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3月2日,人民网发表郑言之的同名文章指出:最近一段时间,有两则新闻耐人寻味。一是,北京降雪,天安门前的武警在风雪中挺立执勤,这种照片在感动无数人之余,出现了“挨冻不人性”的声音曰二是,丽江一名公务员在微博上评说“老民警冒雪执勤是作秀”,后被停职。这两件事虽然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发生,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就是片面地理解英雄、歪曲地认识伟大。伟大的品格总是一致的,污蔑的方式却多种多样。赞美从来不需要强制,但对充满恶意的语言暴力要特别警惕。不管是执勤军人还是老警察,坚守的时刻是最美的一瞬,这并不要求人人见之赞之,恶意伤害却触及了基本的底线。这个底线首先是基于人们对社会公德的遵循,不缺德、不违法。英雄不会气短,一个尊重英雄、崇拜英雄的民族才有希望,是英雄养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养分,既需要代代相传,也需要用行动表达敬意、抵制恶意。
3月10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东原的同名文章指出:现在拍摄一部1亿成本的电视剧,要请到这些当红“小鲜肉”,片酬基本在七八千万之间,只有两三千万留给导演、编剧、团队和后期制作。因为没有钱做后续,造成大量的垃圾作品出现。这种热的背后是“低级流行主义”。我们经常看到,一种流行现象产生后,立即呈现出席卷态势。这在文化市场上有着充分反应。一个流行模式产生后,大家一拥而上,拿起剪刀糨糊,纷纷采取拿来主义,过去流行的“清宫热”“戏说热”,现在流行的“IP热”“小鲜肉热”,都有着低幼的影子。大众消费多元多样,可能有些人喜欢“小鲜肉”,但绝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小鲜肉”。可在低级流行主义的影响下,整个市场只提供“小鲜肉”,大众的多元需求无从实现。面对“小鲜肉热”背后的低级流行主义,既需要制作者反思,营造创新光荣生态曰也需要大众“有态度的消费”曰更需要从知识产权保护入手,给抄袭复制来一个釜底抽薪。
3月16日,《南方都市报》发表方军的同名文章指出:2017年初,随着互联网上的内容付费、知识付费产品增多,“碎片化学习”成为争论的焦点。无论是作为行业的实践者,还是作为一个对观念、知识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应乐见“碎片化学习”现象。毕竟,当追求新知的人愿意挤出各种碎片时间来学习,也有人提供合适的产品与工具,这是值得赞赏的。在这一波互联网知识经济的热潮中,出现的新知识产品多数是比过去更为碎片化。在知识网络化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仅依赖于过去我们认为系统化的书本,从中学习求知,我们要更好利用更符合技术现状的、存储在互联网中的知识形态。对我们自己来说,问题不是外界提供给我们的知识是系统化的、还是碎片化的,问题是:我们能否自己整合知识、投入实干,在碎片化学习中形成自己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