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子仪
三大石油公司业绩分化
□ 郭子仪
低油价让石油企业很受伤。李晓东 供图
炼化业务在这个油价的寒冬成了对冲低油价风险的一把利器。
随着冬季的到来,各大公司2016年三季报披露也圆满收官,各个明星企业的业绩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其中,在中国举足轻重的三家公司,老百姓口中津津乐道的“三桶油”中国石化(600028.SH)、中国石油(601857. SH)和中国海油(00883.HK)业绩的分化程度远远超出众人的想象,将“三桶油”再度推上风口浪尖。
根据三季报显示,中国石化凭借炼油业务大赚416亿元,公司实现净利润291.66亿元,同比增长12.6%;而中国石油同期净利润仅有17.31亿元,同比下降94.4%;中国海油更是惨淡到以亏损收场。
究竟是何因素造成三家巨头公司业绩差异如此之大,在未来又将如何发展?中国石油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原油、天然气生产供应商,中国石化是以炼油化工产品生产供应为主,而中国海油则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所以,中国石油与中国海油在油气开采方面比中国石化更具有优势,中国石油拥有比中国石化更多的陆上油田,而中国海油则拥有绝大部分的海上油田,因此中国石油与中国海油属于典型的资源型企业;而中国石化虽然在油气储量及开采量等方面不及中国石油与中国海油,但是国内最大的石化企业,在石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方面较中国石油与中国海油更具竞争力,属于典型的化工类企业。因此,A股板块划分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都是石油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但是中国石油更应该划分在资源板块中,而中国石化则应该划分在化工板块里。这就不难解释出现这种分化行情的诱因——在油价低迷的情况下,面对高企的开采成本,曾经引以为豪的资源却成累赘,而借助低油价大力发展下游炼化业务,在这个油价的寒冬却成了对冲低油价风险的一把利器。
在这个油价的寒冬,石油石化企业的营业额本年度呈现下降趋势,当然也包括业绩突出的中国石化。三季报显示,2016年1~9月,中国石化的营业额为1.36万亿,同比下降11.3%,但是利润却不减反增,净利润达291.66亿元,同比增长12.6%。能有如此骄人的业绩,凭借的就是下游炼化业务的巨大优势,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只能说是此一时彼一时,君不见当年油价高高在上,中国石油与中国海油业绩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而中国石化却被高昂的炼化成本所拖累以致严重亏损。如今油价持续低迷,中国石油与中国海油不堪重负严重拖累业绩,而中国石化曾经的绊脚石——炼化业务却摇身一变成了冬日里的暖阳,成为公司利润的亮点。
目前,美原油指数尚未出现企稳信号,国际油价未来的走势尚不明朗。欧佩克的原油出口达到2900万桶/日,创下历史新高。因为真正对原油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的是主要原油输出国的原油出口量,原油生产量并不直接参与贸易,对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并不直接,各国生产的原油只有通过出口才能在国际市场中进行贸易,因此,所谓的减产协议对油价的影响甚微。而各个产油国都在嘴上高喊着减产,但实际上却疯狂增加产量并且不断提高出口量,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欧佩克减产细则落实效果的不确定性。
那么在油价持续低迷且未来走势仍不明朗的条件下,中国石油与中国海油该如何尽快走出困境,中国石化又该如何保持高增长势头?目前来看,“三桶油”都需要优化自身的业务结构,促进技术升级,去除过剩产能,努力将自身的生产经营成本进行优化,在有效控制成本的条件下,努力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有效利用自身的优势,同时发展多元化经营业务以对冲风险。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应该立足自身的主营业务,努力巩固并提升核心业务能力,在油价低迷时积极进行优质产能的引进及推广工作,努力熬过这个寒冬才是明智之举。因为任何一种经济现象都有其固有的周期,国际油价不会一直低迷,趁油价低迷时做好准备,待到油价回暖之日再度大展拳脚。
财政部时隔10年,终于在近期宣布恢复成品油出口退税,便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而对中国石化来说,也不应该盲目扩大产能。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使得中国这一全球主要的石油消费国的需求增速放缓,而中国的炼油产能已经过剩,目前已经成为成品油净出口国。在整个亚洲地区,中国的汽柴油正不断涌入市场,也加剧了亚太地区的成品油供过于求,成品油供应过剩已经影响炼油业务的利润率。因此,中国石化更应该在此时积极储备“过冬的粮食”,待到油价高企时帮助自身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