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017-01-03 16:39刘鹏李瑛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句式语言文字课文

刘鹏++李瑛

【摘 要】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也不是在老师的灌输中就会的,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低年级抓起,从每节课抓起,把握各种训练时机,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性训练,才能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好语文。

【关 键 词】 语言文字;教学效率;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中不难看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语言工具性的标志之一。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以阅读分析和课文理解为重心,忽视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令人堪忧,别字错字、成语误用、标点乱点、修辞乱用、语无伦次、层次紊乱、病句连篇等等现象严重。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重点,而不应只停留在字词句段的理解层面。在此,谈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诸位共勉。

一、引导学生吟诵经典诗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自幼读书,日记数千言。”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十岁写诗文。”一代宗师正因为“日诵千言”,才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才有了惊人的记忆力、领悟力和创造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跟他所背诵内容、数量、质量成正比。背诵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提升和品位,然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始终没有对之予以足够重视。背诵就将指定背诵的内容,只是课后规定时间死记硬背,至于课文中一些写得好而未指定背诵的句群、片段更是“不屑一顾”。因此学生背诵吃力,记忆力越来越差,作文时找不到话说,更不用说生动了。没有积累,怎么运用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每一篇课文(包括阅读的文章),对课文中的名篇佳段、名言警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指导学生及时背诵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能把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及时储存下来,形成范例,一旦需要表达就能得心应手。为此,我将九十首必背古诗词按其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和难易程度划分一下,制订出低、中、高三个学段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目标。并研究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专题性学习活动,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这九十首古诗词的兴趣,并顺利达成欣赏和吟诵各自学段古诗词的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吟诵古诗文,或现代诗文,本着以教材为主的原则开展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把知识面拓展到课外,对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吟诵精选古诗72首、《论语》《千字文》《大学》等名篇佳作,了解古代文学家的思想内涵。

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主要任务。为了打好基础,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得从低年级抓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句式。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声有色了。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另外还应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增加知识储备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及阅读量紧密联系。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向40分钟要效益,抓住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配套的语文读本就是一份很不错的材料,晨读课上可以找几篇精美的文章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品味其中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

三、加强课堂语言文字训练

课文中的词语,学生学习后如果不能加以运用,那些词语仍然只是一种语言符号,没有实现其语用的价值。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多种渠道,找到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让学生有机会对学过的语言文字及时进行运用。

如在教学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的第4句时,我问“这些小画家都是用自己的爪子在雪地上画画,为什么画出的画不一样呢?”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我先出示了范例:因为小鸡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画竹叶。学生也用同样的句式说小鸭、小狗、小马画的画,多数同学能用这个句式回答。有时提问中出现了有“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就能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简单的。

四、重视口语交际课

利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开展有序和有趣的交流。在交谈中,教师和孩子易于进行感情交流,关系可更加亲密,小学生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诉老师。这不论对他们发展语言能力,还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作用。在组织孩子集体学习时,更要注意启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应注意给每位孩子“说”的机会。学生学习语言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也不是在老师的灌输中就会的,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低年级抓起,从每节课抓起,把握各种训练时机,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性训练,才能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 江斌. 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策略刍议[J]. 教师,2016(21).

[2] 熊瑛. 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J]. 华夏教师,2016(3).

[3] 卢结玲. 关注语言文字运用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 语文天地,2016(21).

猜你喜欢
句式语言文字课文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