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大连海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23)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王 琦
(大连海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23)
近几年来,经济的全球化加剧了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在各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虽然财政部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台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对公司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要求企业自我评估内部控制。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效果也并不明显。企业不仅要面对决策不科学、管理不到位、信息传达不及时等内部问题,还要面对市场上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面对这内外严峻的形势,企业是否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成了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为了减少经营和财务方面的风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基于此,本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了探讨。
企业;内部控制;思考;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我国西周时代就产生了内部控制思想的萌芽;说它年轻,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内部控制正在被不断赋予新的思想与内涵。然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是保障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并最终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具有思想同源性,即都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企业为达到收益目标,需要合理配置与运用组织资源,而在资源的配置与运用过程中,由于内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就会导致背德和非理性决策的问题,而公司治理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应该是同样重要并各司其职的。风险管理针对风险的统筹与利用,目的在于识别风险中的机遇进而获利;而内部控制更为合理的定位,应作为企业的常设机制,运用相应的控制手段与方法进行风险的防范,为目标实现过程提供保障,并最终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简言之,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保障企业依法经营和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活动,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对于每一个企业个体,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需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来制定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措施,从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
很多企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资金成本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但制定之后却浮于表面,而无法深入企业实际管理,最终使内部控制沦为落满灰尘的文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为企业提供的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层面的“规则性指导”,但却没有提出企业在实际内部控制中应如何结合具体情况、应用具体方法,也没有提供一个比较直观的示例来指导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内部控制建设,这导致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流于表面,使企业感觉无从下手,无法真正帮助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目前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当人们谈论某些企业的成功经验时往往涉及很多方面,但很少谈及是内部控制做得好,而当面对很多企业经营失败案例的讨论时,人们第一想到的往往是内部控制做得不够好。这一现象与人们对内控的认知和定位有关。另外,有的企业根本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这种情况在民营中小型企业和“内部人控制”较严重的企业大量存在。在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依靠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个人的冒险精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多数对会计不太熟悉和不太重视。在他们看来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所以,这些企业往往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老板一人说了算,会计的作用仅在于如何算账使老板少交税。收入不入账,成本、费用虚高等屡见不鲜。在“内部人控制”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对自己更有利,更便于他们浑水摸鱼。因此,企业内控的执行主体急需转变旧有观念,重新认知内部控制。
3.1完善组织架构
面对严峻的内控管理形势,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应该不仅从公司总体出发,还要从独立层次出发,将内部控制分解为几个层面来逐一完善。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是内部控制得以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通畅的信息沟通传递机制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机构应该满足信息在不同部门、人员之间的纵横传达以及业务活动之间的流动。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明确划分好相关人员的业务处理权限和对应的责任,对于每个业务流程都必须有完善和明确的审核体系,禁止某个环节出现一个人身兼发起和审核双重责任的现象,做到决策透明、信息公开、相互监督,消除舞弊产生的条件。
完善企业的内控控制环境,对于管理层来说,不但要提高自身的内控管理意识,不能把内控管理意识仅仅停留在纸面,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不但要注重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更要从每个环节确保流程制度的完整性,真正将内控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只有管理层提高了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才能形成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整个企业内控体系的良性发展。
3.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内部环境构建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说内部控制目标体系是牵引内部控制整体活动的“明线”,那么,企业文化就是牵引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的“暗线”。企业员工只有基于对企业文化的归属和对内部控制的认同,才会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内部控制之中。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全面提升全体人员的监督意识和信息沟通意识,以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而员工监督意识与信息沟通意识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导向。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者的行为和意识对员工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只有企业管理者本身提升了信息沟通意识,才能自觉地引导下级员工提高信息沟通意识,也只有在这种全员具备信息沟通意识的条件下,企业才能主动、及时地识别、获取有效信息,才能积极进行内部控制,实现对风险的规避。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自身行为的示范向整个组织传达监督意识的重要性,使每个基层员工清楚,监督并不只是管理层的工作,自己的工作中也包含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职责,从而形成人人具有监督意识的企业文化。只有形成了这种全员具备信息沟通与监督意识的文化氛围,才能为内部控制核心环节的实施提供更为有利的隐性保障。
3.3完善监督机制
监督作为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完善的监督环境是监督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需要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机制,在会计部门常规性核算的基础上,对各个岗位和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稽查,建立实时监控、实时纠正、以防为主的监控体系。还可以设置一个专职岗位负责内部监督,这样可以将内部监督做到常态化、流程化、规范化,不会因为管理层的变动而导致监控失效的情况产生。而监督环境的构建,一方面要依靠完善的信息沟通传递机制,因为监督职能的发挥应以能够获得充足信息为前提;另一方面,则要依靠其企业文化的影响,提升全员的监督意识,从而为监督功能的发挥提供基础。除此之外,应在监督工作中明确监督机构的职责,提升监督人员专业性,明确监督重点,从而提升监督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我国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情况并不理想,大多存在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深入企业实际管理的现象,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一方面应在管理理念上不断吸收先进的风险管理思想,与时俱进,持续完善自身理论体系,找到内部控制准确的职能定位,使之回归到最能发挥效用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应与企业内部的其他管理活动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绩效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彦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若干问题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9).
[2]邓蒙.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J].会计师,2016(4).
[3]金瑞昕.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商,2016(10).
[4]樊行健,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4(2).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4
F272.9
A
1673-0194(2016)16-0010-02
2016-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