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森
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考
王作森
在新形势下探究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主要内容及其实现途径,加快军民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融合,对于深刻理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促进军民融合在国防动员领域创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防动员 军民融合 对策思考
作者:王作森,国防大学十六队学员,上校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形势下探究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其实现途径,加快军民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融合,对于深刻理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促进军民融合在国防动员领域创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防动员人才培养与国民教育的融合。一方面,要加大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国防动员人才的力度。目前,全国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所有军事应用专业,这就为国防动员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原则上,除少数保密性较强的军事专业外,能依托地方高校培养的都要依托地方高校培养,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利用国民教育人才培养优势,系统储备适应信息化战争需求的国防动员人才。着眼未来信息化战争要求,通过国防动员潜力调查,重点摸清计算机、自动控制、安全、现代通信、软件设计、网络管理、安全防护等信息人才资源,以信息工程院校、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为主体,把蕴藏于社会各行各业的高学历、高素质和发展潜力大的专家型人才,特别是指挥控制人才、信息工程人才、网络攻防人才和软件设计人才编入民兵预备役组织,实现国防动员人才培养“高层次”融合、国防动员人才队伍结构“深层次”优化。
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一是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规定,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要求。车站、港口、机场、道路、保障基地等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必须严格按照国防要求的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设计、建造。如,修建重要方向的公路、桥梁、隧道,应兼顾大型军事装备通行需要;修建光缆通信设施,应为未来军事使用预留通道和接口;城市规划建设,应考虑人民防空的需要等。二是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赋予国防动员职能。国家基础设施在规划、设计、建设、论证等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军事需求标准,明确各单位、各行业国防动员职责,报国防动员机构批准后,以法规、制度、计划等形式予以明确。如,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一些地区相继构建了大型仓储中心、物资运输中心和配送服务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资供应网络、运输网络、仓储网络和配送服务网络。对此,可以在分析预测军事物流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赋予现代物流产业为军事服务的动员保障功能。三是在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中力求多种效益统一。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在规划、选址和建设时,应在不影响军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做到国防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如在交通战备、人民防空等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并妥善处理平时与战时、军用与民用、军队与地方的关系,实现一种投资、多种效益回报。
国防科技基础与民力动员基础的融合。首先,要尽快统一军民通用技术标准。据统计,85%的现代军事核心技术同时也是民用关键技术,80%以上的民用关键技术可以直接运用于军事目的。我国近年来在民用高新科技领域,尤其是在计算机类、通信技术类和电子技术类产品的科研和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由于现行的军品生产和民品生产技术标准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之间难以实现良性互动,为此,应尽快统一军民通用技术标准。其次,要逐步打破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的壁垒。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民用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它们具有机制灵活、技术先进、服务优良等特点。可直接采用成熟的民用高新技术成果研制新武器装备,也可直接采购经过民用检验而且满足军事要求的“货架产品”,还可让民用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竞争,逐步形成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工业组织体系。第三,要努力实现军用与民用的互转互利。一方面是“民转军”,凡是能从市场上买到的高新技术及其“货架产品”,应直接用于发展新式军事装备系统,满足军事用途。另一方面是“军转民”,改变过去局限于为军事目的而开发的高新技术的做法,在军用技术开发之初尽量考虑它的民用前景,使之能够转化为生产力。
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融合。一要统一标准,搭建国防动员信息化技术平台。信息化技术平台是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各种信息功能的载体。各级政府和军事机关应依托政府政务信息网、军队指挥信息网和公共数据网,统一建设标准,整合目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局域网络,逐步建立起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国防动员专用信息网络平台。二要打牢基础,抓好国防动员数据库建设。应建立与动员指挥信息系统和各行业实力数据库系统相连接、相配套的综合数据库,使得国防动员数据库的维护更新与各行业实力数据库系统维护更新相一致,为国防动员系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三要突出重点,抓好国防动员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国防动员信息的实时感知、态势共享、互联互通,为国防动员实时指挥、精确行动奠定基础。为此,国防动员指挥信息系统建设要在深入开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摸清可供战时动员的人才、物资、科研生产潜力等底数的基础上,突出建设重点,统一技术规范,集中力量研发,逐步建立集分析评估、决策支持、指挥控制和自动化办公于一体的国防动员指挥信息系统。
理清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构建功能兼容的指挥体系。国防动员系统执行任务多样、动员力量多元、指挥协同复杂,必须立足联合、高效指挥要求和应战、应急双重任务,对作战指挥、应急处置等军地相关部门进行系统融合,建立军民结合、平战一体的联合指挥体系。要充分利用军地网络优势,采取搭载与自建相结合等办法,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部队军事综合网和国防动员委员会各专业办公室局域网等网络资源,构建集数据采集、信息传输、指挥控制、辅助决策和安全保密等功能于一体的“双应”信息指挥控制平台,实现动员指挥军地互联互通、安全实用、快速高效。二是打造精干多能的力量体系。按照军地联合、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小型多能的原则,调整组织结构,优化力量配置,进一步加强重点目标、主要方向和重要区域的应急力量建设。要突出抓好军兵种预备役部队建设,建立健全预备役部队应战转换机制。加强军兵种民兵作战分队、勤务保障分队、应急分队建设;不断深化民兵预备役部队调整改革,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编组质量,广泛吸纳信息、工程、人工智能等高技术专业人才;大力推进军事训练转变,不断适应“战场”和“市场”需要,加大信息攻防、电子对抗、抢险救灾等应用课目的训练演练,提高国防后备力量遂行“双应”任务的实际能力。三是完善“双应”必需的方案体系。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围绕可能担负的“双应”任务,进行科学预测评估,制定相互衔接、完善配套的行动预案。主要是对参战支前、处突维稳、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指挥协同、组织实施等进行明确。要把可能遇到的情况想周全、分析透,把力量使用及保障措施搞具体、弄准确,以增强预案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建立共育共用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与地方联系紧密的优势,依托地方院校的各种资源,建立共育共用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其自觉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人才。同时,要建立教学协作区,组织现役干部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军地技能培训,走开军地双向交流、双向合作的育人新路子。
拓展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在制定发展规划中主动融合。军地各级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坚持提高战斗力与发展生产力相统一、应战准备与应急使用相统一,充分考虑双向需求,高度体现融合要求,努力拓展军民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要坚持做好“三个纳入”:将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盘谋划、一体设计、统抓统管,使武装工作与其他工作目标任务相配套、发展思路相协调、资源利用相补充;将重大国防设施及战场建设纳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公路、铁路和桥梁建设要考虑到大型军事装备的通行,城市重要设施建设要具备综合防护和抗打击功能,民用信息技术开发要预留军用接口,实施人才战略要把培养国防人才纳入其中,真正使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有机融合;将国防动员各项保障机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着重解决民兵预备役人员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调动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履行国防义务的积极性。二是在优化资源配置上搞好融合。要整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与改革取得的丰富成果,力求做到资源配置科学合理,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国防建设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另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经济建设能依托军队发展的就不重复建设;要充分利用地方的装备、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借台唱戏”“借梯上楼”,积极为部队信息化建设服务。三是在遂行应急应战任务中落实融合。积极组织国防动员系统现役人员和广大预备役人员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既能促进地方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又能在用兵实践中练兵强兵,使生产力和战斗力得到双向提升。为此,地方党委、政府要为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经济建设提供平台,使他们在抢险救灾、处突维稳、重点工程参建上发挥突击队作用。军事机关要注重研究新情况,紧跟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节拍,在安排工作时要多考虑怎样既能提高部队战斗力、又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力量动员、组织指挥和装备、技术、物资保障等多方面切实形成军地合力,有效发挥军民融合整体效能。
建立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机制。一是建立军民一体化的组织领导运行机制。成立由军地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军民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统领区域内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建立完善军民融合领导小组会议制度,研究协调事关军民融合发展大局的重(难)点问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军事机关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着眼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积极主动提需求;地方党委、政府要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强化军民融合意识,切实把抓好军民融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摆到突出位置,真正做到管方向、议大事,定政策、解难题。二是建立国防动员系统牵头、军地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按照“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原则,建立由国防动员系统牵头,地方发改委、建设、规划、公安、交通、教育、卫生、民政等多部门参与的军地协作机制;逐步完善联席会议、合署办公和信息交流、总结汇报等制度,形成军地之间固有的沟通渠道、工作程序和协调机制,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规范有序、高效运行。三是建立符合融合式发展要求的法规保障机制。要在《宪法》《国防法》《国防动员法》《兵役法》《军事交通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制定融合发展的配套性政策法规,将“经济建设兼顾国防需求、国防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之与改革发展相适应、与国防需求相衔接,与其他法律相补充,实现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按照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将国防建设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职责范围,将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安全发展环境纳入军事机关领导干部的职责范围,完善军地领导干部的任期考核目标,通过考评问责推动工作开展。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要坚持把融合发展作为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的“硬框框”,大张旗鼓地宣扬和表彰融合发展的先进典型,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融合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开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局面。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欧阳维. 国防动员学概论[M]. 北京: 国防大学出版社,2013.
[3]徐奎. 国防动员战略规划论[M].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孙永钰)
E25
A
1002-4484(2017)03-0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