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强冀中能源邯矿集团通讯信息中心技术科
软交换技术浅析
白永强
冀中能源邯矿集团通讯信息中心技术科
通过对软交换的概述,主要介绍其工作原理、功能、与传统交换技术的优势对比。
软交换 网络融合 呼叫控制 综合交换
通信技术正处在一个“三网合一”的时代,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已构成了人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应用,通信也不仅仅是基本的语音传递和简单的网页浏览和收发邮件,而是能够随时、随地、灵活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软交换是一种呼叫控制与承载相分离,网络来支持不同的业务,以达到业务的融合和网络的融合新的通信方式。业务与呼叫控制相分离,集成音频、多媒体、数据等多种业务的一种新的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的出现,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支持,在跨时代的今天被人们视为是下一代通信中的关键技术。运用软交换技术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的通信和网络业务,增加传统交换没有的个性化服务。
软交换技术是未来通信网的功能控制实体,通信网络从单一业务的独立通信向下一代承载多种业务的交换网络的进程正成为事实, 为下一代NGN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提供呼叫、连接控制功能。这种核心的变革是利用分布式的结构,把语音、数据 综合在同一个无缝网络中,传输时将接入、呼叫控制和通信程序的三层构架。通信运营商提供更灵活的实用性与更完善的管理,这种通信构架就是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框架,且软交换技术是未来网络交换中的核心。
软交换技术又称作呼叫AGENT、概括的阐述数字程控交换机“呼叫控制”功能的实体是软交换功能,但传统的通信语音控制是和业务结合捆绑的,各种业务所要建立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尽相同,所要求软交换给出的呼叫控制是多种业务的基础语音控制。多种业务分离的同时为网络通信走向开放和可编程创造了条件和基础。
软交换的工作原理分为:呼叫控制功能、呼叫控制模式、呼叫控制流程。
2.1呼叫控制功能
呼叫控制与处理功能是软交换最重要的功能,为了实现呼叫控制功能与具体的网络实现无关、要先进行协议转换,然后将呼叫控制消息转换为抽象的信令消息进行处理,软件上层见到一条呼叫建立的消息时,无论它是来自PSTN还是其它分组网,只需依照呼叫处理流程进行下一步处理即可。
2.2呼叫控制模式
软交换在电路交换的呼叫控制模式中,呼叫控制和接入业务是集成在一起的,呼叫控制与业务是分离的,呼叫控制功能系统是独立、开放的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呼叫控制模式利用高级语言,调用软件开发包或开发平台提供的API来完成。
软交换是电路交换功能模块分离成独立部件,独立发展,实现业务和呼叫控制的分离,是一个开放的网络架构系统。
2.3呼叫控制流程
通过软交换常用的几个协议来说明软交换的呼叫控制流程,即初始化、建立接续和释放呼叫的过程。
(1)SIP终端通过初始化包括注册和注销使用户完成呼叫建立和释放流程;
(2)MGCP协议呼叫控制流程包含初始化、呼叫建立;
(3)通过MG连接到媒体网络,在网络中利用H.248/Megaco协议建立和释放呼叫。
单从概念上来说,软交换是IP交换,又叫数据包交换,是一种基于网络多媒体的交换形式。而传统的综合交换是通过交换网中的时隙分配,电路方式进行交换来实现的通信方式。从传统综合业务交换机到现在,一些“软交换”设备都是从这种综合交换演变而来。
软交换相对综合交换机的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体系架构:软交换体系是基于平台思想设计的完全开放的分层的网络系统;而综合交换机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一个基于设备的封闭系统。
结构模型:软交换体系架构基于分层模型,充分借鉴了数据网的优点。 综合交换机仍然是采用程控电话交换机的一体化模型结构。
开放性:软交换大量采用标准化协议接口,各个部分均具备开发性。 综合交换机主要从现有交换机演进而来,各厂家在开发研制的过程中基本上仍然采用各自的专用接口。
语音业务方式:软交换体系的思想是在数据网上发展语音、数据、图象等多种业务,满足未来用户的需求; 综合交换机可以说是为了利用现有的语音网络来提供小部分的数据业务,它的出发点限制了它不可能适应未来网络的整体需求。
策略管理:架构支持灵活的基于策略的运行管理功能。 综合交换机仍未突破传统思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统一管理。
综合接入能力:软交换体系具备综合接入能力,能够接入各种网关或终端设备。 综合交换机能支持的设备非常有限,并且都是现有的交换设备。
通过比较软交换体系对现有网络的互通和融合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使网络结构简洁清晰。 综合交换机仅仅是网络的过渡产品,解决短期内的部分问题,对网络的整体发展只能增加复杂度。
目前,软交换的研究是通信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软交换将是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性技术,是电信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软交换潜在的市场还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运营商也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资源,逐步发展网络业务和软交换业务,以当前最有利的方式占领潜在市场。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通信方式会以传统交换和软交换会共同存在,但软交换一定能够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1] 赵慧玲,叶华等:《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 陈建亚:《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