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玉英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活动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活动,它不等同于单纯的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让幼儿掌握科学的方法。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另一战场,也是对幼儿科学教育实施个别化指导的好机会。
一、科学活动区的环境创设
教师在创建科学区的环境时,区域空间的布置,活动氛围的营造,以及活动材料、物品的摆放,都要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科学活动的需要。在科学活动区位置的选择首要是适宜幼儿操作活动,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以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可以和阅读区相对安静的区域相邻,给幼儿营造一个便于思考和探索操作的环境,空间可以容纳5至6人,有利于幼儿之间互相探讨、分享和交流。
科学区域的所用物品和材料是幼儿操作活动的必需品,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各种空间创设适宜不同主题的活动内容。如,小班的桌面操作活动“转动的陀螺”,中班的“磁性迷宫”,大班的“会滚动的物品”,各种材料和物品的直观摆放把幼儿带入了科学区活动的氛围,让孩子们有动手操作的欲望,满足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并从活动中体验到乐趣。
科学区的小家具:桌子、柜子和小椅子的高度要与本班幼儿的年龄、身高相适宜,摆放要让幼儿方便活动,活动材料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并做好标记,便于幼儿操作,容易取放,而材料的有序取放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操作习惯的养成是最基本的要求。
对于小班的科学区,投放的材料不要过多,柜子的每一层放相同的材料,标记醒目,以可爱的卡通图案最受小朋友们喜爱,一种材料放在一个箩筐里,让孩子们容易收拾整理,如果一、二周更换一次,增加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到中、大班,随着孩子们活动能力的提高,教师提供的材料的种类会更多,会用格子更多的分类架,一个格子放一种活动材料,配以相应的图案标记,图案应简单明了,标记的图案既能提示游戏的玩法,又能显示收放的要求。
二、科学活动区的内容和材料投放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大多是在玩中学,学中玩,孩子们要在游戏中通过动作水平上的重复操作来获取个人关于磁性、沉浮、力学等等的科学知识技能。而科学区域活动中的操作材料,独具一格,教师在材料投放时主要掌握在其材料的生活性、层次性、针对性。
1.科学活动区内容的全面性
想要满足幼儿科学活动的需要,促使幼儿获取相对全面的科学活动经验,教师需要从科学学科的视角去思考,为幼儿提供相对全面的科学区活动内容和材料。通过对于全园各班科学区活动内容的收集和整理,我发现教师们普遍会创建较多自然角(观察类)、关于数、量以及数量关系方面的活动,而沉浮、种植、电学、力学等方面的活动相对较少。科学区的活动材料易损坏,教师在活动材料的投放上会使用某一厂家的操作材料,在此基础上,增添一些容易消耗的材料,如小班的回力汽车,大班的有关静电实验的操作材料,各种不同纸质(抽纸、彩纸、包装纸、塑料纸、牛皮纸等)的碎片让孩子们多次试验,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同时也开拓了幼儿的思路和视野。
2.科学活动区内容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科学知识是幼儿生活中会碰到,但也会忽视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需要反复操作实践才能感知其中的科学概念,建构个人的科学经验。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因此,我们要围绕幼儿科学活动的各种经验,逐步提供给他们多种平行的游戏材料,以吸引幼儿多次操作,我们会让幼儿从家里带来成品玩具:陀螺、磁性积塑、风筝、回力车、魔方等,也会提供自制的活动材料,并创造性地使用各种玩教具。如光与影子、沉与浮等。实践中我们觉得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有趣好玩,他们能在操作过程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觉得有趣。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增强操作性和趣味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操作,才会让孩子们不断创造出不同的玩法,吸引幼儿参与科学区的活动。
在大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加入了合作与竞争的元素,在增加活动的挑战性的同时,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的竞争意识。
3.科学活动区操作材料的多样性
地域特点和少数民族特色。如打糍粑的脚跺是运用的杠杆原理。普洱茶的制作方法,咖啡的生长,石斛的药用等。这些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传统的东西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有那么多健康有趣好玩的东西。科学知识的奥秘需要幼儿通过反复操作才能感知,建构个人的科学经验,因此我们要围绕幼儿科学活动的核心经验,提供多种多样的平行游戏材料,吸引幼儿反复操作。近年来我们尝试提供给幼儿合适的数字化资源。如在大班把种子发芽的生长过程分别拍照,然后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孩子们像看动画片一样,直观地体验到种是怎么长大的。
4.科学活动区的内容和材料的年龄层次的渐进性
科学区活动的内容和材料的投放应根据幼儿科学学习的进度进行设计,适宜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对一个班的孩子也可以提供层次性的活动,帮助每个幼儿循序渐进地建构自己的科学活动经验,同时,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材料。
围绕某一科学活动主题,在不同的年龄段应有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和操作材料。如,在“昆虫”的活动中,小班幼儿的发展目标是认识几种常见昆虫的名称和外形特征,提供简单的昆虫拼图让小班孩子操作。在中班,提供了对称图形拼图游戏,稍微增加了难度;在大班则提供了看示意图“找昆虫”的游戏。科学区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区域活动中,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有一视同仁,给孩子反思消化的空间更广。
三、教师对幼儿科学区活动的指导
孩子们在科学活动区活动时,教师担任的角色是合作者、观察者、引导者。小班的幼儿在进行科学区活动时,教师要适当地陪伴,成为他们游戏中的玩伴,以增强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到了中大班,教师可能成为孩子们游戏时的合作者或裁判。
怎样既符合幼儿科学活动的需要又建立有效的常规培养,《纲要》中明确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合理地常规要求是幼儿健康发展的保证。常规培养的目的不是限制幼儿,而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同一个活动,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要求就有所不同。教师要注重幼儿自主选择,相互合作,共同讨论。如,建议幼儿以小组形式自己选择小组长,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用什么方法进行操作的,幼儿是否从同伴的成功经验中学习新方法。
教师要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应该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幼儿去操作、交流、分享、体验成功。需要在日常的科学区角活动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使幼儿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更加自主愉快地玩、做、学。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黄双雷.数学区的创建与活动指导.《幼儿教育》,20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