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视角下的《西游记》

2016-12-30 18:23吴学谦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吴承恩童趣孙悟空

吴学谦

[摘要]浪漫主义巨作《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经典神魔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尤为青少年所着迷。儿童视角下《西游记》的故事内容拥有同时吸引成人和儿童的双重价值观,其中刻画的形象有明显的儿童化倾向,遣词造句也充满了浓浓的童年趣味,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而《西游记》显示出的这些特点,也是它吸引各类读者,历久弥新的原因。

[关键词]《西游记》;儿童视角

纵观中国文学史,《西游记》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吴承恩创作的这部鸿篇巨制被历代看作经典的原因除了它浓厚的民间色彩和与众不同的魔幻题材之外,《西游记》展现出来的儿童化视角也为它吸引了众多青少年读者的眼光。儿童视角是历代作家创作的重要角度,它要求作家借助儿童的眼光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要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从儿童视角下看,《西游记》神奇惊险的故事情节符合孩子天马行空的幻想,吴承恩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儿童的化身,运用的语言也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更重要的是《西游记》中蕴含的游戏精神,令读者流连忘返,沉醉其中。下面将从内容、人物、语言三方面,分析儿童视角下的《西游记》。

一、二元价值观下的故事内容

《西游记》中的每一段故事都追求着“奇、神、惊险结合”的目标,这就使得整个情节既符合儿童心灵世界的判断标准,又可以满足成年人的思维习惯。这种兼顾儿童和成人的二元价值观可以说儿童视角下的《西游记》最特立独行的一点。

(一)契合儿童心灵的幻想

幻想是儿童视角的出发点,吴承恩对妖魔鬼怪的幻想与儿童于未知世界的想象完全契合,令《西游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儿童想象未来的模板。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小说内容不但更加雄奇惊险,也为《西游记》的儿童视角再添一分饱满。

比如《西游记》中对于神仙世界的描绘体现了吴承恩对成人心目中理想“天外飞仙”的幻想,而作者笔下的幻境恰恰也是儿童生活环境之外的,无形中满足了他们对于天宫人物们的想象。玉皇大帝腾云驾雾的本领、托塔天王降服妖魔的宝塔、太白金星炼制仙丹的金炉、吃了能长生不老的蟠桃、观音菩萨无所不能的净瓶等等,这些在平常生活中都不可能发生的事物在儿童视角下深深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作者的幻想和儿童的想象紧密融合,使《西游记》的儿童接受度增强,儿童化的想象也使小说的幻想更有价值。

(二)吻合成人思维的现实

不过,《西游记》并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小说,作者的幻想也没有经过专门的筛选,因此部分故事内容在儿童化视角下并没有完全契合儿童想象,反而更贴近成人思维中的社会现实。

就像在第四十八回《圣僧夜阻通天河,金木垂慈救小童》中,作者对“灵感大王”的描绘的确很符合儿童对妖怪的想象,但是悟空师徒在陈家庄遇到的陈清、陈澄兄弟俩面对妖怪威胁时所发生的感情波澜,体现出大哥陈澄看到侄子获救而女儿还是面临生命危险时刻内心的喜悦与悲伤交织的感情,这样的矛盾心理是成年人思维环境下的产物,在儿童视角下则不会被理解。并且,“灵感大王”吃幼童的情节对于儿童来讲过于残暴与血腥,但在成人世界中,这种行为不过是妖怪生存的必然环节,是可以接受的。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像《西游记》这样同时拥有儿童、成人二元价值观的小说并不常见,而吴承恩却将这二元价值观自由转换。在《西游记》中,这两种价值观是统一的,它们共同为内容增添了或有趣或惊险的色彩。

二JL童化的人物形象

著名文艺理论家贺宜先生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童话。这很有道理,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中国虽然还没有“童话”这个概念,但在儿童视角下,《西游记》中的很多形象都有着儿童化倾向,它为后世童话的创作提供了借鉴。《西游记》中人物儿童化的形式略有不同,主要分为两种。

首先是一类有着成人身体,心灵世界却是儿童的形象,这类形象以“主角”孙悟空为代表。《西游记》中,孙悟空一出场就获得了成为成年人的资格。孙悟空不但有成年人的行为习惯,他也具有成人那样喜怒哀乐的情绪,并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如机智、勇敢、乐观、幽默等,他会主动听取唐僧的建议甚至在与唐僧发生矛盾时主动缓解师徒之间的关系,孙悟空这些行为想法都显示着作者赋予他的成人身份。但是在孙悟空形象的最深处他却展现着与他成人身份不同的儿童心智,最明显的是他大闹天宫前后的情节。在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在描写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生动地写出了孙悟空与二郎神比赛时的玩性,体现着他成人身份下内心深处的孩子气。吴承恩集成人、儿童形象于孙悟空一身,使这个形象光彩斐然,置身于众多童话形象中也丝毫不逊色。

除了像孙悟空这样拥有“成人身、儿童心”的形象,吴承恩也塑造了一些儿童形象,红孩儿无疑是这类形象中的典型。从外表看,红孩儿就是个小孩子。红孩儿的性格也有着十足的孩子气:首先红孩儿有着小孩儿的机灵,他在与孙悟空打斗过程中见不能获胜,便使出杀手锏三昧真火,并且指挥手下众小妖十分得力,逼迫孙悟空没有一点办法,只能求救于其他仙人。其次是红孩儿有着孩子单纯、贪玩的秉性,他面对观音留下的莲花宝座时,并没有任何怀疑就坐了上去,显示出红孩儿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展现着一个普通孩子的单纯与可爱。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这些不同形式儿童形象,不仅仅使小说生动活泼,为本来紧张发展的情节增添了童趣,也提升了《西游记》整体价值,使小说可读性更高。

三、充满童趣的语言

《西游记》被评为“中国最杰出的准童话”,儿童视角下的语言也有着近似于童话语言的特征:以叙述为主,描述较简洁,语法单纯不呆板,语汇丰富多彩而又没有堆砌辞藻的痕迹,抽象性质的词句少,形象化的词句较多,句调和谐而又不故意追求节奏。另外,《西游记》的遣词造句生动活泼,表情达意趣味横生,叙述视角新奇独特,语言戏谑、表达诙谐。

(一)用语的简单化

与表现的内容不同,吴承恩在《西游记》的遣词用语上力求简单朴素,旨在用最简朴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鬼怪世界。在第六十六回《妖邪假设小雷音,四众皆遭大厄难》中吴承恩首先描写了唐僧遇到危险环境时的胆怯,进而刻画了孙悟空保护师父的果断和英勇,最后用孙悟空的视角表现了小雷音寺的宏伟。这段话在语言描写方面并没有运用过多的复杂词汇,把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动感十足。其次,在这简单化了的叙述中,作者也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表现孙悟空的行为,用不同笔墨下的点构成整个故事。除此之外,作者多用重叠词汇刻画较为纷繁复杂的环境,既保证了作品词语井然有序,也提高了小说的阅读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塑造的“幻境”。

简单化的用语不但让《西游记》在明清小说辞藻华丽的环境中显示出独特魅力,也使小说更适合儿童简单的思维,更吸引儿童阅读。

(二)表达的童趣性

吴承恩在《西游记》语言表达方面时时刻刻都表现着诙谐、滑稽的特点,这种充满童趣的幽默非常贴近儿童化的语言。

《西游记》语言的童趣主要表现在人物姓名的选取上。一般而论,在其他作品中,就像文学大家鲁迅先生所评:“不过着眼多在形体不能提挈这人的全般”的那样,作者为人物取的绰号通常都会有不够伶俐传神的缺点。但《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是个例外,作者为人物取的名字都“别有深意”。比如第九十回《黄狮精虚设钉耙宴,金木土计闹豹头山》中,两个小狼妖名为“刁钻古怪”、“古怪刁钻”,刁钻和古怪本来是用以形容怪异稀奇的贬义词,作者却用他们来创造故事中人名,营造出生动有趣的幽默气氛,让成年读者在阅读时也会感到一丝童趣。

除了简单的用语、充满童趣的表达外,《西游记》整个作品都富于童话的美感和诗情画意,每当出现一个新的幻境时,作者总是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的景物描写与诗词去刻画铺陈,尽量使读者身临其境。并且在刻画中常常运用比喻、排比、夸张、拟人、设问等具有童话性质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活泼,将声音和色彩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符合儿童眼光的美妙画面。

结语

《西游记》透过儿童眼光看待整个大千世界,把儿童天真的幻想与想象作为评价和反映故事内容的心理依据,用儿童化的人物形象增加小说可读性,它充满童趣的语言也为读者津津乐道,不但营造出了喜剧氛围,还让人在惊奇的同时不禁感叹吴承恩不凡的写作才能。这些都是儿童视角下《西游记》的价值。

猜你喜欢
吴承恩童趣孙悟空
大运河畔成就千古名著的吴承恩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童趣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
童趣照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