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辉
【摘 要】儒家孝悌忠顺思想、教师教参、教师陈旧理念及作文扣题教学训练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创新思维的有钳制作用,语文教学中应排除这些因素干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写作。
【关键词】独立思考;自由创新;多元思维;批判性继承;辩论
前不久,上海小学生作文竞赛,部分参赛学生都雷同地写自己家的传家宝是祖母留下的打补丁的衬衫,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说:《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里有这样写。问他们为什么不写自己家真实的状况,他们回答:拜托,这是作文竞赛,怕评委看不上。难道以前的审美惯性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创新思维的钳制竟这么严重吗?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总希望看到学生在课堂发言及作文中呈现出创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众口一词,千篇一律。每次看完作文,总觉得有新颖见解的作文寥寥无几。失望之余,心有不甘,我反思:是谁折断学生独立思考的翅膀,使他们无法自由地表达?我反思自己在课堂阅读和作文教学中不足之处,并努力探索,尽力促使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发言,自由写作,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
干扰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因素有哪些?应如何排除?我将高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心得整理如下。
1语文教师应独立解读文本,不受教参干扰,不可先入为主误导学生
教师有教参.教参凝聚了教育专家的研究成果,能给教师教学提供不小的帮助。但时代在前进,现实在变化,而教参毕竟只是某一时代流行的看法,新的研究成果未必很快补充到教参中,很多教参内容陈旧,多年未作修订。有些考试答案只以教参为准,若不同,则不得分,更把教参对学生思维钳制的负面作用扩大化。本来试题设计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结果却呈现一致性,给人雷同的印象。这些做法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一味顺着老师思路发言,在考试时只凭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回忆答题,不敢有自己的发挥,在作文中看不到丰富多彩的写作题材,文章观点也难免单调老套。
语文教师正确的备课做法是,暂不看教参,先把教材文本——课文独立认真研读,提出自己的见解,酝酿教学方案,然后才看教参,修正补充,对教参中不合时宜的看法应坚决摒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先入为主误导学生。请看某高中语文教师在《鸿门宴》教学中所陷入的误区。该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有意凸显刘邦的细心机警、随机应变、能言善辩、能屈能伸,凸显项羽的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刚愎自用。历史文学中的人物性格本是复杂的,对人物形象的审美本是多元的。但由于该教师未能跳出教参的桎梏,形象分析标签化了,功利化了。在对人物先入为主分析之后,该教师还组织学生讨论:“你喜欢刘邦还是项羽?”结果学生一边倒,都说喜欢聪明的刘邦,因为他成功脱逃了;不喜欢项羽,因为他放虎归山,酿成乌江自刎的悲剧。谁会喜欢一个失败的笨蛋呢?细看《鸿门宴》出处,竟是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才是主角。其实正确的教法是老师在学生自读课文后,不必显露自己的观点,抛出问题:项羽该不该杀刘邦?然后再让学生各自在课文中找该杀或不该杀的理由。若杀有功之人,则项羽成了樊哙指责的“亡秦之续耳”。若放走刘邦,又后患无穷。然后分析项羽有上述缺点外的优点:光明磊落,大义自信。而刘邦有上述优点外的缺点:圆滑奸诈。甚至会意外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项羽是悲剧英雄,刘邦不过是得志小人。这些都是教参之外的精彩,教师不先入为主,学生才会迸发出独立思考的自由火花。
2理性看待作文命题倾向,鼓励多元思维
平时利用材料作为作文命题时,常在材料末尾附上这样一句话:请“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而教师总是教学生注重审题,写作中要扣题,避免偏题或离题。学生在作文中,一旦偏题或离题,则扣分严重。长期如此,必然形成思维定势。学生必然努力按照命题材料的含义指向来写,不敢异向思维或逆向思维,以免失分。即使命题者在材料中不再显露倾向,大多数学生也只好同向思维,不敢越雷池一步。
请看这样一则作文命题材料:自行车赛上,车手埃斯特在距离终点只有300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紧随其后的另一车手纳万罗拒绝超越,故意刹车放缓了速度,慢慢地跟随在埃斯特身后。最终爆胎的埃斯特获得铜牌,而纳万罗未获奖牌。
这则材料是经过命题者改造的,故意不显示倾向性,但阅卷结束,结果让人意外。
大部分学生都是赞扬纳万罗的谦让精神,“君子”风度。只有少数学生批评纳万罗违背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这部分学生写道:“纳万罗因谦让而成为了道德的楷模,但这样做让埃斯特成为一个被笑话的人,成为一个依靠别人的怜悯、施舍才获得铜牌的失败车手,背负上了沉重的十字架。”“纳万罗应该尽量发挥自己的水平,这才是对于比赛对手的尊重。”然而这样写的只是少数。
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按命题材料的倾向来写,而不敢逆向思维或批评性思维呢?平时的作文教学审题扣题训练已使学生形成顺向思维定势,不敢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因此,我在作文指导课上让学生分清哪些题目具有倾向性,哪些可以发表辩证性或批判性看法。在作文审题及写作时,无论命题材料预设还是不预设倾向,都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3用辩论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实质
独立思考不是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徐贲说过:“怀疑本身不一定是坏事,问题是怀疑什么、怎么怀疑和为什么怀疑。”学生无法独立思考,关键还是见识短浅,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用辩论法可以让各种观点及背后隐含的立场、信仰相互对比,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我在课堂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就鼓励学生辩论,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学生在辩论中,引经据典,各种观点激烈碰撞,火花四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总的指导原则,但在辩论中,遇上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爱国”是核心价值观之一,我以“国,到底该怎样爱”作为作文题,先让学生就该话题进行辩论,发现学生在对现实例子分析时,产生了较大分歧。一经辩论,现实的复杂性及多元化,让学生意识到“爱国”没那么简单。批判性思维,辩证性思维,独立思考意识就这样通过辩论培养起来了。
4对儒家孝悌忠顺文化要批判性继承
近几年,国学受到人们重视,无论城乡,办起读经班,部分省市语文科高考以《论语》《孟子》为考试内容,这本是好现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塑造着国人的性格。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传递正能量,而儒家文化中的“孝悌忠顺”则正负面影响都有,需要批判性继承。
总之,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把他们的独立思考的成果大胆表达出来,勇于与大家分享,多元必能带来活力与进步,避免一潭死水。
参考文献:
[1]《论语》
[2]《孟子》
[3]李志题主编的《给理想一点时间》(四川文艺出版社)
[4]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5]王栋生《批判思维能力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