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2017-01-03 16:54乔松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读图图像思维

乔松

【摘 要】 文章主要介绍了笔者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步骤和体会,通过培养学生读图技能,分析图中含信息,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的目的,地理知识的传授以后,并不算教学任务的完成,还要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测,考察教学效果,效果差的还要进行矫正和补救,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关 键 词】 读图技巧;新课程标准;创造性思维;探究;深化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新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创新教育又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笔者在学校进行地理教学,学校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对学生个体潜力进行积极的挖掘和发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笔者认为,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和最突出的特点。在地理教材中,地图的种类很多,知识的容量很大,学生通过读图,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结构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地理与其他学科不同,除了文字系统以外,尤其要重视“图像系统”的学习。这是因为这些图像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复习这些图像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另外,它们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直接成为考试的题目。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首先, 要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要通过读图来提取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理规律的空间变化等。如何有效地提取这些信息,这是训练读图的基本功,是基础与前提。

其次,要考虑读图的步骤。读图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固定的步骤,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高中地理必修有一幅世界铁矿资源分布图,此图内容丰富,在读图时,要分环节观察。第一步:看铁矿的分布是否均匀?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第二步:看世界铁矿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与国家?第三步:看哪些地区属于铁矿输出区,哪些国家是铁矿输入国家?第四步:看有哪些重要的路线?途经哪些主要的边缘海、海湾、海峡、港口、运河、岛屿等等?通过这样有步骤地看图,学生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再如,看流域图一般循着干流、支流的顺序。看洋流模式图,通常先看中低纬海区的洋流,后看中高纬海区的洋流。然而,看图步骤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有时根据需要及学习情况可以灵活变通。如看我国铁路分布图,可以按几组走向确定看图顺序,也可以按我国的方位依次看下来。但无论怎么看图,总要有一定的顺序。

其次,要多角度读图。地图包含的信息丰富,看一遍是不够的。但是,反复看图,要从不同的角度变换看图。如在一张世界政区图上,沿着特殊的经纬线,如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看看这些线经过了哪些主要国家;还可以看地震、火山分布的国家与地区;沿着中高纬度带由东向西找出石油分布图,等等。这种多角度的观察,引导学生创新性思考和联想,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并注意各知识点的发散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如必修中南美洲三图,从第一幅图的地形单元结合到前面介绍过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两种气候类型的知识,并进一步地理解这两种气候的分布及特点,以及亚马逊平原和巴西高原的自然环境。在熟悉两个区域的气候及形成的环境以后,就为读第二幅图做了大量的准备,学生就容易理解南美人口、聚居地分布及原因。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从自然地理知识转移到人文地理知识。在指导学生读第三幅图时,又把巴西农业结构与南美自然条件相联系,进行分析理解。这样又形成了前后知识的迁移衔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从而形成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透过识图,突出重点,质疑解难

所谓识图,就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的目的。如若说看图是为了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话,那么识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

(1)一般有这样两类问题,一类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分布面积小并呈狭长条带状,这是什么原因呢?另一类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分析其原因,如在“世界自然带”图上可以看到赤道经过的地方大多是热带雨林,为什么东非却出现草原甚至荒漠?这样的问题提得越多,学生思维越活跃,析图越深刻。

(2)析图要深刻理解与运用基本原理,有些学生在复习时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结果“事过境迁”,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就不知所措。因此,应注意对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这样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如对亚洲的西南季风形成的原理剖析透彻了,那么很自然对澳大利亚的西北季风的形成也能作出正确解释。

(3)析图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在分析初中地理的插图时,若图中内容与高中地理知识有关,应用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论“统帅”初中地理知识。如“澳大利亚”一节中的“自流井成因”的示意图,与高中地理承压水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在分析高中地理插图时,若图中内容与初中地理知识有关,应将初中地理知识作为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如高中地理第二章在阐述地面状况对气流影响时,设置了一幅“迎风坡和背风坡对气流影响示意图”,分析时可联系初中区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台湾东北部山地的迎风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山地的迎风坡等等。

三、检测补救

在地理教学中,完成了地理知识的传授以后,并不算教学任务的完成,还要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测,考察教学效果,效果差的还要进行矫正和补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测评和补救,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1)画简图。这是复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把地理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简图,或把繁杂的地图进行简化、缩略,以突出某一要素、某一区域、某一问题。地理简图的设计,须注意:

①简图轮廓要尽可能的简便,最好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以降低作图难度,使几乎每位学生都能适应。

②一张图中内容不宜过多、过繁,要突出主要的地理事象,并以这些“事象”作为记忆的基点,然后联系更多的知识内容。

(2)默图。默图就是对图示重要信息的记忆,因而也可以称作“记图”。对于图上的信息,不加分析,不分主次,一概去记,是不足取的。然而读图时什么都不记,也是不行的。事实证明,利用图像进行记忆,印象深刻,易形成空间观念,到考试或需要回忆时,眼前似乎就会浮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图像。这种现象也可称为“心理图像的复现”。

默图包括:①默绘,如不看课本、图册,自己绘出澳大利亚地形结构;②默记,即试图回忆,如面对一张不加注记的全国铁路网图,回忆这个点是什么城市,那条线是什么铁路;③默写,即利用空白的河流,自行填图。

【参考文献】

[1] 彭联友. 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6(C3).

[2] 姜风莲. 高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方法略谈[J]. 小作家选刊,2016(20).

[3] 黄忠. 浅析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16(15).

猜你喜欢
读图图像思维
A、B两点漂流记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