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但红
鸣锣开道保驾护航——论新一轮国企改革下的内部审计
文/但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标志着国有企业即将迎来新一轮改革热潮。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责无旁贷肩负起新时期国企改革下捍卫国家资金安全,维护国有资产完整的历史重任。内部审计作为国有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企改革中要充分发挥鸣锣开道、保驾护航的作用。
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最初的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到后来的转换经营机制阶段,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再到制度创新,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漫长过程。三十年的改革为国企引入了民间资本,增强了企业活力,同时,国有企业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低价贱卖国有资产、转移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屡见不鲜。企业改制过程中个别人员利用内部控制不严的漏洞,以权谋私,私下交易,给改制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内部审计应建立建全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日常监督,加强企业改制过程的法制观念,防止改制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加强国有企业审计,核实国有资产的资本存量,是作好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造升级的重要环节。企业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隐瞒资产,规避清产核资。比如,企业在进行改制时少报或瞒报资产,故意规避清产核资,以达到贱卖国有资产的目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巧立名目、虚列成本。真实的成本费用是核算企业收益的重要因素,但改制企业要想达到亏损转让的目的,以各种形式列支费用,增大成本,造成企业经营亏损的假象。三是违规调账,虚报债权债务。内部审计要利用清产核资的方式,提前对改制企业的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通过盘点的形式加以清查;对债权债务等往来款项通过发函询征、实地调查的方法确证虚伪;对收入成本损益情况的真实性通过费用审核、重估成本的方式确认企业真实盈亏情况。内部审计要通过评价资产总量,做好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财务收支审计,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国家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下面以对××公司的审计为例,来谈谈如何做好改制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公司是1989年成立的公有制企业,1999年和2000年因经营严重亏损,2001年开始改制,实行对外承包,对承包经营利润实行定额收取。审计通过查阅该公司1998年至2001年的财务账目、销售合同、进货协议等,重点关注利润急剧下滑导致企业严重亏损,最终资不抵债低价出包的过程是否存在人为控制。审计查阅该公司亏损前一个年度的收入与成本构成情况等均在合理范围之内,但从1999年起,在该公司销售收入稳定的情况下,销售成本和期间费用急剧增加,导致公司经营亏损,销售利润为负。经进一步检查,发现该公司存在以虚开进货单据,人为增大进货价格、虚报期间费用等方式违规增大经营成本,造成了亏损经营的假象。在对该公司的资产和债权债务检查中,还发现该公将属于公司的房产低价处理给内部职工,将己收回的应收账款以个人名义存入小金库等现象。该公司人为制造了亏损经营和资不抵债的假象,为后来的低价转让作好了铺垫,致使国有资产转让遭受严重损失。
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资产评估不规范是国有资产遭受损害的重要原因。一是不评估或部分评估。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有的企业不对资产进行评估或者是不完全评估,只将流动资产或房产等固定资产进行评估,而对一些无形的资产如土地、商标等不进行评估。二是少评估或虚假评估。有的国有企业通过提供虚假资料,串通中介机构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违规评估,少评甚至不评应列入改制企业评估范围的资产价值;三是缺乏评估监督机制。对于评估机构的资质及评估人员的从业资格不进行审查,对资产评估的公允性缺乏应有的监督,导致评估报告的准确性与权威性遭受质疑。内部审计要对改制企业的评估报告进核实审查,包括评估公司的资质、评估人员的执业资格,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公允性,以保证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的资产完整不受损害。
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的产权交易不够公开透明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因素。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的产权交易往往不进行公开招标和拍卖,很多都是政府和主管部门采用行政手段,与改制企业的经营者采取协商、协议低价转让国有资产,甚至出现未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违规擅自处理国有资产的现象,以所谓的集体会议决策或领导会议方案的方法私自贱卖国有资产。对国有企业改制流程的审计首先要审查否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履行了批准程序;其次是审核产权转让是否采取公开拍卖方式进行。最后还要关注企业改制中对涉及财政、劳动保障等事项,是否预先报经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审核,对涉及政府社会公共管理审批事项的,应审查其是否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报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国企改革赋予了我们审计人员以新的使命,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内部审计自我约束和监督的作用,做好重大政策落实的“督查员”和国有公共资金的“守护神”,为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作好保驾护航工作。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