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洲 王旭燕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杭州 310028)
GALCHS视野下的创业教育生态发展观*
徐小洲 王旭燕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杭州 310028)
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是当前国际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要树立以全球(Global)、全民(All)和终身(Lifelong)为外驱力,以互补性(Complementary)、整体性(Holistic)和可持续性(Sustainable)为内应力的“GALCHS”创业教育生态发展观念, 破解学校创业教育“生态位”角色缺失、政策因子缺位、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基础薄弱等难题,推进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萌芽、发育并进入“稳态”。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生态位;创业政策
当前,我国创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创新创业时代呼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遵循教育规律的创业教育。如何促进创业教育迈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是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政府、社会、高校高度关注创业教育的背景下,构建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引导创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罗伊·克拉彭(Roy Clapham)1930年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用以分析自然环境中不同物质和生物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大学一些学者开始将生态学的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以描述社会群落结构。20世纪50年代,为了理解人类社会中的群落、城市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生物社会学方法开始流行。“生态”这一概念不仅被用来解释自然界的自然演替、竞争和新陈代谢,而且广泛用于解释社会和人类系统的各种复杂关系(Brush,2014)。
创业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广泛涉及自然、社会与人的动态关系。在社会群落结构与运行体系中,政策、金融、教育、文化、市场、人力资本、支撑系统等要素交互作用,形成寻求良性发展的创业生态系统。当创业者拥有所需的人力资源、资金和专家资源,所处环境得到政府政策的鼓励与保护时,创业最容易成功(Daniel J. Isenberg,2011)。为此,诸多国际组织开始关注创业生态系统并对其支撑要素做出分析。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2013)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八大支柱,即市场开放性,人力资本,资助和融资,导师咨询支持系统,规章制度和设施,教育与培训,大学催化作用以及文化。其中前三项被认为是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主导因素。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4)提出,创业生态系统的框架条件包括融资渠道、政府政策、政府创业规划、创业教育、研发转移、商业和法律基础、市场开放性、物理基础设施以及文化和社会规范九个方面。从整体上看,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是企业,政策、金融、教育、法律、资源、创业环境等因子围绕企业的发育、生存和发展形成生态网络。其中,教育或人力资本开发是创业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生态因子。
可见,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分支,但又构成独特的内部生态体系。目前,学界对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世界经济论坛(2009)提出,高校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生态体系,以个体和中间人(intermediaries)为中心。创业学术机构、商业企业和政府围绕中心形成支撑。其中,政府给予支持和资助,商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建立伙伴关系,并作为学前、中等、高等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机构的外延拓展。基于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University-base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U-BEEs)强调,强有力的院校支持、持续的财政资源以及合适的组织模式是保障大学内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Fetters et al.,2010)。它往往具有层次性:包括个体层次(学生、教师、实践者、管理者)、团体层次(教职工团体、学生团体)、组织层次(孵化器、创业中心)、事件层次、利益相关者层次(政府、政策制定者、工业界、投资者)等。其中,创业教育内部生态系统是基于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包括创业课程、创业活动、创业研究三个相互交叉和支持的领域,并依赖文化、资源、利益相关者、设施、学校和地方社区等外部因子的支持(Brush,2014)。
综上所述,基于大学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以大学为中心,并通过有效处理与大学相联系的政府、企业、市场、资金、培训等多方面的生态因子,来促进学生创业的。
然而,目前关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并未厘清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发展目标。有的学者指出,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单元(或生态区),还包括输入环境(IE)、输出环境(OE)以及作为界限的系统(S),即生态系统=IE+S+OE(奥德姆等,2009)。根据不同物种的分布范围和丰度,可将系统中的物种分为核心物种和附属物种。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机理中,不同生物间相互作用,相互竞争,互利共生。根据这个思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目标功能单元。按照系统运作的目标层级来划分,人才培养是最高的层级,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物种。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等构成学校(群落),学校、家庭、政府、企业、其他社会机构等群落占据相应的生态位,互利共生,构成不同区域内独特的创业教育生态链。其中,学校系统(S)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政府、家庭、企业、其他社会机构作为输入(IE)环境对学校产生能量输入,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人力资本输出于社会。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功能主体,具有某些独特的生态特征。创业教育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组织活动,其成功开展需要依托校内外的各种要素,并需源源不断地汲取资源。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往往不可复制和直接移植,必须根据具体的创业环境开展融入性教育。创业教育的各利益相关者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此,构建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不仅要分析系统要素及其运行机制,而且要从整体上对创业教育提出顶层设计,研究创业教育生态发展的理念、定位与目标。
根据创业教育的使命与内部需求,本文提出“GALCHS”创业教育生态发展理念。创业教育在外驱力与内应力交互作用下“涡转”发展。其中外驱力主要有:全球创业(Global Entrepreneurship )、全民创业(Entrepreneurship for All)和终身创业(Lifelong Entrepreneurship);内应力主要有:互补性(Complementary)、整体性(Holistic)和可持续性(Sustainable)。全球创业、全民创业、终身创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三种主要外部动力,互补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内应力。这六种内外动力在力度、位次、热度等不同条件下交互作用,经撞力、张力、牵力,产生混合力,形成“创业涡”(见图1)。不同的“创业涡”组成“创业流”、“创业波”、“创业潮”等形态,共同拉动创业教育的滚动式发展。其发展的去向、速度、长度取决于这六种力的交互作用。因此,把握六种力对创业教育生态发展尤为重要。
(一)外驱力(GAL)
1.全球创业教育是全球化社会的必然趋势
创业教育是无限放大、相互联系的生态圈。由一所学校为核心构成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微观系统,多个微观系统相互连环,构成一个省、一个国家乃至全球创业教育的宏观生态系统。
图1 创业教育GALCHS涡转图
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国家战略需求,我国正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深层次的合作将催生大量的国际创业机会。创业教育必须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全球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行动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2.全民创业教育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全民性的新常态活动。调查显示:76.5%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教育应该成为全民性的教育活动,23.5%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教育只需要在少数优秀群体(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徐小洲,张敏,2012)。可见,无论是社会需求,还是内部需要,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民,而不是仅仅针对少数学生群体。
3.终身创业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21世纪以来,欧美国家正在积极建立终身创业教育体系(梅伟惠,2010)。欧盟的“里斯本战略”提出,创业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的创业精神,从而提升欧盟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欧盟试图构建贯穿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创业教育战略。2004年6月,美国创业教育联盟(the Consortium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发布了《全国创业教育内容标准》。该标准确定创业过程包含基础认知、能力意识、创新培养、创业实践和创业发展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创业教育目标和内容。
因此,我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应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学校后教育的全过程。
(二)内应力(CHS)
1.互补性(Complementary)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在功能上形成一个互补的系统,共同支撑创业教育的发展。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可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是指学校创业教育要素,这些支持要素决定着创业教育的基本质量,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硬件设施等内部结构要素。中观层面是指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交汇处,包括学校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实验基地、孵化器等组织机构。宏观层面是指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基金会等组织。
以上要素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其中,内部结构要素作为主导因子,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成长起主导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融共生的关系。
2.整体性(Holistic)
创业教育是由理念、目标、内容、体制等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由各个生态位群落和生态因子构成的网络,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统一体。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物种,校内生态系统(课程、课外活动、实践平台、科学研究等核心活动)和校外生态系统(利益相关者、基础设施、创业教育资源、创业环境等支撑要素)展开整体协作。从学校内部生态系统来看,学校要有合理的创业教育整体规划、创业教育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多样性课程体系和统一的创业教育平台。从外部生态系统来看,要有与学校内部生态系统相一致的目标,提供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良性运转的能量流(资金)、物质流(基础设备、资源)等。内外系统形成合力,才能发挥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功能。
3.可持续性(Sustainable)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具有自维持、自调控的功能,这种功能具有不断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主要是社会化系统。但是,可持续性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必须坚持的原则。OECD(2014)指出,以往用静态方法来研究创业生态系统的做法,忽视了创业生态系统的起源、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刺激因素以及其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这种忽视制约着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中,应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为生态系统内外部构成要素的融合提供必要的供给源,形成创业体系运行的溢出效应和反哺效应,通过系统内外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良性循环促进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处于萌芽期,尚未到达发育状态,更未臻“稳态”。 “稳态”是生态系统内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系统内部许多要素的含量及作用效果达到相对稳定的最佳状态,是生态系统发育基本成熟的标志。把握以“GALCHS”为核心要素的“涡转”形态,引导我国创业教育生态发展不断发育和成熟,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使命。
当前,我国学校创业教育“生态位”角色缺失、政策因子有限、生态系统运行基础薄弱,各项因素、指标均未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最低阈值,需尽快构建起促进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一)我国创业教育非生态现象剖析
1.学校创业教育“生态位”角色缺失
从整体上看,我国创业环境并不令人满意。2012年,中国创业环境综合指数2.8(满分是5分),在参加全球创业观察的6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36位,居中游水平。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创业教育与培训是目前创业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曹乐溪,2014)。
学校系统是创新创业培训和教育的基础。但是,当前学校创业教育“生态位”角色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始如火如荼,但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却波澜不惊;另一方面,高校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处于势弱地位,家庭和社会创业教育则对高校创业教育缺失进行“补位”与“替代”(严毛新,2015)。高校生态位势弱的原因主要是创业课程、师资力量、创业教育平台等不足。
2.创业教育政策因子缺位
自1998年我国政府开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以来,国务院、教育部等陆续发布了几十个促进创业和创业教育生态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其中,以下13份是较有代表性的文件(见表1)。
可以看出,我国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为创业营造良好政策、法律氛围;二是直接促进创业和就业;三是促进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这些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创业与创业教育。但是,从生态发展的角度看,仍然有一些亟需弥补的空间。如:当前政策更多关注具体的操作性措施,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法规保障;注重创业教育活动数量的扩张,缺乏创业教育的质量标准与保障机制;注重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谋划;注重解决区域与局部问题,缺乏全球意识与行动;等等。创业教育的生态发展迫切需要全球化、整体性、前瞻性谋划,以保障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
表1 我国促进创业和创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
3.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基础薄弱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这种耗散结构需要系统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靠外界作用,来维持一种有序的状态(吴鼎福,1990)。系统能量输入是一个生态系统发育和成熟的前提,有效的能量输入才能够促进系统内物种间的能量转换和输出。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资金等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匮乏,造成了系统外部能量输入动力不足。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内部,课程、师资等不足导致内部资源难以支撑创业教育的有效运行。在创业教育系统的科学引领上,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有关研究成果虽然大量涌现,但是缺乏学科与专业依托,甚至迄今尚未开展国家层面的整体性调研分析。
(二)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的战略举措
基于“GALCHS”创业教育理念和当前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必须加快战略谋划,构建适应创新创业型国家建设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1.构建创业教育多样性目标体系
理清发展目标是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创业教育具有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多元价值,因此,其目标也是多层、多样的。无论表现形态如何,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培养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起点和归宿。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必须重视充分利用推动系统运转的外在动力,创业人才培养要以全球创业教育、全民创业教育和终身创业教育为理念指导。从人才培养的范围来看,创业人才培养要放眼全球,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推进国际创业教育合作。从人才培养的广度来看,既要有普适性的创业教育,也要有针对高科技创业、社会创业、女性创业等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从人才培养的时间维度来看,要将创业教育开展贯穿人才发展的一生。
在我国各界、各级、各类教育中推进创业教育,要进一步厘清创业教育的不同目标、职责、标准等问题。就高校创业教育而言,创业教育的个体需求不同,目标也不一样。从总体上看,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三个层次(徐小洲,梅伟惠,2015)。根据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既要注重思维与能力培养,也要加强与专业融合,更要重视人格陶冶。
2.汇聚创业教育生态发展资源
创业人才培养必须依托整个社会所提供的各种资源,有效的资源汇聚机制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发展的原始动力。要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各种推力,完成高素质创业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要有效整合与开发社会各类创业资源,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等组织良性循环、开放并进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明晰政府、高校、企业等“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可从部署创业教育规划、完善创业教育制度、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提供创业教育经费保障等方面提供外部支撑;各级各类学校在构建和实施创业教育项目、培训创业师资、创业教育研究、开发创业教育评价工具等方面要发挥主体性作用,即时补位学校教育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缺失;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正规与非正规项目与学校协同开展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创业发展基金、创业实习机会、创业实践导师等。
3.推进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迈入“稳态”
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牵涉到社会系统中多种利益群体。不同利益群体对创业教育生态发展会产生不同的驱动力。当前,我国创业教育亟需构建生态系统,通过精心设计、合力推进,引导创业教育系统从萌芽、发育,进入到“稳态”。
在我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中,国家意志要成为最有力的发展因子。政府是推动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主动力,也是未来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的核心力量。创业教育是国家工程,政府要有国家战略意识,不仅要为创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还要确立创业教育发展理念,顶层整体设计国家创业教育发展战略,尽量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奥德姆, 巴雷特. (2009).生态学基础(陆健健等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5-18.
曹乐溪. (2014). 《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创业环境与政策》发布. http://www.gov.cn/zhuanti/2014-01/18/content_2595854.htm
梅伟惠. (2010).美国高校创业教育.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79-80.
吴鼎福. (1997).教育生态学.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97.
徐小洲, 梅伟惠. (2015).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战略研究.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9.
徐小洲, 张敏. (2012). 创业教育的观念变革与战略选择.教育研究, 05, 65.
严毛新. (2015). 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角度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教育研究, 5, 48-55.
Candida G. Brush. (2014).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system .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doi/pdfplus/10.1108/S1048-473620140000024000.
Colin Mason, Ross Brown. (2014).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 Growth 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 OECD LEED Programme. 1.
Daniel J. Isenberg. (2011). 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Strategy as a New Paradigm for Economic Policy: Principles for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ship. The Babson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Project, 5, 7.
GEM. (2015).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14 Global Report. By Slavica Singer. 14.
Michael L. Fetters, Patricia G. Greene, Mark P. Rice, John Sibley Butler. (2010).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base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s: Global Practices.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177-196.
World Economic Forum. (2009). Educating the Next Wave of Entrepreneurs. By Christine Volkmann et al. 15-16.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3).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round the Globe and Company Growth Dynamics. By George Foste et al. 09, 5-6.
(责任编辑 胡 岩)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VIA150002)。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