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磊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 100081)
资产流转是应对资本约束的最优选择
庄磊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 100081)
商业银行资产流转形式主要指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转让以及非标资产和不良贷款的流转。银行资产流转业务在发达国家已较为成熟,美国银行资产流转业务的发展极大提升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并带动整个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的提升和业绩回稳。
资产流转业务在我国银行的发展潜力巨大。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约5000亿元,通过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转让的信贷资产仅300亿元左右。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14年底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为81.68万亿元,如果算上数量庞大的非标资产,资产流转规模占比将更低。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资本约束,如能将巨量的信贷资产和非标资产流转出去,由银行表外理财或其他金融机构承接,整个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率将大幅提升,且盈利能力并未削弱;同时也解决了其他金融机构“资产荒”的问题。
应对资本约束可从资本充足率的分子、分母分别考虑,即“分子策略”和“分母策略”。“分子策略”指在分母不变的假设下银行通过提高分子即资本总量来提升资本充足率,常规方法就是补充资本金;“分母策略”指在分子不变的假设下降低分母的数值,包括资产调整和资产流转两种方法。资产调整指提高低风险占用资产的比重,资产流转通过加快高风险权重资产的周转速度增加收益,但分母风险资产余额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
(一)补充资本金的方式
补充资本金是商业银行应对资本约束的主要和直接方式。按照巴塞尔协议Ⅲ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金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三层。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方式为股东注资、IPO、增发、配股等,其他一级资本的补充方式为发行优先股,二级资本的补充方式主要为发行二级资本债和可转债。
目前我国共有16家银行通过A股上市募资,总募资金额达到3162亿元。首发上市后,商业银行有了补充资本金的长效通道。根据万得数据,2000年以来,上市银行配股募资1836亿元,增发募资2459亿元。
二级资本补充方面,商业银行或发行二级资本债,或发行可转债。外源融资方式外,内源融资也可补充资本金,内源融资的来源主要是银行留存收益。
(二)补充资本金的局限性
1.银行资本市场融资难度大。单只银行股体量巨大,IPO筹资金额大,对资本市场造成的冲击巨大。IPO结束后,上市银行似乎可以通过配股或增发获得持续的资本补充,但配股和增发也需要市场环境的配合。上市银行定向增发失败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2.国有大股东对控制权的偏好阻碍了投资者的引入。城商行大股东通常为当地政府,其基于控股权的偏好,难以接受占比较高的战略投资者入股;国有大股东也排斥民营和外企投资者的大比例持股。
3.经营利润增长放缓,内源融资前景堪忧。近几年上市银行的利润增长率呈逐年下滑趋势,由2010年的41.39%快速下滑至2015年半年报的2.58%,严重制约了其依靠自身盈利补充资本的做法。
4.优先股、二级资本债等资本补充方式也存在局限性。优先股的期限较长,评级要求较高,故发行银行资质要求较高,通常为大中型银行,中小型银行受资质限制难以发行优先股;优先股的发行成本较高,因不属于债券,也不具有免税效应;分配股利时优先股股东先于普通股股东,大量发售优先股稀释了普通股股东利益。二级资本债期限长,债项评级低(通常比主体评级低半个子集),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差;按照银监会资本管理办法的规定,二级资本债的投资方银行需相应扣减等额资本金。二级资本债的发行难度大也限制了银行补充资本金的能力。
5.资产扩张和资本金补充形成恶性循环。规模扩张带来利润增长的同时,也引致了对资本金更大的需求。如此,商业银行形成了资产扩张—补充资本金—资产扩张—再补充资本金的恶性循环局面。
(一)调整资产结构的方法
提高低风险权重资产比重、降低高风险权重资产比例,是调整资产结构的目的。常用方法包括:开展同业业务,增加国债、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债券资产配置比例,增加小微企业贷款、增加个人贷款等。按照资本管理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对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其中原始期限三个月以内(含)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风险权重为0,地方政府债风险权重为20%;商业银行对小微型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对个人其他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
(二)调整资产结构方法的局限性
1.低风险权重的资产收益也较低。同业资产在获得低风险资产占用好处的同时,其收益也受到制约。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地方政府债的利率也远低于信用债,商业银行配置这些债券的目的是获取一定流动性,而非收益性;首套房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在基准之上下浮30%,远低于工商企业贷款利率,商业银行获得的收益较低。
2.同业业务的过度扩张不利于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近几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持续下滑,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银行惜贷严重。银行如将资金大量配置在同业资产上,使资金在银行同业之间空转,实体经济将进一步失血。
3.部分低风险资产占用业务的分散化程度过高,业务拓展成本高。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个人债权、小微企业贷款等,因其业务分散,个案违约对整体贷款影响不大,故风险资产权重较低。但这些业务的分散性也决定了每笔业务金额较小,业务拓展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
4.部分低风险资产占用业务对利率的敏感性较差,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期限较短的同业业务、国债、金融债、地方债等因为流动性强,受利率波动影响小。但期限较长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每年初调整一次利率,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利率波动巨大,波动频率高,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较大。
资产流转与调整资产结构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资产流转是将流动性较差的高风险权重资产通过流转出表,腾出风险资产和资本后再将资金投资于高风险权重资产,之后再将高风险权重资产转出。如此周而复始,银行由资产规模的扩张者变为资产的“承销商”,中间业务收入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调整资产结构方式则主要关注低风险权重资产,力图提升该类资产的比重。相较于前两种应对资本约束的方式,资产流转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持续补充资本金的需求较低
假设某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2%,风险资产余额为10000亿元,所有资产的风险权重均为100%,对应的资本金为1200亿元。如每次有20%的风险资产进行流转,即转出的风险资产为2000亿元,相应腾挪出的风险资产额度为2000亿元。该银行将2000亿元资产流转所获资金再进行投资,投资的风险资产权重依然为100%。这样多次流转后年底风险资产余额维持在10000亿元,资本充足率仍为12%,银行没有补充资本金的需求。
(二)不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万得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53%。延续上述示例,如银行每次流转资产为2000亿元,每年流转5次。每次流转后,商业银行仍拥有原始资产的贷后管理权,管理费率为0.5%。如此,该银行每年获得的管理费为2.5%,恰好弥补了转让出去的资产净息差2.53%,银行盈利能力并未降低。2015年9月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24.27%,远低于美国同业40%以上的比例。资产流转将大幅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优化收入结构,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较好解决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商业银行拥有了资产流转利器,可将高风险占用资产快速流转出去,银行是否不再关注原始资产的质量,导致资产质量恶化呢?本文认为,资产流转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化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故银行的资产质量不但不会下降,反而有所提升。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众多,定价机制优于银行的一对一询价,竞争性价格更能反映融资人的真实信息。另外,金融市场也引入付费的第三方信息提供者——评级公司,以及监管机构要求的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对消除部分信息不对称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银行信贷资产发放后,以信贷资产证券化方式在金融市场募集资金,第三方评级机构对结构化分层资产进行评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监管机构要求发起银行对证券化产品自持5%以上的比例,根据“信号传递”理论,这传递了资产质量较好的信息。上述措施可避免发起银行将劣质资产作为证券化基础资产,解决了逆向选择问题。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质量的提高,也反馈到银行的全部信贷资产,全部信贷资产的质量也将提高,贷款发放前的逆向选择问题也得以改善。信贷资产流转虽未引入第三方评级,但发起银行需自持5%比例的要求也有利于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流转业务发生后,发起银行和转出银行仍继续履行贷后管理职责,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银行在防范道德风险方面的优势依然具备。
(四)资产流转更适合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大环境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变动更加频繁,波动率更大。银行持有的长期资产的利率按合同约定每年变动一次,变动频率将远远低于市场利率,长期资产的利率风险较大。长期资产进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后,迅速将其流转出去,银行成为长期资产的承销商,而非投资者,由此利率风险大幅降低。
发达国家经验显示,金融脱媒在利率市场化后将加速。直接融资占比上升,间接融资下降,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资产流转业务打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通道,即实现了业务、机构等与直接融资的融合。
(五)资产流转与“轻资产”、“交易型”的银行发展趋势契合
轻资产银行指保持资产规模不变或较低增速,以做大资产流量来扩大银行收入来源。国内工商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均明确提出轻资产发展方向。交易型银行指在主要债务资本市场以及场外资产和衍生品交易市场里起中间商作用的金融机构,通过充分发挥中间商的作用,可以在资本耗用和营运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实现较高的收益。国内的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均提出了交易型银行的发展方向。轻资产和交易型银行都意味着银行不再依靠增大资产规模、消耗资本资金来发展,而是寻求低资本耗用的流量发展模式。资产流转将银行的资产由持有转为交易,银行的角色由资产的投资者变为资产的交易商。这与轻资产和交易型银行的发展方向一致。
衡量最优选择的方法是计算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对收益的敏感度。敏感度越高,表明增加一单位收益,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提高得越快,银行效益也越高。敏感度最高的方法即是最优选择。
资本收益率公式为ROE=R/E,资产收益率公式为ROA=R/A,其中R为收益,E为资本金,A为资产总额。
补充资本金方式是通过补充资本金△E来增大资产规模△A,进而获取额外收益△R。该方式的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分别为:ROE=(R+△R)/(E+△E),ROA=(R+△R)/(A+△A)。
调整资产方式是增加低风险权重资产,降低高风险权重资产,总资产不变,资本金不变,但收益会下降。该方式的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分别为:ROE=(R-△R)/E,ROA=(R-△R)/A。
资产流转方式则是提高资产的周转速度来获取额外收益,总资产不变,资本金也不变。该方式的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分别为:ROE=(R+△R)/E,ROA=(R+△R)/A。
分别对三组ROE和ROA就R求偏导数。补充资本金方式计算结果为:∂ROE/∂R=1/(E+△E),∂ROA/∂R=1/(A+△A);调整资产方式和资产流转方式计算结果为:∂ROE/∂R=1/E,∂ROA/∂R=1/A。可见,应对资本约束的三种方式中,调整资产方式和资产流转方式的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对收益的敏感性更大。但调整资产方式在改善资本充足率的同时,高风险权重资产比例降低,低风险权重资产比例提高,银行收益不可避免出现下降。唯有资产流转方式在应对资本约束时,既可提升银行收益,又可快速提高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是三种方式中的最优选择。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