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2016-12-30 21:58张翰乔查家婍王晓玮孔繁奇杨基焰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趋势

张翰乔,查家婍,王晓玮,孔繁奇,杨基焰

(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24)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张翰乔,查家婍,王晓玮,孔繁奇,杨基焰

(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24)

[摘 要]近些年,中国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成本和丰富资源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型制造业,成功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投资推动、出口拉动的两架马车并没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提高而适应转型,却造成了结构失衡、经济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外有金融危机来临的危险,内有劳力、管理成本上升之忧,房产等“快钱”领域也散发着诱惑。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应审视自己、加快发展,改善装备制造业和加工制造业发展不均衡的突出矛盾。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趋势;自主开发

1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1.1优 势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国外制造业有许多不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制造业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我国人口众多,可在制造业产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淡化国际竞争,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既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同时也提供了长期保持充足劳动力供给的局面,使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上。现在,中国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外商的投资方向主要在汽车、石化、电子通讯等方面,因为制造业本身夯实的性质使之不容易出现泡沫。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仍是外国投资的首要目标之一,因为外商看中中国制造业的前景,利用中国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提高外商的盈利水平与竞争力。

制造业的优势还有较强的柔性生产能力、劳动力素质在不断提高、较完善的工业配套设施、跨国公司的普遍共识和华人为主题的广泛国际关系网络、积极的政府政策支持等。

1.2劣 势

我国近年来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和低成本劳动力的供应,使得加工制造业有了飞速发展、规模与水平有了快速提升,但制造业的另一支柱—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却远远落后。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低,低水平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产品的生产力不足。

当大部分本土企业在追求规模效应及技术崇拜的同时,管理很容易被忽视。中国制造业和外国企业在国际投资方面的竞争并不平等,一方面这是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国际投资缺少规划和管理。

从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来看,我国距离先进的工业国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的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较少、核心技术不多、专业化水平低,只能说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加工上获得了一定优势,但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距离“世界工厂”还相去甚远。

“中国制造”还具有品牌建设不足、物流支持力度不够、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更新换代速度慢、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缺乏管理人才和熟练技工等劣势。

2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2.1“中国制造”应注重业内分层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在政策与资金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进步,将在改善我国工业结构的同时,解决大量就业与农村人口问题、快速积累资金并扩大创汇,争取完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资金密集型产业:主要通过吸引外商投资和民间投资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制造业近年在招商引资方面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我国制造业应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吸引外资的方式来促进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结构的跳跃和升级。

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产业进行细分、选择基础好的重点技术和产品来重点突破。我们应注重细节,集中优势,先在局部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立足于国际市场。

2.2自主开发与吸收引进并重

中国的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基础、制造工艺、人才储备均比较弱,从产业的基础搭建时期就开始独立自主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不现实,也缺乏可行性。在这个时段,中国可直接引进国外比较成熟的产品和技术,然后依靠自身的制造能力进行模仿和探究。

当产品创新已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模仿和改进后,企业则需要关注自身的制造与营销能力、开始工艺创新的过程。企业可采取专用制造设备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和改善质量,主要是模仿国外先进技术、同时进行迎合国内市场买家的创新。

当工艺创新也进行到后期的时候,大量企业应当开展企业创新,即进行国际竞争、通过全球销售与市场战争来加大公司的创新压力。低绩效、利润小、创新能力差的企业会遭到自然淘汰。

2.3提升劳工素质不可忽视

教育机制的不完善和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导致了技术工人素质不足,我国制造业发展升级与劳动力的培养结构脱节,出现高端技术人才不够、低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应将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实行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两条平行线。用理性倡导帮助居民转变观念,认识到进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高高级技工的工资水平,构造培养、评价、激励机制的有效支持。采取地方为主、企业参与等形式,积极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企业中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同时广泛为农民工开办职业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古利平,张宗益.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发展和创新模式[J].科学学研究,2006(2).

[2]李士梅.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2).

[3]王燕武,李文溥,李晓静.基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统计研究,2011(10).

[4]金碚,李钢,陈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0).

[5]金碚,李钢,陈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财贸经济,2007(3).

[6]郑家亨.中国制造业要走新型发展的道路[J].中国统计,2003(2).

[7]陈庆修.中国制造业任重而道远[J].改革与战略,2002(9).

[收稿日期]2015-11-10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2-0139-0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2.106

猜你喜欢
趋势
退休的未来趋势
趋势
JFW2021/22秋冬流行趋势预测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未来直销的七大趋势
趋势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关注医改新趋势
“去编”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