系统类型数量(种) A3网站形象A31网站寿命(年) A32 主题内容比例(百分比) B人力资源B1管理机制B11工作例会频次(次/月) B12工作检查频次(次/月) B13信息审核频次(次/月) B14奖惩考核频次(次/月) B2从业主体B21受教育时长(年/人) B22共产党员比例(百分比) B23专业从业人员比例(百分比) B24主题培训次数(次) B25三年以上从业人员比例(百分比) 实效性指标C网络形式C1网络性能C11失效网页比例(百分比) C12网页展开速度(秒) C13网站受攻击故障率(百分比) C14网络内容受评价平均次数(次/件) C2网络外观C21导航个数(个) C22网站内容层次(级) C23网站搜索种类(种) D网络内容D1内容数量D11主题内容件数(件) D12类型完整率(百分比) D2内容质量D21高质量网络内容件数(件) D22网页内容被举报次数(次) D23创新型网络内容件数(件) D24网络内容更新频率(次/天) E网络影响力E1知晓度E11页面的平均点击量(次/件) E12访问的平均停留时间(秒/件) E2认可度E21主题内容平均获赞次数(次/件) E22主题内容平均转载次数(次/件) E23高频次内容件数(件) 持续性指标F网络发展环境F1市场环境F11网页浏览频次(次/天) F12融资渠道种类(种) F13网络内容建设人均收入(元/人) F2公共环境F21运营资金额度(元) F22 政策支持力度(个) F23网络速度(M/S) F3创新环境F31网络内容创新人均经费(元/人) F32网络高级职称从业人员比例(百分比) F33 国内外交流次数(次)
(四)小结
“引领工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网络内容建设的投入、驱动、产出三个环节出发,在揭示了网络内容建设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动力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及政治等环境影响,结合前文所述的理论模型和概念框架,构建了过程性指标、实效性指标和持续性指标三个指标框架。得出了网络竞争力、人力资源、网络形式、网络内容、网络影响力、网络发展环境6个一级指标,软硬件水平、信息整合能力、网络形象、管理机制、从业主体、网络性能、网络外观等14个二级指标,并具体选取了44个测度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对指标进行具体解释。数据主要来源于主管单位、统计局相关资料,以及调研数据等,根据本指标框架所收集的数据可以更好地为决策提供依据。
本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大指标框架既相互关联综合反映网络内容建设的发展情况,又各自侧重于网络内容建设的投入、驱动和产出,可以分别独立成单个体系的指标,各受评对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侧重地选取三大单项指标进行任意组合重点分析和研究。但就本文而言,为综合衡量受评对象的发展状况,并进行对象之间的比较与借鉴,完整的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1]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C].2014-02-27.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szjcxzt/xjptwlaq/.
[2]王保安.科学发展:理论研究、指标构建与体制保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8.
[3]甘罗嘉.拉斯韦尔5W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5(2).
[4]苏为华,等.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度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主客观双重系统的实证分析[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40 .
[5]李晓刚.网络新兴媒体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6]蔚芳,等.中国人居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9.
Cyber-based Evaluation System under the Framework Socialist Core Values
PENG Qing-ping ZHANG Jia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The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internet environment of public opinion is in need of a value guiding evaluation system. Sticking to the principle that the system must be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theoretic and operant, building a theoretic model both visually and systematically, following certain standard, procedure and method, three index frameworks are established: a procedural index framework, an effective index framework and a persistent index framework. Therefore, six first class indicators of internet competitiveness, human resources and internet forms, four-teen second class indicators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levels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bility and forty-four variables are resulted.
socialist core values; leading project; internet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6.22
C931.6
A
1004-4310(2016)06-0106-05
2016-10-28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研究”(13JZD033)。
彭清萍(1990- ),侗族,湖南怀化人,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政教育和地方治理;张佳(1986- ),山东威海人,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