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希
沈阳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浅谈大学生网瘾成因及干预
韩希
沈阳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收到网络给学习与生活带来的便捷,但同时,也导致一部同学深陷网络,网瘾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阐述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并对症下药,针对大学生网瘾危害提出解决办法。
网瘾 成因 干预
网瘾又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征”(IAD),医学界将其解释为一种现代的新形式心理疾病,指患者因为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由此可见,网瘾具有很大危害性。
网瘾形成的原因相对来说是复杂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
1.1 个人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行为与价值观定型期,求知欲叫旺盛,对外界的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而网络本身的新异性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与此同时,他们自制性和自律性不够强,难以抵制网络的的诱惑,与学习相比他们更容易被网上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所吸引,沉迷其中。他们因为性格等原因害怕与人交往,网络提供了可以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与人畅所欲言,得到反响,网上寻求交往和情感的寄托,且不用见面,能避免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各种矛盾,能毫无顾忌地亲密交谈的,他们会依赖网上虚拟的友谊与情感,减少真实世界的社交活动。
1.2 家庭原因
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健康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诱因。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管教严格,孩子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到虚拟空间找满足感和成就感。还有些父母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他们便会将感情寄托在网络上,并且已经习惯这种方式,到了大学之后,坏习惯也没有改正过来。校园生活大多单调乏味, 容易使学生将娱乐的重心转向网络; 且大学学习时间安排相对宽松,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变多,而他们本人经历高中阶段的家长和学校“专制型”管理后,也并没学会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1.3 学校原因
大学与高中相比,学生自由、自主支配自己在校生活的时间变多,而学校良好的电脑与网络设施虽说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为他们染上网瘾提供了客观条件。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又不够。而大学的课程相比高中更专业,更深奥,老师上课的方式与高中也截然不同,大学需要学生主动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自学,更是偏向学生自我管理,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学生有些茫然失措,为了逃避这种状态,很多学生通过网络寻求安慰和刺激,从而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且一个宿舍里但凡有一个同学沉迷网络,其他同学也很容易被引诱。
2.1 积极引导
大学之初,引导大学生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对待网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理念,端正上网动机,正确区分和对待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不同作用。通过课堂内外教学与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宣传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时,积极正面面对,减少对网络的依赖,以现实生活为重心,积极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2.2 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在新生入学之初,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上网目的。大学生可以获取有效的信息、上网查询与学习相关的资料、与不能常见面的家人或朋友交流感情、足不出户便能掌握社会情况等,而不是将网络当成娱乐工具。与此同时,加强心理咨询和教育,通过专业手段和科学方法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烦恼。依托宿舍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健康的网络理念宣传。通过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建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帮助体系。
2.3 家校合作,加强监管
学校环境对于学生网瘾情况的改善至关重要,学校可以严格作息制度,早晚按时供电断电,作息规律。辅导员积极配合,发动学生党员、班干部等加强对班级学生上网的监管力度,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及时汇报。其次,学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进入大学后,学生会碰到很多学习或者生活上的问题,又不想对老师和同学说,只能逃避现实的一头扑进网络里,如果父母能多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情况,关怀与鼓励,那么对学生网瘾思想的转变一定能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因为毕竟相隔较远,学生的有些情况学校一定要及时反馈给家长,才能增加及时解决学生问题的几率。最后,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积极、健康、吸引人的文体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宿舍转到操场,从网游转到活动上面来。
对网瘾问题,学校需要从学生、家庭、辅导员、心理指导教师,甚至是专业课老师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建立全面的健康网络教育体系。
[1]何洁,贾阳.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分析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8( 1)
[2]阮松丽.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思考和探索[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9)
韩希,1984年生,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心理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