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对西藏小康社会建设的价值

2016-12-30 17:37张钰彦
青年时代 2016年19期
关键词:藏族

张钰彦

摘要: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前提与物质基础。藏族传统生态伦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雪域高原,在当代资源被破坏,生态环境遭受严峻挑战的形势下,需要将西藏小康社会建设与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结合起来。本文详细分析了藏族民间故事传说、藏族信仰、藏族建筑中表现出来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结合当代西藏生态文明的现状,探究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促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与西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西藏小康社会建设

藏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文化等等,千百年来,在与大自然相处中,藏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伦理。与孔子的“天人合一”、荀子的“贵人贱物”等传统生态伦理不同,藏民族的生态伦理以藏传佛教生命平等思想为核心,强调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雪域高原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全面建成西藏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有必要分析西藏生态现状,结合藏民族一直以来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提出对当代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来,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一、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1)藏族民间传说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西藏在远古时期称为“蕃”,对于“蕃”的来源,在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农业生产尚未发达之前,人们靠着狩猎维持生计,动物的生活规律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规律,导致牧民们需要分开来狩猎,无法群居生活。与之相对应的是,分开驻于动物的栖息地的危险也随之增加,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为了提醒危险的来临,相互之间的联系只能靠高声呼喊,据记载,“噶耶”或“瓦耶”是他们常用的提醒危险来临的词汇,当地人把这种高声呼喊称之为“蕃巴”,久而久之,“蕃”成为其地名。

在藏族人看来,特殊的地理环境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生活,反而加以利用,并在此基础上生存、繁衍。如今看来,大部分藏区,虽自然资源丰富,但环境恶劣,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然而,据藏史记载,藏民族从未有过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反映出了他们对大自然的依赖,将生产力发展、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2)藏族宗教信仰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目前,藏民族普遍信仰有藏传佛教、苯教及其他民间信仰,千百年来,佛教与苯教的斗争与融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其教义是多数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来源。

苯教来源于象雄文化,先于佛教被藏民族接受,认为世间的一切皆有灵性,无论是山、水、树,还是岩、土地等都有神明,是自然的化身,会主宰人类的生老病死,对于大自然,我们只有敬畏和臣服。其思想渗透到了远古藏民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目前,很多被我们大众所熟知的转神山、磕长头、挂五彩经幡、跳锅庄、绘画艺术等等藏族习俗都源自苯教。在与佛教融合成极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后,指导着藏民族与大自然的相处方式。

藏传佛教千百年来之所以能被藏民族接受,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藏传佛教所传达的精神与信念是藏民心中所想。藏民族世世代代在雪域高原上繁衍生息,与大自然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尊重自然本是他们固有的传统思想,他们认为破坏自然的同时会触犯与此相应的保护神,加上教义的规定,使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根生蒂固。

(3)藏族建筑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藏族民居结构因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等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从传统上看,牧区由于牧民水草而居的生产方式,因此民居形式以帐篷为主。从选址开始,牧民们通过考察与经验,顺应生态环境选择水草充盈切易于生活、放牧的地方。

西藏农区、半农半牧区和城镇的民居,多为平房、楼房。碉房(藏语称“康尔”)是很典型的一种依生态环境而建的民居。《苍茫西藏

神话与现实共存的高原》中这样描述“三岩房子‘康尔都是土夯的,低层蓄养牛羊,二三层住人,顶端晾晒农作物或其他东西。房屋高达十几米,大都修建在地势险要的山坡上。”不难看出,在当地气候多雨潮湿的情况下,藏民族发挥智慧,利用其特点,建造出适宜人们居住的传统房屋。

二、西藏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西藏生态环境的主要特点

西藏全区面积120.22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从地貌上看,青藏高原部分位于西藏,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第三极”,地形复杂多样,有山脉、沟峡、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种地貌。藏南谷底为主要农业区,藏北高原为主要牧业区。从资源上看,青藏高原主要有矿产资源、动物资源、土地资源及能源资源四种。

虽然青藏高原资源丰富,但近年来,大量的农牧业生产活动使得西藏生态状况面临土壤侵蚀、草原退化、沙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也影响了农牧业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此外,由于工业发展的需要,森林植被被大面积采伐,水质被污染,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并不理想,正因如此,草场、森林的动植物迅速减少,许多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近年来,多种动物都进行过非正常的大面积迁徙。

(2)西藏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在当代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央和西藏自治区都采取了各项措施。从中央来看,2015年5月5日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党继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后的又一次全面部署。为了保护西藏的森林资源并提高其利用率,2004年起,西藏自治区就被列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范围,补偿面积居全国之首,约1.5亿亩,补偿金7078万元,此后逐年翻翻,截止2013年底,国家财政在森林补偿方面为西藏总共投资了46.08亿元。

从西藏自治区来看,2007年

2011年期间,为了区内生态发展总共投资了101亿元用于环保事业。此外,2010年进行了退牧还草工程,遏制草场沙化,加强植被覆盖度,并开展草原生态保护机制。2011年大力实施人工种草项目;出台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的指导意见。2012年全区完成植树造林70.06万亩、落实野生动物肇事补偿金11110万元、审核征收占用林地36件、引进11个新树种,实施纳木错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在拉萨市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和奖励机制,在日喀则地区开展草原保护宣传活动,提出用20年时间打造“生态西藏”计划。2013年提出将在10个生态安全屏障亚区建设10个地面生态监测站,出台建设美丽日喀则实施意见。2014年首建人工湿地处理城镇污水,出台拉萨市居住绿地率不低于35%的新条例,完成51个水源地保护工程。2015年,林芝地区出台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

打造“大美林芝”。

对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国家与自治区政府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无论从自治区整体还是某一县、市、地区,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三、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对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

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观有不少相似之处。社会主义生态观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从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上看,藏民族信仰中的神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许多宗教教义也明确规定了不杀生的理念,在客观上保证了西藏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培养全民保护生态意识

在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对于自然一直是敬畏的。从远古时期开始,藏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他们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取之有度。使得“世界第三极”可以千百年来完整的保存下来。近年来,在互联网时代,藏民族的年青一代受全球各种文化的影响,使他们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意识越来越淡薄。因此,在当代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肯定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有积极作用的部分,使年青一代以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为骄傲,培养出全民保护生态的意识。

(2)借助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影响力,约束规范社会行为

西藏几乎是个全民信教的地区,无论所信奉的是苯教、藏传佛教还是民间信仰,其中都有着保护生态的智慧,人们会自觉履行所信奉宗教传递的信念,相比较法律而言,宗教信仰对其的约束力更广泛、更明显。更何况,在如今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类已经开始试图通过道德约束行为。对于西藏,何不借助宗教信仰、禁忌习惯这种古老、权威、普遍的伦理思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呢?这种思想,在青藏高原这样地域独特的环境中,对当代西藏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3)宣传和提倡“取之有度”的生态行为

在西藏传统的生产生活中,藏民族对于大自然给予的产物是取之有度的,所以保障了西藏每年的资源都处于平衡状态。有效的保护资源、有节制的利用资源是藏族传统生态伦理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在当代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在保障生态有恢复能力的前提下,有节制的利用资源。

四、结语

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当代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是有促进作用的,它能够使藏民族产生认同感,是藏民族普遍通用的道德标准,既具有历史性也具有现实性,藏民族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给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源泉。然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传统伦理思想淡出人们的视线,在“科学”的普及下,很多传统伦理被认为是迷信逐渐被忽视。对于藏族传统伦理思想,我们不能全盘接受亦不能全盘否定,批判的吸收传统生态伦理中与社会主义生态观相似之处,利用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当代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才是真正有效的途径。

猜你喜欢
藏族
藏族的青稞酒文化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藏族女性的启蒙之歌——评央珍的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