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高考作文“鸡汤化”?

2017-01-03 20:56魏金梅
作文·初中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禅师鸡汤高考作文

魏金梅

每年高考,作文题目总是最能引来热议的,大家争相仿写、评议。在这些讨论中,高考作文题目 “心灵鸡汤化”引来了不少争议。

一、对我国“鸡汤化”作文的批判及担忧

当下某些高考生的作文要么普遍地宣扬功利的人生哲理,要么大肆渲染蒸馏水式的人间情感,几乎触摸不到活生生的人性和沉甸甸的生活质感,有点类似于风靡英语世界的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心灵鸡汤)。这类心灵鸡汤式的文风正在造就一个浮泛、花哨的阅读时代。有学者指出了这类“鸡汤化”作文的几个特点:

1.语言的装饰化

所谓语言的装饰化,主要是指语言超越情感表达的需求,过度包装或者不恰当地修饰,导致作者情感独异性的遮蔽甚至丧失。这是作文“心灵鸡汤化”的最显著标志,几乎成了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大恶习。

姑且举一例:

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这样的深夜,因为有你而充满色彩、味道;因为有你而变得丰富、多彩。

初读此文,我们大概都会对该考生的文学积累和文字表达投以赞许的目光。但很快又会发现,这样的文字很容易被复制,因为它缺少个性,几乎看不到属于作者个人的语言,因而也很难读出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作者对“文学”的感受只不过是大家的公共意见而已。

2.情感的矫饰化

最初,西方心灵鸡汤式的文风是应市场需求制造出来的,当人们需要某种情感的抚慰和激励时,市场就会制造出相应的公共产品以供满足。此类情感产品由于缺乏写作者的个体性和体验性,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矫饰的痕迹。似乎,西风东渐,这类文风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07年湖南省的高考作文题为《诗意地生活》,相当一部分考生对“诗意”的理解与表达千篇一律,极尽矫情。如:

我爱诗意的生活。我用悠悠笛声洗去耳边尘埃。手指在六洞巧妙的孔间来回跳跃,悦耳的声音飘荡在温柔的空气中。

这类作文最显著的特征是以文造情,用语言装饰情感,使情感变得精致而又绵软,能给人带来温柔的感动、细小的启示,而不能触动人的整个灵魂。

3.结构的模式化

大凡读过心灵鸡汤式文章的人都会发觉,初读很能被吸引,多看便会发现作品标准化制作的痕迹。且看一段心灵鸡汤式散文的结构范本:

一个生活平庸的人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你说,真有命运吗?”“有的。”禅师回答。“是不是我命中注定穷困一生呢?”他问。禅师就让他伸出左手,指给他看:“这条横线叫爱情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然后,禅师又让他跟自己做一个动作,将手慢慢地握起来,握得紧紧的。禅师问:“你说这两根线在哪里啊?”那人终于恍然大悟……

这类文章的结构清晰、简单,既适合写作者的模仿,又适合阅读者的快餐式消费,于是很快在学生中间广泛拷贝,以致出现了这样的写作“奇观”:不管怎样的话题,有了故事就硬抽几句不痛不痒的道理,有了道理就生编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然后前后一套,便敷衍成一篇文章。

4.价值的奶油化

考察心灵鸡汤所宣扬的价值观,如成功主义、温情主义、情调主义,等等,无不充斥着对生活的奶油化。它们讲成功,把人生理解为一项操作性极强的技术活,千方百计地论证获取成功的诸多因素,如信心、恒心、细心、雄心、诚心,等等,而将人生中的无奈、苦涩、辛酸、欣喜、苦恼、愤怒、遗憾、感慨统统虚化。它们讲温情,往往不惜以车祸、地震、早夭、白血病、先天愚笨等生活中的极端遭遇猎取读者的怜悯之心,然后涂上一层情感的奶油,给人制造浅薄的感动和廉价的幸福,完全不触及发自内心的爱恨情仇。它们最讲情调,但又都被充分过滤、消毒过,显得腻味而又疲软。心灵鸡汤的这种情调主义渗透到学生的写作活动中,便只会产出徒有装饰,没有厚度,没有深度,也没有痛感的文章。

二、外国的高考作文究竟是什么样的?

有好事者把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和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试题以及法国等国外考题进行了一番对比后得出结论: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当代外国,高考作文题都重视与现实的关联,而当下的高考作文则是一锅鸡汤。

那么,外国的高考作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先来看看美国的情况。2013年俗称“美国高考”的SAT作文先引用斯坦利·费希的一段话:“很多选民认为正义感是政治人物最重要的品质,我不同意。正义感是指为自己所相信的价值观挺身而出,这并不是一种能让大家团结一心的品质……”然后,给出作文题目:“强烈的道德感是一个领袖最重要的品质吗?”

SAT作文考查的内容,大部分都和公共问题息息相关,与现实问题挂钩,或者探讨基本理念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对考察的内容有一定的思考,考前一心只看课本,不读课外书是不行的,因为作文考的就是你对这些问题有没有深入的思考以及你有没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你能做的就是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和多讨论。

法国高考作文分为文科、经济社会科与理科三大类,每一科都有三个题目,考生可选其中一个进行写作。2014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有诸如《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这些题目很难说有什么标准答案,立论的自由度比美国SAT还要大,题目里全是很“大”很“空洞”的词语如理性、真理和自由等,似乎谁都能答上几句,但要答好就很不容易了。这些题目考的主要也不是文采,而是思维能力,对思辨不感兴趣的考生很难拿到高分。

综观美国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考查的无非是考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需要考生的天赋和长期的学习与训练,是无法突击出来的,也无法用心灵鸡汤混得高分,这就确保了考试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文采重要,但不能替代思维能力。

三、中国高考作文“鸡汤化”原因与思考

中国高考作文的出题者面对的是缺乏阅读量与阅读广度的高中生,这些高中生处在一个被无微不至地关怀的温室之中,缺乏与中国当下现实的联系。把诸如法国、美国高考题目涉及的经典思辨话题抛给中国高中生,怎么能指望借助用这些对他们而言太过陌生的难题来很好地区分他们的能力呢?加上中国的考生太多,作文考题还需考虑评卷的可操作性,类似国外的做法并不切合中国高考的实际。

但是,思辨的思维能力与文字表达,仍然是区分考生水平的唯一标准,所以,出题者仍然要在题目中构建思辨话题,同时又需要避开与历史、社会的联系,这就必然只有在少数的介绍材料中,用短短几百个字给定条件与逻辑,构建出一个思辨框架。思辨的框架极为简单,恰好符合了心灵鸡汤的本质。所以,就高考作文来说,还是应该以考查学生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基本功为主要目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科考的目的是取士,题目当然要与政治挂钩,考查考生对于时务的了解和认知。就考试目的而言,和今天的高考不同。至于法国高考作文题偏向于哲学和政治,那是因为他们考的是“哲学”而不是“语文”,科目设置存在根本性差别。

“鸡汤化”的高考作文到底可不可取,对学生的写作有怎样的影响,我们能否采取国外的高考作文方法,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结合中国的考试实际多方面考量。

(参考资料:《作文心灵鸡汤化之杞忧》《高考作文为什么会“心灵鸡汤化”》《高考作文这碗“鸡汤”还得继续熬》《难以套题的外国高考作文》)

猜你喜欢
禅师鸡汤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DIY鸡汤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一个苦者对禅师说
鸡汤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