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水 木 上官涛 文/图
旅游扶贫:描好山水画 绘就致富图
□ 本刊记者 水 木 上官涛 文/图
道源书院
日前,记者一行来到大余县新城镇京州村葡萄产业示范基地,一串串葡萄在冬日暖阳照耀下晶莹剔透、芳香四溢,格外诱人。游客们成群结队,喜笑颜开,时时传来欢快的笑声。贫困户刘五香开心地对记者说:“现在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这里摘葡萄,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据了解,近年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大余县主动策应“旅游强省”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推进旅游扶贫,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从“扶贫”到“富民”再到“强县”三位一体,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再到“乡村度假”并向“美丽乡村生活”华丽转身的大余乡村旅游共享发展之路。去年,该县建设了22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成功打造出17个开放景点,大余县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目前,该县贫困人口收入的38.5%来源于乡村旅游。
大余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是大丫山的秀美自然风光,还是理学鼻祖周敦颐在周屋村留下的文化遗韵,都足以令人流连忘返。如何以乡村旅游为支点,撬动大余“美丽经济”发展,从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大余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旅游活县”大战略,把旅游扶贫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引擎,坚持全县一盘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相继出台了《大余县乡村旅游扶贫专项实施方案》等20多个文件,涵盖旅游用地、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旅游扶贫创业奖励等方面扶持政策。将新农村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开发、产业扶持等各项涉农资金打包运作,共同用于旅游扶贫。聘请国家顶级规划队伍修编全县旅游整体规划,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和布局全县旅游资源,推动旅游扶贫全域化发展,规划建设了牡丹亭文化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12个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重点打造乡愁体验型、产业观赏型、山水游乐型、民俗文化型、红色基地型、遗迹探究型等六种类型的旅游扶贫示范点。
与此同时,树立全域旅游理念,立足现有11个乡镇22个旅游扶贫示范点,以路串点、以路联景,串联红色旅游文化带、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养生度假基地和民俗文化廊道等“红、古、绿、黑”特色项目、特色景点,成功打造了“百里乡村旅游扶贫长廊”。
如今的大余,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无论在大气磅礴的大丫山,还是在“小家碧玉”似的 “三月三”风景区,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他们赏美景、品美食、留美影,处处飘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大大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也为贫困户绘出锦绣美好新生活。“自从有了这个花卉苗木基地,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现在我在这里做保安,老婆在基地务工,年收入3万多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余县黄龙镇旱田村的贫困户彭承瑞开心地对记者说。
而彭承瑞只是众多贫困户中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贫困户们生活的极大改善,正是得益于大余县的各类旅游扶贫产业所带来的恩惠。
据悉,大余县把乡村旅游作为“带一接二连三”的综合性富民产业,推动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有机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特别是立足于增强产业对扶贫的“造血”功能,在乡村旅游谋划、建设、管理和制定政策时,均充分考虑、吸纳和倾斜贫困户,主要采取景区(公司)+旅游合作社(协会)+贫困户、旅游公司+贫困户、旅游协会+贫困户、景区(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户五种捆绑模式,帮助贫困户获得自主经营、劳动务工、土地流转、资产入股、资金入股、特产销售六个方面的收入。具体来说:
一是依托旅游开发,帮助贫困户参与经营,流转田土,发展种养,入股分红,获得稳定收入。结合土地确权、林地确权,引导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流转田土、林地,贫困户每亩田土年收益1000元以上,每亩林地年收益500多元,景区景点门票收入的10%补助给土地流转户。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为度假酒店和农家餐馆供应生猪、鸡、鸭、鹅和蔬菜等农副产品30多种。贫困户通过扶贫补贴资金或“产业扶贫信贷通”贴息贷款,集中捆绑给合作社、龙头企业或旅游公司经营运作,贫困户不掏一分钱就可以定期按比例分红。2016年,共落实1.79亿元“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为贫困户发展产业。
二是依托旅游公司,引导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就地转移,就近就业。旅游公司与政府签订合同,在景区建设管理过程中,对贫困户实施“四个优先”:贫困户优先参与建设景区公路、水渠、度假酒店、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优先担任景区的管理人员、乡村导游、清洁员、保安员、服务员等;优先支持发展经营农家餐(旅)馆、农家超市;优先安排到景区内及周边的农家餐(旅)馆、农家乐当服务员、保洁员、帮厨员。
三是依托电子商务,帮助贫困户推广旅游项目,销售土特产品。打造了“互联网+乡村旅游电商示范基地”,建设了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商孵化园、电商交易馆、大余乡村旅游020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旅游扶贫已成为该县最直接、最稳定、最全面、最持续、最生态的脱贫致富新路径。
曾经贫困、曾经落寞的百姓们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锦绣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
丫山风光
如何让旅游扶贫得以持续、稳定、和谐、长久地发展?如何打造一个宜居宜业、既秀又雅的大余?这是大余县委县政府着力思考的问题。
大余县坚持乡旅扶贫与易地搬迁脱贫、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土坯房改造、农村垃圾处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同谋划、同部署,绘出了宜居宜业的秀雅好前程。
一是着眼建设美丽乡村,留住美丽乡愁。结合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强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大余县荣获“2015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称号。
二是着眼提升乡村文明,弘扬新风正气。注重转变贫困户落后的思想观念,培育文明乡风,让贫困户既鼓了“钱袋”,更富了“脑袋”。坚持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深度挖掘“周程”理学、牡丹亭故事、百年钨都、千年驿道、南安九城、佛教等传统文化精髓,激发人文正能量,引导贫困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立下“去穷志”。加强对农户的接待礼仪、卫生习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开展创评“十佳媳妇”“十大好人”“五好家庭”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农户的综合素养,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新风正气。
三是着眼引导创新创业,激发脱贫活力。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疗养健等旅游要素,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创业平台,吸引外出农民工以及各类“创客”回乡创业,投资建设乡村旅游点以及发展餐饮、住宿、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等配套旅游,逐渐形成集游览、商贸、流通于一体的各类旅游综合体。目前,该县共打造109个旅游扶贫产业基地,新发展农家旅馆350家,农家饭馆586家,带动该县直接或间接劳动就业数3.5万人。
穿行在大丫山风景区,看着眼前苍翠欲滴、碧波荡漾、山青茶香的秀美景色,迎着游客们一张张动人的笑脸,我们有理由相信,大余的贫困群众正以他们的智慧、淳朴,坚韧、执着,在奇峰秀岭、青山绿水之间,一笔一划地描绘着脱贫攻坚的美丽新画卷!
■责任编辑:黄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