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6-12-30 22:01季萍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叙事性国学感情

季萍

【摘 要】国学热的兴起,传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高。但是目前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国学,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的感情,还是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和思考的。

【关键词】小学;国学阅读;思考

习总书记曾这样深有感触地说:“古诗文经典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现在,人们都掀起了国学热,国学教育也在各地小学蓬勃发展。国学阅读能够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能够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素质;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增加语文积累尤其是古文积累。可以这样说,国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

一、精心挑选,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国学阅读之乐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喜欢上国学的阅读,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国学阅读之乐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学生进行国学阅读的第一阶段。事实上国学中的很多故事能够承担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任。比如国学故事中的“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母熊护子”“舜的故事”“老汉粘蝉”“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鹿乳奉亲”等等,这些故事有的生动有趣;有的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有的则富有童话色彩,儿童阅读兴趣浓厚。教师能够在国学阅读课上,先进行生动有趣的故事演讲,然后让学生再读一读国学经典原文,一定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国学,喜爱国学阅读的兴趣,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师不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顾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只是让学生进行枯燥的国学阅读和背诵,学生是不会乐于接受这些国学经典的。所以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国学经典阅读的内容,重视学生国学阅读兴趣的培养。

二、精准诵读,走进国学经典,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国学中有很多的字要么是我们小学生从来没有见过的生僻字,要么是多音多义字。小学生由于知识积累的缺乏,往往是不能够做到发音准确、正确流利地阅读的。更不要说有感情地阅读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勤查工具书来弄懂这些字的读音,教师也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文意,从而体会人物的感情,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在此基础上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比如:“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这是“孟母断机”的原文。其中部分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正确地朗读出来是比较难的,比如生僻字“仉”“吾”,多音字“教”“长”等,这些文字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弄清它们的正确读音和意义。还有些句子虽然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但涉及到了古汉语的一些语法知识,这些知识又没有必要对学生们进行传授,教师就可以通过浅显易懂地讲授,让学生明白大意,然后理解全文的意思,体会孟母和孟子的感情变化,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环节的传授,那么学生的朗读一开始就是错的,或者对于文意一知半解,根本谈不上体会人物的感情了,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也成了一句空话。

三、精确理解,阅读叙事性国学作品,说出自己的感受

在阅读叙事性国学作品中,要重视归纳故事的梗概。所谓归纳就是去粗存精的一个分析综合过程。这对于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所以教师在进行国学阅读教学指导中一定要高度重视。例如“舜的故事”全文很长,但是可以通过归纳概括为下面的故事梗概:

舜是黄帝的后代,自幼在历山一带以耕田、打渔为生,因其勤劳智慧,孝名远播,深受当地人民爱戴。舜的家世非常不幸,多次受到亲人的迫害,但是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爱护弟弟。舜即帝位后,惩罚奸佞,举贤任能。任用被他处死的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治理洪水不辞劳苦,兢兢业业。最后舜将帝位禅让给了禹。他的一生,是仁孝开明的一生,对中华民族淳厚民风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通过分析人物行为理清人物关系,把一篇几千字的长篇文章指导学生归纳成不足两百字的故事梗概,虽然生动性不如前者,但是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对叙事性国学作品的综合概括能力,从未为学生整体理解全文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感受力。教师在上述概括故事梗概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教师可以精心设置一些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谈感受。例如:

(1)当舜小时候受到盲父、继母、弟弟的迫害时,你的心理充满了什么感情?(同情)

(2)当舜不计前嫌,依然孝顺双亲、爱护弟弟的时候,你又涌现了什么感情?(崇敬)

(3)对于舜的父母的所作所为你觉得应该吗?你心中是怎么想的呢?(憎恶)

(4)舜作为一个伟大的君主,在他的管理下,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你对那样的社会充满了什么之情呢?(向往)

(5)总的来说,你对舜这个人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喜欢)

教师通过一个又一个前后相连的小问题,既让学生温习了“舜的故事”,理解了故事里面包含的思想感情,又丰富了孩子的感情,达到了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四、精化语言,抓住关键词句,在诵读中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

诗歌是国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学习优秀的国学诗歌,应该在反复诵读中逐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流露的感情,而不能单靠老师的讲解。为了读通读顺,教师要引导学生大体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然后抓住关键词语,想象情景或感受人物形象,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例如《清平乐村居》,读上阕,可以通过“茅檐”、“溪上”、“青草”等词语,想象江南农村景象的清新秀丽;读下阕,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大儿子在溪东的豆地里除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他们又会想些什么呢?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让学生通过朗读谈谈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形象:从“喜”字中感受到对调皮的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一个“卧”字用得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饶有情趣。

在诵读国学诗歌的时候,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就是要重视提示学生读好每句的节奏:如本词中的节奏应该是这样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描绘着自己所想象的美景和人物形象,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悟词的意境美,最后再通过有节奏的诵读把自己所感悟到的意境表现出来。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文化育人,提升素养,古往今来,国学经典都承担着社会教化的重要使命,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善思考,勤思考,充分发挥国学的重要使命和功能。

猜你喜欢
叙事性国学感情
“垂”改成“掉”,好不好?
最好的感情
感情工作
不分对错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
感情强烈的叹号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