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宁寺的建造看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的叛乱

2017-01-03 03:03朱燕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准噶尔乾隆帝野心

朱燕

摘要:在准噶尔末年的社会政治生活中,阿睦尔撒纳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归顺与反叛清朝的行为,使准噶尔人陷入锋镝的战火之中。并且使乾隆帝改变了治准策略。

关键字:普宁寺;准噶尔;阿睦尔撒纳;归顺;反叛;乾隆帝

普宁寺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历时四年竣工。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是一座大规模的藏传佛教寺庙。位于避暑山庄东北武烈河畔,居于12座寺庙中间,金碧辉煌,宏伟壮观。

进入山门,迎面正中是碑亭。碑亭呈正方形,面宽和进深均为三间,建在高一米的石须弥座上,四面辟拱门,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亭内置石碑三通,正中为《普宁寺碑记》,东为《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西为《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三通石碑碑文均为乾隆帝御笔,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

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朝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达瓦齐的割据势力后,乾隆帝下令修建普宁寺作为纪念。乾隆帝在《普宁寺碑记》中说明他之所以建造普宁寺,是仿照他祖父康熙在多伦会盟之后建立汇宗寺的故事,由于“蒙古向敬佛,兴黄教”,因而建立该庙,利用黄教来联络厄鲁特蒙古各部。而立于此庙的两块平准碑,则记述了平定准噶尔叛乱的过程,两通石碑所涉及的历史事件,都和阿睦尔撒纳有密切的关系,那么,阿睦尔撒纳究竟是何许人呢?

阿睦尔撒纳是我国厄鲁特蒙古辉特部的台吉,是一个凶狠狡诈的阴谋家、野心家,是继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之后厄鲁特蒙古贵族中最大的民族分裂分子和卖国贼。

他是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登上准噶尔部历史舞台的。自从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部封建贵族为争夺汗位,“互相戕杀”,“纂夺相寻”,经过八、九年的内讧,造成部内混乱、民不聊生的局面。准噶尔部的这种混乱局面,对于怀有野心,垂涎汗位的阿睦尔撒纳来说,恰是他混水摸鱼、阴谋纂夺的有利时机。但这个狡诈多端的野心家也非常清楚,他虽然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和绰罗斯家族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然而他毕竟是一个辉特部的贵族,要夺取准部的汗位,还不可能以公开直接的手段一举而得。他必须以隐蔽的方式,阴谋的手段,来实现他纂夺汗位的野心。最初,他本想扶植噶尔丹策零的幼子策妄达什上台,以便在这个年幼无知的傀儡背后任意操纵。但策妄达什被当时已经取得汗位的噶尔丹策零长子喇嘛达尔扎所杀,阴谋未逞。于是阿睦尔撒纳又转而支持雅尔的另一贵族达瓦齐,达瓦齐是巴图尔浑台吉之后,大策零敦多布之孙,是绰罗斯氏族的近支。阿睦尔撒纳企图通过对达瓦齐的支持,然后徐图纂取,实现野心。正如乾隆帝后来所说:“准噶尔台吉乃绰罗斯世传,伊(指阿睦尔撒纳——引者)系辉特,势不能遽行窃据,遂以达瓦齐为奇货,诱助攻杀,伊得从中取事”。达瓦齐在阿睦尔撒纳煽诱之下,一度与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通过一段密谋策划之后,于1753年(乾隆十八年)潜归准噶尔。阿睦尔撒纳为了发动武装政变,扩充实力,“遂杀其兄沙克都尔,据其众”,并率领精锐一千五百人,由闼勒奇山路,昼伏夜行,突入伊犁,袭杀了喇嘛达尔札,立达瓦齐为准噶尔部之汗。

达瓦齐取得汗位,不过是阿睦尔撒纳为其野心而采取的缓冲步骤,是他登上准噶尔权力顶峰的基础,也是他巩固统治地位的保证。因而在达瓦齐得汗位后,阿睦尔撒纳同达瓦齐之间的争夺与火并便不可避免。1753年(乾隆十八年)10月,阿睦尔撒纳派人至达瓦齐处,提出要求管理伊犁以北直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而让达瓦齐只管辖博罗塔拉以南地区,遭到达瓦齐的拒绝。加之,阿睦尔撒纳的岳父达什是杜尔伯特部大宰桑,曾参加反对达瓦齐的活动,达瓦齐执政后予以捕获,且不顾阿睦尔撒纳为其求情,仍将达什杀害。此举使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两个当年政治斗争中的合作伙伴反目成仇,兵戈相见。

1753年(乾隆十八年)11月,达瓦齐派兵亲征阿睦尔撒纳,三战皆败,退兵重振军旅后,再次征讨阿睦尔撒纳,此次,阿睦尔撒纳兵败无处安身。7月初,阿睦尔撒纳与杜尔伯特台吉纳默库、和硕特台吉班珠尔等率所部二万人,进入喀尔喀卡伦,向清朝投诚。由于18世纪40年代中以来,准噶尔贵族内讧不迭,准噶尔的贵族与牧民不堪其累,内迁投顺清朝日益成为一种有效的反抗手段。

当准噶尔的贵族们在血雨腥风中忙于权力争夺之时,乾隆帝一直密切注视着准噶尔事态的发展,对准噶尔的混乱局势早就有所了解,对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割据势力也早有打算。在乾隆帝看来,平定准噶尔的割据势力是康熙、雍正两朝“筹办未竞之绪”,准噶尔一日不定,则其部众一日不安,而国家的统一也无从实现。因而他决定乘准噶尔内部动乱的时机,进兵平叛。清朝政府将进兵日期从次年四月提前到二月,并下令西、北两路大军按期行动。此次进兵,清政府以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由乌里雅苏台出北路;以永常为定西将军、萨拉勒为定边右副将军,由巴里坤出西路,约期会于博罗塔拉河。在清军两路进剿之下,准噶尔部属纷纷投降,清军直抵伊犁。达瓦齐弃城逃往格登山,又为清军所败,至此达瓦齐势力土崩瓦解,乾隆帝认为他实现了其先辈所未能实现的大一统西域局面。普宁寺里的《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就是在平定达瓦齐割据势力之后所立。

但是,达瓦齐的割据势力刚刚平定,阿睦尔撒纳分裂割据的野心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清政府原想在平定伊犁之后,采取“众建以分其力”的方针,把厄鲁特四部“封为四汗,俾各管其属”,以削弱准噶尔部的割据势力。乾隆帝对阿睦尔撒纳的野心也有所察觉,早在出兵伊犁之前,乾隆帝就亲自向阿睦尔撒纳说明:在伊犁平定之后,“意将四卫拉特,封为四汗”的原则,以杜绝阿睦尔撒纳的奢念。可是一心想作“四部总台吉,专制西域”的阿睦尔撒纳,根本没有放弃他的野心,而且施用一系列阴谋伎俩,想迫使清廷发出诏命,承认他为厄鲁特四部总汗。进驻伊犁后,阿睦尔撒纳图谋割据、制造分裂的野心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他独断专行,任意杀掠,不穿清朝官服,不用清朝官印,“私用噶尔丹策零小红钤记”,行文各部,“遂以总汗自处”,四处遣人,招兵买马,竭力扩展割据势力,并集聚党羽,日夜密谋,积极准备叛乱。这一次终于使乾隆帝龙颜震怒,对这个屡降屡叛的老冤家失去了最后的耐心,决心用霹雳手段解决这一心腹大患。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初,清军又直驱特克斯河边,占领伊犁,剿灭叛军。阿睦尔撒纳跑到哈萨克中玉兹阿布赉汗处请求庇护。同年秋天,他又跑回塔尔巴哈台,以后又跑回伊犁,妄图东山再起。1757年3月,清兵从裕勒都斯和额琳哈毕噶尔进兵,打得阿睦尔撒纳无处藏身,只得又跑到哈萨克中玉兹躲避。这时哈萨克中玉兹阿布赉汗决定归顺清廷,并欲将阿睦尔撒纳抓获献给清廷。阿睦尔撒纳闻讯,连夜向额尔齐斯河逃去,投奔沙俄谢米巴拉丁斯克,不久死于痘疫。至此,强盛一时的准噶尔汗国在内外交困中灭亡,历时115年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清政府通过上述战争,打击了准噶尔贵族上层的割据势力,统一了西北边疆,有力地抵制了俄国势力的扩张。

为了纪念这件事,乾隆帝于1757年、1758年亲自撰写《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和《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的碑文,并将这两通碑与《普宁寺碑记》一起矗立在普宁寺碑亭内。这三通石碑反映了各民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不朽业绩。

猜你喜欢
准噶尔乾隆帝野心
四、准噶尔对天山南北麓维吾尔人的统治
二、准噶尔汗国的建立与叶尔羌汗国
小车辙里的大野心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准噶尔远征军进藏线路考
千年五战:一个岛国的野心
清乾隆后期饬禁剧曲策略的调整及撤局问题——兼谈乾隆帝对戏曲的真实态度
乾隆帝御用藏密瑜伽修行寶典《究竟定》編譯背景考*——附論乾隆帝的藏傳佛教信仰
文化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