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终于要有对手了,而且还来自中国。
9月21日在上海举办的“智能出行新可能”论坛上,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首次公开露面,并透露了威马汽车未来的产品规划。消息一出,涟漪四散。一家美国媒体指出,曾负责中国最大一次海外汽车制造商收购的高管将再次创造历史,在首轮融资中筹集了10亿美元,他创立的中国本土电动汽车公司将挑战特斯拉。
可以看出,国外媒体的报道内容不乏警觉,他们不希望中国汽车制造突破瓶颈,不希望中国汽车品牌步入主流,这对于美国、德国等汽车强国更多的是挑战,而机遇几乎为零。威马汽车计划在2018年推出首个型号,并在随后3年里将年产量提高到10万辆以上。而为了打消媒体与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沈晖一再强调威马并不是PPT造车,这无疑让我们充满了期望。
对于威马汽车以及中国特斯拉的前景,笔者不敢妄下定论,但就自主品牌现状而言,也许悲观的情绪会更多一些。
最近一个时期,自主品牌SUV呈批量化上市,除了少数品牌依旧坚持山寨之路外,更多的自主化设计走上正轨,并能堪称惊艳。以瑞虎7领军的全新一代国产车产品序列给了消费者更坚定的购买信心,驾驶国产车也赢得了更多的回头率,这无疑是长足的进步,甚至可以夸张地称之为伟大的跃进。但值得注意的是,彻头彻尾的浮华并不存在,自主研发造车暴露的最大问题依旧是面子优于里子,当然,这和国人的价值观不无关系。
而在不久的将来,当国人的价值观变了,自主品牌就会又一次与时代失之交臂。
为什么这么说?靠低价格,大空间,高配置博眼球已成为自主品牌的必经之路,也更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既定道路,而在根本的核心技术方面,厂商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即便是采购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在调校上还远没有达到及格水平。这里所指的调校包括了变速箱匹配、底盘与转向等一切与操控相关的设定,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讲的驾驶质感,相信许多汽车编辑也能和我一样,可以仅凭双手与双脚的触感就可以判断出一款车型是否源自自主。好吧,也许厂商认为,钱花在看不见的地方,并不值得。
这样的例子很多,在2016中国年度家用汽车测试中,采用国际化设计、配件来自全球采购且比肩合资的某自主品牌,其两款车型在测试中分别出现了变速箱故障和制动系统故障,在并非测试车手操作失误的情况下,这样的可靠性令人堪忧。而一些日常试驾的自主品牌车型,甚至是可以卖到20大几万的高端车型,均存在换挡逻辑差,底盘松散,转向回馈力度不均等问题,这绝对是“新时代”的消费者所不愿看到的。
世事无绝对,我们从试驾过程中也惊喜地发现个别自主车型已经在导航上设置了正确的方向,所谓的产品内核已基本达到了合资水平,这完全是以厂商决策者的意识为向导的。在未来的2018年,威马电动车即将诞生,等到那时,我们无须等待媒体的试驾文章来判断其成功与否,只需要看看特斯拉的表情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