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随笔(三)

2016-12-30 00:29刘鸿模
科学生活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尖顶哥特式东欧

刘鸿模

东欧城乡如欧洲各地一样,遍布教堂。这些教堂虽然不如意大利、法国以及英国的教堂那么声名远播,排不进世界十大教堂的排行榜,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普通游客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理解民众的宗教心理。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历史的原因,东欧各国有着不同的宗教派别,教堂建筑也因教派、地域和历史的原因而风格各异,呈现出西欧教堂所没有的格局。

在此次东欧巡游期间,我们到过大大小小多个教堂。有华沙的圣十字教堂、圣约翰教堂,克拉科夫维利奇卡地下盐矿的圣金加公主教堂,布拉格城堡中的皇家教堂,布达佩斯布达城堡的马家什教堂、佩斯的圣伊斯塔万教堂,罗马尼亚布拉索夫的黑教堂,以及保加利亚查雷维茨山上的皇家家族教堂、里拉修道院。至于路过或眺望过的教堂那就更加多得难以计算了。

哥特式教堂

在东欧各地也能看到所谓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一词原是指野蛮人,“哥特式”风格亦指的是野蛮、粗犷的风格,最初带有贬义。因为在欧洲人心目中,只有罗马式艺术才是正统的古典艺术,后于罗马时代而出现的建筑只是一种“哥特式”即野蛮式的建筑。

然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随着哥特式教堂以及城堡建筑越建越多、越建越精良,这一词逐渐也由贬到褒,专门指称中世纪后期的具有尖顶的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而后逐渐遍布欧洲各地,在15世纪时达到了顶峰。

哥特式教堂一般内部具有相当高敞的空间,外部有高耸入云的尖顶,整体高度往往较高,高者动辄达到百米以上。建得如此之高,自然是为了表达基督教的理念:教堂是聆听上帝声音的地方,而上帝居住在天国,那里也是人的灵魂皈依之处。高耸的塔顶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天空,引向了天国。

下图是在布达佩斯多瑙河上所见的哥特式的教堂。

建筑建得高,必然要防止倒塌。于是,中世纪的建筑师发明一系列的建筑技术来确保教堂高而不倒。

在室内,他们用尖拱券取代了罗马式半圆拱,用高大的柱子与柱墩来承重,在柱子上制成骨架肋拱,直达屋顶。

在室外,他们用飞扶壁与支墩来传递与承接屋顶与墙体的下压力与侧推力,并在支墩上也建有小尖塔。

由于有了柱子、肋拱和飞扶壁,墙体的承重力大为减轻,墙壁变得轻灵,于是就可以开设巨大的尖拱窗户,镶嵌彩色玻璃,让光线透过彩色玻璃射进室内,产生神圣的效果。

教堂的平面,一般也采用十字形,象征基督教的教义与精神。

教堂的外部建筑垂直高耸,塔顶高入云霄;内部空间则高大空旷,幽深邈远。无论在室外,还是在室内,都让人有一种告别喧嚣,远离世俗,迈向天国,走近上帝的超越和升华之感。

布拉格城堡内的圣维特大教堂为哥特式建筑,始建于公元929年,先后历经3次扩建,直到1929年才正式完工。这里是历代皇帝举行加冕典礼的场所,也安放着许多波希米亚国王的灵柩。

从教堂外部能看到耸立的塔楼和青铜制作的尖塔,能看到墙上巨大的尖拱形的镶嵌着金箔或彩色玻璃的窗户。同样是尖拱形大门的上面,可以见到异常精美的浮雕。

在教堂两侧,也能看到一排排支撑高大屋顶、墙体的飞扶壁与支墩。

教堂内部空间十分高大空敞,两侧石柱高高矗立,尖拱券也随之高高隆起,屋顶肋拱纵横交叉,构成一道道精美的弧形。

西侧墙面上巨大的玫瑰花窗呈现出精美的图案,据说共用2万7千块彩色玻璃镶嵌而成。这些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的样式。

罗马尼亚布拉索夫的“黑教堂”建于公元1384年~1477年期间,是一座后期哥特式的教堂,混合了哥特式与罗马式的风格。公元1689年,布拉索夫手工艺人发生暴动,哈布斯堡王朝驻军无力控制局面,慌乱中点火烧城。结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教堂附近建筑着火,教堂的石墙被熏得一片灰黑,“黑教堂”也由此而得名。

教堂钟楼为方形建筑,高65米,虽然不像传统哥特式尖顶建筑那样挺拔轻盈,富有向上的动势,但却呈现一种异常浑厚凝重的样式。黑色的墙壁也似留存了往昔的烟尘而愈显得严峻而深沉。钟楼的钟面绘有彩色图像,在灰黑色的墙壁中尤其引人注目。

教堂外的墙柱上有多尊圣徒雕像,手法简练,神态生动。大门上方有多层尖拱券,呈现道道后退的弧形,既减轻了墙体厚度感觉,又起到装饰作用。

教堂内藏有17~18世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壁毯和1839年制作的大型管风琴。参观黑教堂那天,正逢下雨,进入黑教堂内,光线幽暗,气氛特别凝重,空气中也散发着陈年的旧味。

在罗马尼亚的布拉索夫的圣尼古拉宗教学校附近,我们看到了一座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堂。这座教堂始建于1292年,改建于1594年,其屋顶并不是常见的带有洋葱形尖顶的样式,而是高高耸立的哥特式,周围几个较矮的尖顶簇拥着较高的主尖顶。教堂塔楼是十分敦实厚重的立方体,没有一般哥特式教堂那种轻盈挺拔感觉。教堂前矗立着镶嵌花纹的十字架。

教堂样式的衍变

东欧诸国历来处在大国夹缝中生存,历史上曾多次遭到异族、异国的入侵,这使得有些教堂曾先后经历多次改建,建筑风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布达佩斯布达城堡的马家什教堂始建于公元1255年~1269年期间。最初,这座天主教教堂原为哥特式风格,在奥斯曼土耳其占领时改为清真寺,而在光复之后又恢复成了天主教堂。最后一次改建是在公元1874年~1896年期间。在多次改建的过程中,教堂融入了土耳其风格、巴洛克风格、新艺术风格以及匈牙利的民俗风格,形成了现在形式多样化的格局。

教堂外部,哥特式的白色塔楼巍峨挺拔,四周有尖拱形的立窗,最高一层有环绕塔楼的回廊,造型十分精致;塔楼最高处,白色尖顶装饰有一排排小石棱,高高向上,直指蓝天。

教堂的屋顶与众不同,镶嵌了彩色图案的瓷砖,很有民间建筑的味道。

教堂内部绘满了金碧辉煌的图案,色彩十分厚重。

保加利亚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东南部,南与希腊、土耳其接壤。在历史上,保加利亚曾被罗马帝国占领,又曾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近500年,所以其文化受到拜占庭文化和土耳其文化的很大影响。保加利亚著名的里拉修道院就体现了这种影响。

里拉修道院位于首都索非亚南60千米处,始建于公元10世纪,现为大型的天主教建筑群,包括11座教堂、20座住宅楼,还有一座高为22米的防御塔。

修道院的中央坐落着建于1834年~1837 年间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为拜占庭风格建筑。建筑上方有三个穹顶。正面柱廊有7个由石柱撑起的圆拱,柱廊上方有高矮不等的7个小穹顶。柱廊拱面与两边立柱均饰有红白或黑白两色条纹。这种条纹装饰在我们所参观过的教堂中都未曾看到过的。柱廊内部上方画满了形象精美、色彩缤纷的壁画。

东正教教堂

保加利亚和俄罗斯都属于斯拉夫民族,两国历史和文化渊源深厚。俄语用的字母,就来源于保加利亚字母,而两国的国教都为东正教。公元1877年~1878年期间,俄罗斯和土耳其两国爆发战争,最终结束了土耳其人对保加利亚近500年的统治。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我们所看到的两个教堂都存留了俄罗斯对保加利亚浓重的影响。

在索非亚,我们看到了著名的东正教教堂——以俄国沙皇名字命名的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公元1220年—1263年)即诺夫哥罗德大公。他曾率领俄军击退了欧洲的一系列侵略者,1547年被东正教追封为圣徒。2008年,俄罗斯民众将他评选为“最伟大的俄罗斯人”。

这座教堂1904年开工,1913年建成,建筑为拜占庭风格。四边青色的小穹顶,簇拥着中间最高、最大的、贴有金箔的穹顶。钟楼高达50余米,顶上也有金光闪烁的穹顶。教堂占地面积3170平方米,内部可容纳一万人。索非亚高层建筑不多,往往在很远处就能看到教堂硕大闪光的金顶。

在索非亚街头,我们还看到了更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圣尼古拉教堂。教堂建于1907~1914年期间,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命名。教堂正门是一个有着绿色屋顶的门厅,石柱异常粗壮敦厚。教堂屋顶有四个稍小的金光闪闪的洋葱形尖顶,中间有一个稍大的同样是金光四射的尖顶。东正教教堂的这种尖顶据说是从拜占庭教堂风格演变而来。这种尖顶提高了鼓起的基座,使尖顶更加饱满突出,成为东正教教堂的标志。

东欧近代所建的教堂每每呈现为新古典主义的风格,融古入今,有了新的风貌。

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圣·伊斯特万大教堂始建于1851年,建成于1905年,以匈牙利第一位国王圣·伊斯特万一世的名字命名。这位国王的木乃伊化的右手藏于教堂内。

教堂建筑为对称布局,两边有高耸的钟楼,中间有高达96米的穹顶。

高大的穹顶显然来自罗马式教堂建筑。走进教堂内部,仰观穹顶,分外能感受其壮观与瑰丽。

教堂内部的精细装饰或与民族审美文化也不无关系。

巡游东欧,遍访教堂,不仅可以读出教堂建筑的演变,读出宗教的精神理念,也可以读出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让我们对东欧文化的理解有所加深。(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尖顶哥特式东欧
藏在古建筑里的科学
哥特式浪漫
暗指视域下《木匠的哥特式古屋》的失败主题分析
芭比的闪亮王冠
东欧挂车第一品牌 Wielton策马加鞭瞄准更大市场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从波兰看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改变了什么
西方哥特式研究的新趋势——评《卢特利奇哥特式指南》
西方哥特式文化景观——哥特式文学与电影的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