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亚楠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浅析中小企业的员工培训问题
高亚楠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职能活动,在提高员工素质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中小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尚不成熟,其表现出来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基于此,笔者对中小企业的培训现状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
中小企业;员工培训;人力资源
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的正式提出,大力促进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约占经济总市场的40%,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培训活动,在改善员工整体素质和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培训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通过有效的员工培训,完善了员工与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这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企业整体的绩效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培训是吸引人才和激励员工的有力保障。培训作为一项人力资源的投资,可以有效实现激励员工的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同时,培训作为人才自身发展和提高的需要,对优秀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培训满足了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并且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企业应当及时根据员工的需求进行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使员工更好地胜任现有工作,提高员工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对工作目标的理解。同时,培养员工接受具有挑战性工作的能力,促进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
培训促进管理者和员工的双向沟通,增强企业文化的向心力。科学而有效的培训活动,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双向沟通,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培训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培训,企业可以使员工的工作行为与企业的标准相一致,从而提升企业的形象。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资不足。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尚未形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其往往将员工视为成本,不愿意对员工进行培训,唯恐为他人作嫁衣。这种对培训的错误认识,导致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入较少。
中小企业的培训体系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部分中小企业的培训流于形式,其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培训的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对培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小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培训需求分析,其培训工作缺乏科学的制度与合理计划的引导。培训作为一项投资,其目的是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有效实现培训的目的,应完善对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机制。然而,部分中小企业的培训流于形式,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并未及时对员工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致使员工不能充分认识培训的意义,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中小企业未以战略目标为基础来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职能活动,应具有针对性。同时,企业制订的培训计划,应当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基础,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部分中小企业的培训计划只满足企业的眼前利益和短期需求,并未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
中小企业缺乏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部分中小企业认为中高层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较高,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培训,而将培训对象仅仅设定为基层员工。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形成对员工培训的正确认识。多数员工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企业应当及时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以避免人员的流失。同时,员工通过培训可提高个人绩效水平,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
中小企业应改善现有的培训方法,并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企业应当从战略角度出发,进行员工的培训需求分析,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同时,企业应当及时对员工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与绩效管理相挂钩,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依据。
中小企业应当加强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力度。中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其决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为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应不断提高中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的投资,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中小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员工培训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并真正重视员工培训,在提升员工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同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69
F272.92
A
1673-0194(2016)14-0101-01
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