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恒
现在,学生中的“高分低能”现象极为普遍,不少学生甚至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各门功课均很好,可一旦踏入社会,就不知所措,能力欠缺,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把课堂中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是我们的数学课改的努力方向。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公式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把握好小学数学知识教学的生活化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编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内容编排做到“活、精、实”,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原则,给我们教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理念。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一直重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问题。对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力求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扎实,同时它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创新性、延展性方面又具有相当大的限制。为了给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我们可以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大课堂。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灵活处理教材,根据需要,重组内容,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社会紧密联系的一些数学信息资料。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数学趣话:一位老师叫班上的某同学算一道计算题,她说不会算,可是当教师说可以把这道题当成用一些钱去买东西,请她计算一下剩余的钱时,她却算得又快又准确。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有一定数学知识的积累,数学思维的惯性。那么,我们何不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呢?
如教材上有这样一类综合应用的题目,总体要求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于是我捕捉了全班学生在“六·一”举行联欢会这一实际生活问题场景,给大家提供的条件是用班费150—200元,购买大家喜欢吃的水果。请小组设计合理的购买方案。这道题涉及了我们以前学的统计方面的知识,还有平均数内容,并需要学生通过调查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数学信息(如水果的单价),然后才能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所以学生兴致很高,大家分工协作,有的调查了解水果的单价,有的统计全班学生对水果的喜好,经过认真地计算,找到了较合理地购买方案。
二、力求呈现样式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中,大家普遍有这样一个感觉,就是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比较乏味、单调,活动性、操作性不强,学生学得很累,教师教得也不轻松。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有益的数学游戏,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后,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带入课堂。
比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学生的计算错误率一直很高,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基本的计算正确率,可利用纸牌进行算“24”的练习,这样的方法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在“玩”中享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再如在渗透排列、组合这部分思想内容时,可把电脑游戏中的“数字苹果”引入,学生学得趣味十足,调动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愿意学”到“想学”再到“要学”,不再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或是任务。
三、力求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主要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所以我们应该提倡给他们多一点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操作、观察得到的知识巩固程度要远远胜于教师反复的讲述。如在平均数内容学完后,教材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操作活动:单摆研究实验。这个内容渗透了物理学的一些内容,因此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把知识化难为易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①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自做一个简单的单摆;②做好实验记录;③设计填写实验报告;④总结实验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必须考虑材料、精确计量绳长等问题。这是一个综合素质的考验,也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协作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正向和逆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从而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在一些实践活动中特别容易体现。
为了使数学教学活动更富生机和活力,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让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天方夜谈”,更好地学以致用,服务于我们的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