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摘要】本文研究了独立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备的要素特征,并对当前会计专业教育研究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独立学院在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以美学视角为导向,通过“画像”“塑像”“成像”三个阶段构建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会计学 应用型 独立学院 画像 塑像 成像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调整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结构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对人才需求的重要任务。
独立学院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大都依托于母体高校,引入社会力量办学,因此,从社会需求看,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很多独立学院在进行定位时也将服务区域经济作为主要办学目标。但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过分依赖于母体高校教育资源,很多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都是照搬母体高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使得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化,课程结构体系也趋同于母体高校,使用的教材也基本是统一的。然而,独立学院在“三本”批次招生,多数学生文化基础不扎实,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差,但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乐意接受新事物,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林伟连、伍醒、许为民,2006)。独立学院具备的这些要素特征决定了独立学院在办学目标上更适合于向应用型转变。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271所独立学院,占我国高校的十分之一,体量巨大,故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问题值得研究和关注。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升级提供了指导。
基于此,本文以研究独立学院为主体的高校在向应用型转型中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培养方案的构建,通过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画像的方法构建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以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 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缺失
会计学专业大规模招生和生师比的失调,导致会计教育基本上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学生的选择权、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活动平台。
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如何实现,其中主要是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动力。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招生时要求学生有实践经验。目前本科专业的生源基本上都是高中毕业生,很多学生对于为什么选择会计专业没有概念,有的是家长的意愿,有的是盲目跟从,有的是随便选择,有的是为了本科学历。不知道“为什么”上本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专业学习动力的重要原因。如德国一些应用型大学的新生入学前要有大约6个月的企业预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感性认识为理论学习打好基础。所以,还有深层次的观念转变问题,在安排实践环节时,先考虑让学生有一定理论基础再进入企业,感觉这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国外的经验表明其实并不是这样。学生早了解行业,认识专业,发现很多问题,容易引起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 课程设置功利化
随着招生压力的增大,众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强调会计学专业的技能属性以吸引考生,有的院校甚至将技能培养等同于考证培训。会计学专业不仅具有技术性的一面,也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属性。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虽然也注重技能培养,但由于会计工作本身具有管理、经济以及社会后果,因此,会计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更在于管理和经济思维、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三) 过于注重专业知识
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认为,商科教育(包括会计学)应该努力实现十个目标:有效的沟通能力、商业伦理、商学通识、批判性思维、有效的决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不同商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全球性思维、团队能力、专业能力。目前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类课程比重较大,培养学生沟通、批判和创新等方面能力的通识教育课程较少,且效果也不理想。
另一个比较忽视的方面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企业相当重视员工的企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问题。在会计学教育中,只有基础会计等少数课程涉及相关内容;还有一些人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实际工作中才会体现出来的。其实,职业道德是长期熏陶、修养的结果,尽早了解会计工作中的道德风险点及其控制,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四) “应用型教材”缺失
长期以来,会计学专业重要课程的教材都是从会计制度的解释角度编写,从教学内容上也难以改变就制度讲制度的现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一些院校也尝试采用诸如注册会计师的考试用书作为教材。但考试用书主要讲解有关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规则,讲解“是什么”和“怎样做”,很少涉及“为什么”。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课程改革和课程整合,因此,教材建设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五) “实践育人体系”缺失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实践教学来实现。但在实践教学中,经常存在实践学时偏低、实践训练内容非系统性、缺乏高水平教师指导等问题,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从而影响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实践育人”则要求将实践教育落实到专业、课程、课堂层面,立足于专业层面进行系统化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企业必须参与到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开发,在校企合作中优势互补,形成互利合作机制。
(六) “应用型师资”缺失
当前与“应用型师资”挂钩的衡量指标是“双师双能型”教师,但其具体的内涵和认定标准没有统一。纵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师资要求,发现其选聘教师的核心要求都包括学术成就和实践或职业经验。这也证明了教学和研究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不管是学术型院校还是应用型院校,学术研究都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对于实践或职业经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具有行业证书”,更应该注重教师具有实际工作或从业的经历。
三、基于美学视角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路及框架
(一)构建思路及框架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特别是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新型工业化的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必须有大量专业基础扎实、技术实力雄厚、实践能力突出、真正学以致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根据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从美学的视角构建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所谓“美学”视角,主要将制订过程分解为“画像”“塑像”和“成像”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二)方案框架解析
(1)“画像”是通过行业、专业、企业、高校、毕业生等调研了解本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培养现状,找到专业发展的机遇和方向,依据学校转型发展定位,准确定位本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调研成果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描述,即专业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系。
(2)“塑像”是针对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制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需由学校、企业或行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
(3)“成像”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实阶段,学校层面需要提供专业建设指导和方案实施的各类平台,二级院系对培养方案进行分解,按照专业建设的内容进行方案分解。如编制课程说明书、制订课程大纲、选课指南、课程评价标准等,并提出方案实施的具体措施,还需要结合方案实施效果和学校评估意见进行方案的改进和完善。
四、基于美学视角的应用性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一) 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画像”成果
“画像”成果是对会计学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进行立体素描,清楚表达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可分为4类11个知识领域,第一类人文社科基本知识,包括社会科学、公共政策两个知识领域,涉及的核心知识有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等;第二类为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数学、其他自然科学,涉及的核心知识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息科学与互联网+、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第三类工具知识,包括外国语、计算机两个知识领域,涉及的核心知识有外语、专业英语、口语、计算机基本原理及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类为专业知识,包括专业技术基础、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法学理论和方法、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五个方面,涉及的核心知识有基础会计、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学原理、内部控制学、审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税法、会计信息系统等。
(2)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能力结构。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可分为4类,即基本能力、应用专业技术能力、综合专业能力及咨询服务能力。会计人才应具备行业和岗位的认知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能力、专业文献检索和科学技术论文写作能力等基本能力;会计人才应具备应用专业技术能力,包括应用数学、统计学手段解决会计专业问题,能够编制财务报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进行财务和会计报表建模、进行会计理论和会计案例研究、具有常用财会软件的应用能力等;会计人才还应具备岗位决策、组织和计划能力、处理会计实务的基本技能、会计鉴证的基本技能、会计咨询的基本技能、具备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运用能力等综合专业能力。
(3)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素质结构。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文化、专业及身心素质4类。一是思想道德方面:会计人才应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行为举止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爱岗敬业、坚持原则、勇于担当,讲诚信;二是文化素质方面:要了解会计的发展历史,有会计文化底蕴,具备国际视野,具有全局意识,有辩证思维;三是专业素质方面:具备经济、管理的基本思维方法,具有法律和职业道德素养,具备经济、管理的基本思维方法,有持续学习能力,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四是身心素质方面:有适应职场工作环境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二)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塑像”成果
“塑像”成果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构建。针对现行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重以下原则:
(1)菜单式课程模块,给予学生最大选择权。将所有课程分为专业必修和个性化选修两部分。专业必修含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个性化选修可包含专业方向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提高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等多个模块。
(2)专业课程按需设置。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外,其他所有课程均由各专业根据人才“画像”结果,从满足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角度出发,按照需要提出开设要求。
(3)课程体系应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由专业自行设定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并对个性化选修课程中的各模块课程提出最低修读学分要求,鼓励学生在完成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培养。
具体课程体系的构建如表下所示。
(三)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成像”成果
“成像”的成果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实施过程应该围绕“教学过程”进行,如图(2)所示。
在“成像”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课程计划的形成需要对现有理论课程进行整合,将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以及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纳入课程计划中,并使课程内容能与行业或职业标准相衔接。课程计划的实施依赖于课程大纲的细化,在制订大纲前需要对课程内容整合、教学策略、考核评价等进行说明,为学生了解教学计划的整体性和选课提供指南。课程的实施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包括教材选用、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是实现课程目标以及专业目标的关键环节和因素。因此,师资建设尤为重要。
五、结语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转型的主体是学校,而人才培养方案又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会计学专业作为热门专业之一,应当积极推动转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充分调研论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制定与当前经济结构与人才需求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并围绕教学过程的实施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
[2] 李寒梅,孙家明.“五位一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与创新[J].三明学院学报,2015(6).
[3] 杨奇等.职业技能竞赛对优化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及作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 (13).
[4] 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