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己
公元1714年8月7日,俄国一代雄主沙皇彼得一世御驾亲征,率领舰队在芬兰湾甘古特地区,一举击败彼时的北方强国瑞典,夺得北欧海上霸权,此为沙俄海军史上首次胜利,彼得一世借此武功,于七年之后加冕,以“大帝”身份开始君临欧洲。
甘古特也因此名垂沙俄历史,更成为其海军传统的重点元素,只有那些顶级军舰,才配得上这个名字。沙俄海军史上“最”配得上甘古特之名的军舰,乃是一种建造于日俄战争之后的战列舰。
开工之难
日本于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大增,开始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并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以宰割中国为基础,跻身列强,并由此与也在大肆宰割中国的沙俄发生冲突。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双方在陆上与海上均有大规模交战,其中海上尤其激烈。沙俄帝国调集海军主力,倾巢而出,从北欧波罗的海出发,绕行三万余公里,结果被以逸待劳的日本在对马海峡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日俄战争之败,不仅让沙俄元气大伤,还引发严重政治危机,进而有史称为“1905年革命”的运动发生,统治这个帝国的罗曼诺夫王朝面临严峻挑战。在任皇帝尼古拉二世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其中重点就是成立一个议会组织,号为“杜马”,并赋予其包括立法大权在内的诸多重要权力。但问题是尼古拉二世从未想过就此放手,那么他与这个自己一手制造出来的机构,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许多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严重影响了海军之重建。
当时沙俄海军大部分主力战舰,都已沉没于远东的对马海峡,总体实力损失超过三分之二,有损列强身份,重建迫在眉睫。恰逢引领世界造舰潮流的英国,推出一款“无畏”号战列舰,采用完全不同于此前各种版本的设计,威力十足,并由此挑起一轮列强之间的造舰竞赛。沙俄海军和他们的支持者尼古拉二世,便决定一次性来上四艘类似“无畏”号的战列舰,后续再来上十余艘,以跟上形势。
头号海上强霸英国一年也不过同时开工三、四艘战列舰,沙俄国力远不如它,却有如此雄心,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沙俄在1897年开始的第一次国情调查有关系。根据这个充满了浮夸和造假的调查,美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强国,而沙俄又超越了英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强国!
既然是第二大强国,同时开工建造四艘战列舰有什么难的?但战列舰不同于一般军舰,在当时的地位,大约相当于今天的航母,吨位大,威力大,造价也很昂贵。如果还是尼古拉二世独裁时期,同时来上四艘,倒也并非完全不可能,钱多钱少,都是他一句话的事情嘛。但现在有了杜马,但凡涉及大额财政拨款,都需要好几百个议员投票通过,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杜马认为沙俄海军急需的并非新式军舰,而是新式的面貌,也就是先要将腐败臃肿的海军官僚机构好好整治一番再说。海军素来为沙俄贵族子弟聚集之处,也是沙皇眼中的“后花园”,关系户多得很,岂容杜马染指?
你不改革,我就不给钱。双方从1905年闹到1908年,在尼古拉二世的一再施压之下,才勉强达成一个妥协,开始新式战列舰的设计招标。
本来英国老牌军火商维克斯公司早有为沙俄准备的战列舰设计案,但因为英国在日俄战争中支持日本,沙俄国内对其十分仇视,海军不敢贸然加以采纳。俄国自己的造船工业又不甚发达,难以承担重任,便索性发起一场国际范围的招标竞赛,并宣称只看方案、不论国籍。
全球十三家造船商前来投标,累计提交设计案五十一个,其中以德国布隆福斯造船厂的作品最为优异,沙皇和海军也有意采用,杜马却以德国乃沙俄潜在强敌为由加以拒绝。真实原因,则在于当时法国大量贷款给沙俄,杜马议员又多为法国金融势力的代言人,这位金主与德国是世仇,人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贷款流到敌人口袋中去。
而在沙皇和海军放弃德国方案之后,杜马立马同意拨款造舰,并从众多方案中选取了一个沙俄本国的作品,辅以吸收英国、意大利的一些作品之特色,杂糅成了一个执行案,冠名曰“甘古特”级。
这个执行案的最大特点,在于牺牲防护以换取火力和航速。两万五千余吨的大舰,搭载十二门口径305毫米的巨炮,最高航速超过23节(约43公里/小时),都胜过同期英德战列舰。但其防护薄弱,不仅装甲不如别人厚,质量也较差,除重要部分使用进口德国克虏伯钢材外,其余部分都是靠沙俄国产的劣质钢材来构建。
眼看执行案都已经形成,船厂也举行完了开工仪式,但那种日夜不休、热火朝天的繁忙施工场面却并没有出现。稀稀拉拉的工人,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漫不经心地为沙俄海军打造其所寄予厚望的新式军舰,甚至还一度停工数月。
原来杜马所许诺的财政拨款迟迟没有到位,是靠造船厂和沙皇自掏腰包在维持工程的进行。在财政拨款好不容易到位之后,军舰所需各种配套设备的承包单位又迟迟拿不出合格方案,火炮、发动机、炮塔、弹药库等等都是如此,为了适应他们,原有的设计在建造过程中一改再改,越改越差。
“全球第二大强国”的真实家底在造舰过程中暴露无疑,四艘“甘古特”级战列舰从1909年6月16日开工,一直到了1914年12月,因为一战爆发,才仓促竣工,建造周期长达五年多,而同时期英德法美建造战列舰则至多需要两年。时间的拖延导致“甘古特”级刚刚服役,就已经落后于时代,根本就不是人家新造战列舰的对手,如英国在1915年1月建成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主炮口径就达到了381毫米,威力和射程都远远胜过“甘古特”级的305毫米口径主炮。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自然也难当重任,尚未出师,就已输了三分底气。
战火之劫
四艘“甘古特”级战列舰统统部署于波罗的海舰队,以赫尔辛基为基地,作战对象则是德国。
战争初期德国海军主要精力用以应付英国,根本无暇顾及沙俄,在波罗的海方向不过只有几艘老式巡洋舰,四艘“甘古特”级在那里可谓无敌的存在。但沙俄海军从未有胆子将他们拿出来发动进攻作战,终日都在港口和近海打转,无所事事之下,甚至还有将船开到搁浅境界的荒唐事发生。
原来沙皇和海军对于日俄战争的惨败心有余悸,生怕贸然出击会葬送这四艘崭新的军舰,加上他们深知“甘古特”毛病多多,自信心更加不足,便索性来了个“保船制敌”。结果便是装备有四十八门巨炮的“甘古特”级战列舰,在一战中竟然未发一炮。
如此用兵,士气自然低下,“甘古特”级战列舰上的水兵不满日增。某次出港之后,因为只给军官加菜而忽略了大多数水兵的缘故,“甘古特”级战列舰中的一艘,便发生了暴动。在接下来的“十月革命”中,包括“甘古特”级战列舰在内的众多沙俄海军军舰,都加入到了革命阵营,被誉为“革命的先锋”,发出第一炮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即是来自于“甘古特”级战列舰所属的波罗的海舰队。
“十月革命”之后,芬兰独立,赫尔辛基不再是沙俄控制下的海军基地,而是芬兰首都,“甘古特”级战列舰便搬家到了列宁格勒附近的喀琅施塔得,此地正是当年彼得大帝所创的重要军港,也算是一种回归吧。搬家途经芬兰湾,那里正值寒冬腊月,一片冰封,破冰回归,还是有点传奇色彩,这段航行后来也成了前苏联海军所津津乐道的一段典故。
回归之后,“甘古特”级有过一段短暂的宁静时光,因为缺少足够水兵,四艘大舰曾闲置港口数月。但很快,列强支持下的沙俄残余势力白卫军前来进犯,战争爆发。初生的苏维埃政权需要动用一切力量抵抗敌人,四艘“甘古特”级战列舰也终于有了发挥其巨炮威力的机会。
“甘古特”级战列舰的敌人,主要为英法美支持下的白卫军尤登尼奇所部,其目标是攻占列宁格勒,作战手段则包括正面进攻和背后策动叛乱。虽然因为缺少人力,“甘古特”级战列舰依然无法出港作战,但其305毫米巨炮有超过24公里的射程,足以教训逼近列宁格勒的白卫军,白卫军策动下叛乱的个别要塞,也受到了“甘古特”级战列舰的猛烈打击。有鉴于此,英国出动鱼雷艇,突入喀琅施塔得港内,施放鱼雷,命中“甘古特”级战列舰中的一艘,导致其坐沉。随后另一艘“甘古特”级战列舰又发生火灾,舰体内部几乎都被烧毁,大约也与白卫军的暗中破坏活动有关。
白卫军溃灭之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前苏联。四艘“甘古特”级战列舰也随之加入到了前苏联阵营之下,并纷纷换以富有革命色彩的舰名:以法国大革命时期民主派革命家马拉命名的“马拉”号;以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命名的“巴黎公社”号;以1917年11月7日列宁所领导武装起义命名的“十月革命”号;以前苏联红军著名军事家伏龙芝命名的“伏龙芝”号。
四舰之中,“伏龙芝”号即是那艘遭受火灾重创的军舰,虽然前苏联政府有过多次修复的尝试,但都因为损坏严重,修复成本太高,而最终放弃,其上零件都被拆卸用于另外三艘姊妹舰的维护,巨大的舰体则被改作一个水上兵营。四座主炮塔都被移到陆上,安置在若干要害地区,作为巨型海岸炮台使用,其中有两座放在了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用以震慑日本,至今仍存,乃当地一大旅游名胜。
至于其余三舰,则在前苏联经济逐步恢复之后,也得到了一些修缮和改进。“马拉”号最先改装,从内部动力系统,到防空火力,再到烟囱,都有大幅度改变,从外表看上去简直就是焕然一新。“十月革命”号紧随其后,也有较大改装。“巴黎公社”号改装稍迟,因为它要从波罗的海调动到黑海去。那里的前苏联海军在内战中遭受了最为严重的损失,几乎失去了全部的大型战舰,只有几艘轻型巡洋舰撑场面。途经法国海岸时,这艘战列舰遭遇恶劣海况,舰首为风浪所损,不得不紧急停靠法国布勒斯特港,进行维修。对前苏联满怀敌意的西方间谍,纷纷前来打探,在他们的报告中,“巴黎公社”号是一艘老旧落后的军舰,不足为惧。
的确,“巴黎公社”号以及它的姊妹舰,确实早已落后时代,即便对其进行大规模改装,也难以称得上同时代的一流战舰。但初生的前苏联政府,还没有能力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又遭受了战火之劫,大型战舰所剩无几,三艘“甘古特”级战列舰就是其手中最强的海上武力存在。
但西方国家的歧视态度很快就发生了改变。
因为前苏联政府开始实施一个雄心勃勃的造舰计划,其中就包括准备用来替换“甘古特”级的新型战列舰,它的名字,就叫“苏联”。
卫国之怒
前苏联需要什么样的海军?这个问题在战争结束之后,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大争论的局面。
一派认为前苏联乃陆权国家,海洋军事地理极为不理想,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北冰洋都被割裂开来,不适宜发展西方列强那种远洋大海军,而应该立足于近岸防御,以飞机、潜艇、鱼雷艇为主。
另一派则认为前苏联一直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有遭到围攻封锁的危险。特别是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出现,威胁甚大。在这种情况下,前苏联必须建立一支远洋舰队,主动出击,保卫重要的出海口,作战主力当以战列舰和巡洋舰为主。
恰逢当时西方列强又开始造舰竞赛,纳粹控制下的德国,接连建造大型战舰,其中包括海军史上很有名的“俾斯麦”号,英法美也纷纷开工大舰以进行回应,日本更是夸张,明明国力不及英美,却准备建造有史以来最大型的 “大和”级战列舰。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前苏联感受到的威胁更加巨大,在海军建设方向上也更加倾向于第二派的观点。
1936年,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开始建造,前苏联则开始启动一个大规模造舰计划,以时任海军部长奥尔洛夫元帅提交的方案为基础,计划在25年内建造16艘战列舰,组成一支不亚于任何一个西方列强的大舰队,以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下”,保护前苏联的海疆,并支援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
这个计划中最引人注意的部分,即是要用来替代“甘古特”级的“苏联”级,从其设计指标来看,将是超越“大和”级的海军史上最大型战列舰。但问题是,前苏联极为缺乏建造战列舰的经验,更缺乏建造战列舰的技术实力。尽管为建造“苏联”级战列舰,从1936年开始,前苏联就将越来越多的军事预算投入到海军中,到1940年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夸张的三分之一的程度,但其建造进度还是极为缓慢。其间施工问题不断,甚至有一次检查发现,某艘在建战列舰舰体上,有超过七万个螺丝柳钉不达标。
这意味着“甘古特”级战列舰还要苦撑许久。
直到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悍然入侵前苏联,正在建造的“苏联”级战列舰中,进度最快的一艘,也不过完成了不到五分之一,连下水都不可能。
危急关头还是只有老将上阵,“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三艘“甘古特”级战列舰,作为前苏联海军的主力和象征,再次披挂上阵,以老迈身躯,在这场伟大而艰苦的卫国战争中,发出最后的怒吼。
“马拉”号与“十月革命”号依旧驻守喀琅施塔得军港,以其强大的火力掩护列宁格勒。1941年9月8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十八集团军前锋逼近列宁格勒,“马拉”号与“十月革命”号随即用它们的二十四门巨炮对其进行猛轰,而德军地面部队使用的火炮对这两艘大舰根本就构不成什么实质威胁。
实质威胁来自于天上。
在发现它们的“陆军弟兄”正在遭受苏军战列舰猛烈炮火洗礼后,德军出动大量飞机,对后者进行轰炸。其中有一位德军王牌飞行员鲁德尔,在对地对舰攻击领域战绩不俗,在二战中总计摧毁超过五百辆坦克,超过七十艘战舰。而在他的战绩中,最令其自鸣得意的就是击沉“马拉”号。
按照鲁德尔自传记载,德军为了对付这两艘战列舰,特制两千磅(907千克)的重型炸弹,还配有延时引信,妄图通过穿甲后爆炸的方式,彻底炸沉它们。但还等不到重型炸弹运到,前线德军就急不可耐地发动了轰炸,三十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向“马拉”号与“十月革命”号杀去。这次空袭中,“十月革命”号出港作战,留在港内的“马拉”号则被鲁德尔投掷的一枚一千磅炸弹命中,后者自认为将其炸沉。不料几日之后,又发现“马拉”号在继续战斗,鲁德尔又以刚刚运到的两千磅炸弹将其命中,并引发巨大爆炸。他回忆称:“‘马拉号被笼罩在高达1200英尺(约合365米)的爆炸烟云之下!很显然是弹药库被引爆了!因为兴奋我感到身体阵阵发热,接着我想像自己受到成千上万德军步兵感激眼神的注视……”
德军航空侦察显示,“马拉”号被炸成了两截,他们认为这艘老舰已经被消灭了。
事实是“马拉”号在连续空袭中确实被击沉了,舰体中部被完全摧毁,一个主炮塔直接被炸飞,剩下的舰体也坐沉在了港内,按照通常的标准,这艘战列舰已经失去了战斗力。
但没过多久,列宁格勒附近的德军又开始“享受”起了巨炮的轰鸣。
原来顽强的前苏联人,冒着炮火,将“马拉”号残存舰体打捞起来,改装成了一座浮动炮台,继续发挥其剩下三个主炮塔共计九门巨炮的威力。它与回港后的“十月革命”号,依旧承受着德军反复的空袭,边修边打,即便已经千疮百孔,还是依旧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不屈的战斗。
孤悬于黑海的“巴黎公社”号,则是艰苦卓绝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之见证者与参与者,其十二门巨炮为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前苏联军队提供了有力的支援,甚至打到磨损报废的程度。德军对其自然也是“照顾有加”,苏军后来被迫将其调走。直到1944年德军败退之后,它才带着黑海舰队残余舰只,再度返回。
这三艘老舰都因为战争中的顽强表现获得了红旗勋章,这是前苏联授予战斗英雄的荣誉。
它们是前苏联卫国战争的英雄。
战争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英雄的老去,何况它们本就是年事已高,遍体鳞伤之下,已失去修复的价值,但前苏联海军还是一直将其保留在序列之中,如同舍不得让几位老兵离去一样。
直到赫鲁晓夫上台。
这位在前苏联历史上争议极大的人物,在海军方面的观点,倒是很能符合时代共识——“在火箭和核武器时代,战列舰一类的庞然大物只能成为导弹的靶子。”
他砍掉了斯大林遗留下来的众多战列舰项目,同时下令让三艘“甘古特”级战列舰退役,进入解体报废阶段。
1953年,“马拉”号解体。
1957年,“巴黎公社”号解体。
1959年,“十月革命”号解体。
前苏联战列舰的时代结束了,前苏联海军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数年之后,以潜艇为主要作战力量的他们,将在大洋之上,给美国航母带来阵阵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