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摘要对“汪曾棋散文热”现象进行了透视,阐述了“汪曾棋散文热”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指出由于散文自身发展的要求,使汪曾棋的散文受到读者的喜爱,特别是汪曾棋独特的散文创作观也迎合了新时期读者的消费观念;同时,分析了“汪曾棋散文热”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汪曾棋;散文热;影响
1989年,汪曾棋《蒲桥集》的出版,引起了人们对其散文的重视,读者好评如潮。从此,汪曾棋的散文逐渐“盛行”。人们对汪曾棋散文的评论或赞或抑,或褒或贬,莫衷一是,各持己见,形成一种可观的“热现象,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在2005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散文精品大系中也选编了汪曾棋的散文,集名《草木春秋》。为什么会引发“汪曾棋散文热?这种“热”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治压倒一切,文学为政治服务,散文成为“文学的轻骑兵”,沦为时代的“传声筒”,突出强调一种集体意识。散文的诗化成了人生的伪饰;风格的单一化,创作的模式化标志着散文自身价值的失落。散文要发展就要突破和超越自身现有模式,改变自身在艺术上的直露、粗疏和虚伪,向艺术性、审美性靠近,即回归散文的本体性。这种突破和超越表现在汪曾棋身上就是对传统散文观念的复归,回归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抒写性灵的传统,追求散文本身的自然,拒绝强化群体意志的“载道言志”的崇高叙述,更多地注重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强调散文的艺术性。
汪曾棋坚持了散文的本体性,认为只有如此,散文才能保有长久的生命力。“散文应是精品”,而汪曾棋的散文正是艺术的精品。随着改革开放后政治氛围的宽松,极“左”思想失去市场,人们渐渐疏离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文章,开始贴近生活、关注人生,渴望欣赏到那些表达自我、抒写生命体验的智慧美文。
二
汪曾棋散文的畅销还在于他的散文观符合了当下人们的接受心理。汪曾棋的散文以真诚为本,不故弄玄虚。他说:“我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亲身感受,我不能靠材料写作。”、汪曾棋散文“娓娓而谈,态度亲切”,颇有“闲话风”风格。清茶一杯,任心闲话,充满了淳厚的情感和了悟人生的智慧。这些对渴望交流的现代人群来说,有着一种别样的亲切。正是这种亲切感成为读者乐于接受的心灵召唤力。而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需要心灵的调节和休息,写人生琐事与情感生活并带有一定文化品位的散文,会给读者带来会心的微笑和温葬的回忆。
汪曾棋散文的“滋润观”正好切合了这类欣赏主体的心理需求。“喧嚣扰攘的生活使大家的心情变得很浮躁,很疲劳,活得很累。他们裕要休息,‘民亦劳止,迄可小休,需要安慰,需要一点清凉,一点宁静,或者像我以前说过的那样需要、滋润。”汪曾棋的散文讲历史、讲掌故、讲花鸟虫鱼、讲四方食事,不以说教为目的,不以某种价值为取舍,只以自觉的“滋润”为前提。还有汪曾祺笔下那些民俗风情到了他的作品中,就显得特别起来,似乎生活处处充满了美,充满了让人享受的东西。而追逐金钱和名望的现代人的生活中却充满了竞争与过程,汪曾棋的散文给了他们一点点浪漫,一点隐士般的超验之美,激发起人们优雅的生活情调。使人们感到了生活的雅兴和意义。
三
汪曾棋的散文有温暖和清澈人心的作用,正如他自己所说“人间送小温”。他提供的是一种能适时满足人们当下心理需求的人文关怀。
首先,这股热潮使社会得到了真挚情感的普遍滋润,人们之间的情感更温婉和谐。周作人曾写过“一溪流水,遇到一片草叶,都要去抚摸一下,然后又汪汪地向前流去”。这句话用来评价汪曾棋的散文也恰如其分。汪曾棋用温情似水的细腻笔触表达生活的诗意和美丽,留给人的是温暖和慰藉,是精神上的愉悦。在“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人们受到了真挚情感的陶冶。种情感与他接受儒家思想影响有直接关系。他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思想。他接受的是儒家“仁学”思想,主要是其中人道主义的部分。他说:“我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论色彩,很朴素,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
其次,这股热潮会使辛苦的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汪曾棋说:“我相信我的作品是健康的,是引人向上的,是可以增加人们对于生活的信心的。”现代人处于一个大工业社会,人的存在远离了诗意与和谐,陷人一个充满劳绩与苦难,缺乏诗性灵光照耀的昏暗世界。汪曾棋以其作品烛见生存的希望。汪曾棋回忆其故乡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真切地记叙那美丽温暖的田园生活场景,用他的记忆之网滤去苦难与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