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然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问题进行介绍,探讨了适应时代化发展的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希望能够为各大高校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文学课程;问题;对策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大学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也应有所改变,以此适应时代发展。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并不容易,需要正视很多问题,比如课时减少、学生的文学基础比较薄弱,大学逐渐成为大众教育,专业划分逐渐模糊等。面对这些情况,课程结构以及教学内容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难以适应时代变迁,只会让现代文学课程越来越成为边缘学科。
一、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现代文学课程是各大高校中文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虽然各个高校上课情况存在着差异,但是对于该课程教学却面临着相同的境遇。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各个高校都应该对这一境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一)课时减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倡导要为革命“立史”,因此现代文学课程地位非常高,课时也非常多,基本上各个高校都有200以上的课时,可以说与古代文学持平。到20世纪80年代后,有些高校开始将现代文学课程分为现代与当代两部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相互独立,共同加起来有200多课时。但是近些年,随着公共课以及通识课的增加,再加上双休日休息,使得现代文学基础课课时越来越少。现如今,很多高校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两者加起来,也不超过130课时,基本上也就是过去的一半。随着课时的减少,课程格局、内容,以及教师的讲法自然也要随之发生改变。
(二)学生情况发生改变
之前中文系基本上都是各个高校的热门专业,现如今学生考上中文系,很多都不是出于热爱文学才报考这个专业,还有些是因为接受调剂才进入中文系。并且中学阶段升学压力比较大,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时间阅读文学作品,考入大学后,很多学生为了今后的发展,也主动选修其他专业课程,甚至是考取第二学位,现代高校也鼓励学生能够这样做。还有学生想要出国留学,必须应付各项英语考试,所以学生的精力无法起来,专业意识也越来越淡薄,无法专心致志的去学习文学,因此这对现代文学课程教学而言,更是增大了教学难度。因此要想实现改革,有关领导就必须对现有学生的普遍知识结构以及文学水平有所了解,让学生对待该门课程拥有更多的耐心。
(三)本科定位发生变化
早期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性人才,但是现代大学教育已经普及。本科教育注重的是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而到研究生阶段,才可以分专业,培养专业性人才。以前很多本科院校专业划分都非常的详细,学生进入大学后,就会划分专业,比如汉语专业、文学专业等,每个专业对现代文学课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讲法也不相同。近些年,高校中文系已经不分专业,而且大一、大二课程已经打通,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专书导读课,直至大三才开始分专业,而很多原本在大学阶段就需要学习的专业课,到研究生阶段才能够学习。而实际上,很多高校中文系很早之前就不再划分专业,因此高校要对现代文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考虑到现实变化需求,淡薄该课程的专业性,适当调整该课程功能等。
(四)教学理论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
早期现代文学课程所进行的研究与所应用的理论都非常单一,但如今却不同,理论资源非常丰富,各种各样。这虽然能够让教师的思维更加活跃,便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但是却不能适应现代文学课程所固有的知识稳定性特点。再加之,现代文学课程与其他中文专业课程相比,学术规范性显然不足,这与该课程自身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能够充分发挥新理论资源的作用,将那些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资源,与现代文学课程有机融合,同时又不违反学术规范,使得教学内容不会发生过大的变动,这是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适应时代化发展的对策
经过上述介绍,可以了解到为了能够适应时代化发展,现代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教学方式上都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高校可以不必硬性规定,毕竟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教法,但是无论如何,该课程的讲解都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一)基础课讲解不再以“历史”为线索
基础课不再强调“史”,着重分析作家作品与特定环境下的文学现象,可以将原来的“现代文学史”名称,改变为“现代文学”。上世纪50-80年代注重的思想观念的灌输,而不是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但是现如今,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显然更加重要。这不仅大一、大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符合,而适应时代发展。上世纪80年代,教师会用1/3课时讲解各种思潮、论争以及其他文学史,而有1/3课时讲解各个流派以及各种文体的演变过程。但是依据现实需求,现今教师至少要用1/2课时来讲解代表性作家,而另1/2课时则讲解流派与各个文体演变过程,而这自然也需要联系作家作品。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思潮需要单独进行讲解外,其他文学现象以及背景介绍,与作家作品介绍相结合进行讲解。这样尽管课时减少了,但是内容讲解更为集中,重点突出。学生上完一个学期的课程,既能够对作家有所了解,也能够大概了解现代文学变化的历史。当代文学讲解,稍有不同,由于历史距离比较近,“史”线索本身就不重要,评论更为突出,所以在讲解的时,可以强调一下“史”线索,尤其是对某些重点文学现象需要进行历史分析。
(二)注重文学感受与文学作品分析能力的结合
各个高校的现代文学教师对于此的做法各不相同,但是绝大部分教师都会刻意的要求学生读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分析。现代大学生每天都比较忙碌,阅读作品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开课之前,大多数教师都会给学生列出一个文学作品清单,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读。虽然清单中的书目较之以前已经很少,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能阅读完。对此,某些教师改变方式,不再强调学生阅读量,而是突出阅读质量,严格把关,将学生是否阅读过重点作品作为考核学生的一项内容。教师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对作品展开讲解,考虑到学生阅读印象以及阅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来分析作品,以便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文学的自我感知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这是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不能只是满堂灌,而要让学生主讲或者是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在讲解曹禺《雷雨》时,可以向学生作出这样的提问“谁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学生们都积极讨论,发言,效果非常好。这样学生不仅对《雷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学会了从其他角度来分析作品。现代文学虽然与古代文学相比,作品缺乏历史沉淀,但是教师在讲解时,也应该对突出文学性,着重对文学作品展开分析,尤其是现代审美性。
(三)注重写作训练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文学课的讲解,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讲解落实到笔头上。教师在正式讲解前,可以要求学生写篇小论文,以便能够了解学生文学写作大致水平,以此同时也让学生转变思路,不再大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而是注重论文训练。课程进行一半时,教师也可以布置小论文,并挑选出重点论文,进行讲评。期末考核,也要布置小论文,要求学生就以文学问题展开讨论,以便能够将学生写作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结合起来。教师从开学之初到课程结束,要求学生写的小论文前后要有联系,这样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虽然教师并不要求学生成为作家,但是至少要将学生培养成“写家”,让学生看到问题,能够很快写出自己的观点。
(四)基础课与专业课要共同建设
现代文学基础课通常在大一就开始学习,此时学生并不了解文学理论与古典文学方面的知识,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当时的知识水平来进行讲解,以便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有所收益,也能够不再受到传统应试方法的禁锢,这对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教师来讲,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事实上,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难度都比较大,所以学校最好是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进行讲解。此外,教师在讲解时,还应该与专题选修课进行有效的衔接。比如某些教师经过多年的研究,出版了相应的著作,在其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再开设一门新课程。而且多数专题课都是研究性很强、很专的,比较适合研究生,事实上主要也是面向研究生的,对本科生来说,可能太专深。笔者认为有些课可以让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共选,有些课则应当专门考虑本科生。如何设计一些主要面对本科生的专题选修课和基础课有更密切的衔接,又能够在学习方法与学术眼光上给三四年级同学多一些指导,看来还应当多下点功夫。
三、结语
总之,各个高校教师应当承认并且正视现代文学课程存在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老化、模式僵化等,有很多地方都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学风浮夸,这一点定要引起重视,而且要尽快解决。由于学术活动以及相关的会议很多,各种各样的指标使得教师逐渐忘记了教书育人的本分,如果各个高校教师之间能够就现代文学课程改革多进行一些交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定会促进该课程的有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