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特征

2016-12-30 16:30裴令华
青年时代 2016年19期

裴令华

摘要:现实主义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中的一抹亮色,它不仅用现实的手法记录了时代发展的珍贵印记,表现出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而且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着手,梳理出其民族文化特征的三个层面,即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的社会伦理叙事和凝练的现实影像风格。

关键词:现实主义电影;现实主义精神;社会伦理叙事;影像风格

自电影诞生以来,现实主义就成为了电影的—个重要分支。在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也成为了电影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纵观当下中国影坛,尽管众多电影人做着种种努力,可是具有社会影响的现实主义电影却风毛瞵角。在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体现着对于社会的深刻观照,表现出了浓郁的人文关怀,更从美学品格上呈现出了具有中国独特的艺术气质和特征,这些特征源于自身所独有民族文化。具体来看,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的社会伦理化叙事和凝练的现实影像风格三个层面。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早期的中国电影人在引入中国后不久便也是更多的把目光聚焦于社会现实和历史史实,拍摄了一批具有深刻影响的电影作品,体现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20世纪90年代,具有开拓精神的“第六代”,凭借自身独特的社会体验,着眼于普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着重于原生态的写实,因此现实主义精神更为强烈。纵观中国电影,体现着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主要有两类:

一是反映普通人社会生活的传统现实主义电影。由于受历史条件和时代的影响,这类影片往往着重于描写现实社会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承载着“改良社会”的教化功能和“文以载道。的民族文化传统。这在早期的郑正秋、张石川到中国电影第五代,他们往往以褒贬之意贯穿影片主旨,不仅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逐渐拓展并成为中国电影中重要的范畴。

二是展现边缘人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生代导演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核心理念就就是关注^的生存状态,尤其是被主流社会文化所忽视甚至排斥的边缘人物。通过对边缘人物的观照和“典型化”,反映了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被寓言化和传奇化所遮蔽的个体生命的真实生活和心理状态。

二、深刻的社会伦理叙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构成了严密的社会组织和伦理体系,尤其封建社会更是以三纲五常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现实主义电影中,自然对于社会伦理的彰显有着着重的笔墨。

一是家庭伦理的凸显。在传统现实主义电影中,所有人物的伦理关系几乎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在传统道德、家庭关系也都符合伦理要求,影片中大多父母慈爱、子女孝顺,主题上也多惩恶扬善。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一些军旅影片中,家庭伦理则常常居于次要地位,而政治伦理则占据主导。谢晋的政治伦理剧更是凸显建立在家庭伦理基础上的政治伦理叙事,现实取材和叙述风格颇具感染力。

二是自由伦理的表达。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伦理,尤其是中国电影第六代电影导演通常把故事背景设置在宏大的社会洪流或变革中,通过讲述个体故事的方式,呈现出边缘人物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所遭遇到的道德困境,让观众在极具真实感的底层个体的社会生活中去体会电影中的道德伦理,并从中摸索伦理选择的依据,从而根据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三、凝练的现实影像风格

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必然深刻的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在现实主义的影片中,凝练真实的影像风格成为了其非常重要的特征。对于现实主义电影的导演而言,显然特别重视电影中视觉因素的表意功能,注重强化表现表现日常性的事件和人物,透过朴实真切的记录式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来揭示现实的内涵和时代印记。

一是场面调度的使用凸显现实主义情怀。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电影是最能接近真实的形态,而要展现出这一独特的艺术魅力,场面调度的使用则不可或缺。场面调度是否合理,是否直接,是否有效的展现出现场的状态,直接决定了影像的真实质感。尤其在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影片当中,场面调度对于人物的举手投足和细微的表晴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长镜头的使用。新现实主义电影更加注重现实世界的纪实特点,对于长镜头的使用也往往更加偏爱。通过长镜头的使用,从而使得影片在统一的时间和空间中最大限度的表现生活和历史的真实状态。同时新现实主义导演通过长镜头的实景拍摄、真实连贯以及依次观察心理过程的景深镜头等方法也实现了自身想要表现的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