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娟
对于个体或群体而言,如果把智能素养视为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硬件”,那么人文素养则是其再接再厉和通向成功的“软件”。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育和各类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时期,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他们的“双能”素养培育,对于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全面性发展与健康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十分重大的深远影响。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中蕴藏着丰富多元的重要人文元素。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既是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又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学的要求。如果缺乏或者削弱人文因素的培育,既是对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理解的缺失,又是一种教育失职行为。
一、在目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知识结构形成具有奠定作用。教学目标分为课时目标和课程目标两个方面,前者是组成元素和基础条件,后者则是“集小胜为大胜”的厚积薄发现象。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善于围绕课时目标深入学习、深刻体悟,努力追求既可“意会”又能“言传”,那么不仅可以在循序渐进中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习惯和品质,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积淀他们的人文元素。如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一起把目标确定为“疏通文意,感知教材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接着让他们贴近上述目标,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个体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活动;然后依然围绕既定目标进行交流、梳理、总结和提炼。如此而为,在节约化课堂活动中既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又能生成人文性元素并逐步渗透到学生的精神血液中。
二、在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自古以来即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之誉。从实用性角度来说,努力追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从知识性角度来说,努力追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从人文性角度来说,努力追求“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加强学生的“阅读、诵读、品读”训练,就是激励和引导他们逐步地“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让他们在“读”中不断地感知文本内涵,感受作者思想,感悟人文情怀。比如,可从《最后一课》文章中读出震撼人心的爱国精神和正义必胜的强烈信念,可从《美丽的西双版纳》文章中读出祖国风光之美、人文景观之妙以及作者的无限赞美之情,可从《背影》中读出“至爱亲情的平凡而伟大”以及乌鸦反哺的感恩情怀……所有这些,岂不是现代青少年亟需滋补的思想营养吗?
三、在生活链接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融合起来,以不断深化学生的实际感悟,进而在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中逐步增强他们的愉悦情趣、个性修养、精神力量和成功信念。如郭安凤的《多一些宽容》,教材内容浅显无需精讲细说,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善于把不同类型的生活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理论联系生活、实践联系感悟中“吸收与积淀”。 某教师首先讲了一个生活小故事——在公交车上,由于拥挤甲无意中踩了乙的脚,乙出口骂道:“干嘛要拱呢?今年又不是猪年?”甲回应道:“今年又不是狗年,你干嘛要叫呢?”于是他俩一来一去地就吵起来了。“假如你是当事者,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由此把课堂与生活、学习与体验结合了起来。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生活事例,最终实现“狭隘有害、宽容有益”的生活教育目标。
四、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强调“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语文活动模式。勤于读写、乐于读写和善于读写,这既是语文学习的良好活动,更是综合性精神活动和习惯品质的锤炼过程。阅读是一种吸收、储存和消化,写作则是一种输出、舒展和张扬,更是对自我个性的一种凝练和打磨,这往往能够折射出当事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个性风格。有鉴于此,教师应当善于通过读和写来培育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要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尤其写作方面,要积极倡导和要求学生“心口如一”的习作风格,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话,努力做到“我手写手心”,逐步塑造他们的淳朴心灵,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独立和谐的健康人格。所谓“文如其人”,讲的就是写作与素养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应把读写教学打造成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教书”和“育人”是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的全部职责,两者不可轻重偏废。这是考量师德师风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标准,我们应为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城北初级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