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肖琳,刘楠峰
(1.四川理工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2.西南交通大学,成都 610000)
农民工转移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以四川省自贡市为例
陈肖琳1,刘楠峰2
(1.四川理工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2.西南交通大学,成都 610000)
[摘 要]农民工作为我国重要的劳动力群体在新时代呈现新特征,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其转移就业情况对该群体非常重要。本文以四川省自贡市为样本分析了农民工的总体情况,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转移就业;合法权益
1.1就业情况
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7.8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8.12%,其中就地转移就业28.66万人,向外输出就业69.20万人。转移就业情况良好,并向省内转移。
1.2年龄状况
全市转移就业的97.86万农民工中,16至30岁的有24.47万人,占25.01%;31至40岁的有37.59万人,占38.41%;41至55岁的有25.01万人,占25.56%;55岁以上的有10.79万人,占11.02%。新一代农民工已成为就业大军的主体。
1.3文化结构
初中未毕业及以下的有16.06万人,占16.41%;初中毕业的有53.58万人,占54.75%;高中毕业的24.48万人,占25.02%;大专及以上的有3.74万人,占3.82%。文化结构比以前有大幅提高。
1.4职业类型
从全市农民工从事的职业类型统计结果分析:建筑维修类占37.64%;机械加工类占11.21%;电子装配类占10.95%;针织缝纫类占16.87%;商贸服务类占13.96%;其他各业占9.37%。
1.5就业形式
就地转移就业。四种形式:一是离乡不离土,本人在区、县内或市区务工,承包地由家人或亲戚耕种;二是离土不离乡,本人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承包地出租或转让他人耕种;三是离土又离乡,完全放弃承包地经营,常年在城里经商或务工;四是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家耕种,随农事季节出行,亦工亦农。
向外输出就业的。一代农民工主要是通过亲帮亲、邻串邻、老带新等几种形式出去,他们是以亲情、乡情为纽带,自发组织起来,在外形成了一种相互信任、依靠的务工关系。二代农民工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组织、校企合作、劳动力市场等形式出去的,比自发组织出去的更加有序和规范,形成了向外输出—跟踪管理—维权救助一条龙服务。
1.6新特征
新一代农民工就业的动因由单纯挣钱的“经济型”转变为幸福稳定的“生活型”,他们更倾向于在就地就近选择就业,方便照顾父母和子女。他们在选择工作岗位上更看重工作环境、工资福利、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等,更倾向于选择较体面、较安全、有技能提升的岗位。
2.1沿海失业返乡农民工增多矛盾突出
由于沿海企业裁员,已有一部分农民工失业返乡,但矛盾突出,主要有社会保险缺失、债权债务纠纷复杂、土地承包纠纷增多等。此外,老一代农民工返乡,有的因病返乡、有的致残返乡,返乡后体弱多病,生活困难,增加了基层的养老低保工作量和维稳压力。
2.2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自贡市一半以上农民工只具有初中文化水平,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仍然偏低,难以满足企业的一些中、高级技术岗位,中、高级管理人才紧缺的实际需求。
2.3农民工转移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一部份农民工对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缺乏充分考虑和自我定位,外出务工不知干什么为好。有的颠沛流离于他乡,有的空手而归,也有少数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2.4品牌培训补助资金标准低
近几年来,品牌培训补助资金标准低于其他部门的培训标准,加上近年来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使培训的时间较短,农民工不可能系统地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与当前企业的用工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3.1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多渠道吸纳就业
在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园区建设、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上,与农民工返乡创业、“归雁经济”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农民工返乡就业。
3.2及时查处维权纠纷案件,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一是继续广泛开展普法宣传,营造法治氛围。二是日常监察突出服务和维权的双重作用,专项整治彰显监察执法的工作力度。三是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完善工作制度。
3.3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非公经济发展、村组集体经济、第三产业等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对劳动者技能水平要求较低的商业、搬运、家政、托老、助残等社区服务业,最大可能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3.4切实做好职工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
各用工单位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切实保证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用于职工技能培训。
3.5围绕地方资源和产业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一是要大力发展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以村、镇的产业优势为纽带,在政府的帮助指导下,发展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岗位。二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优质生猪、优良畜禽、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产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慧娟.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要特点和趋势[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4).
[收稿日期]2015-11-20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2-0209-0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