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莲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 650500)
加强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培育工匠精神
李雪莲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 650500)
“工匠精神”是创新中国的质量名片,是引领企业专业、专心、专注品牌建设,培育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劳动者的时代呼唤。加强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分析高职校企文化契合的基础上,提出引企入校、营造校企文化融合的物质、精神文化环境和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培育工匠精神的若干路径。
工匠精神;校企文化融合;实施路径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时间,“工匠精神”成为媒体及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包含:(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永无止境地追求进步,在创新中不断完善生产的各个环节。(4)专业、敬业。专业,对所从事的服务掌握得精深、透彻。因为对职业热爱而沉浸其中,全身心投入,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它的核心是无私奉献意识。用敬业的心,做专业的事,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这种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的匠人精神,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二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百度百科)。
(二)“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召唤
1.弘扬“工匠精神”,创新中国的质量名片。几千年来,工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职业,各种民间的匠人们,以精湛技艺,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为传统生活打下了浓重的底色,鲁班、卖油翁更是被传为佳话。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工匠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匠人们传承的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却深刻而隽永,极富时代意义。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工匠精神”,深刻提示了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产品档次整体不高、大而不强的现状,可谓关照当下,切中要害。弘扬“工匠精神”,倡导“专、精、细、实”的工作作风,对加速我国制造业转行升级,改变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现状,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转为“制造强国”,迈向工业5.0。弘扬“工匠精神”,在职业领域倡导认真、敬业、爱业、乐业、执着、并使其成为从业者的职业及幸福追求,能有效推进企业提高质量、精益求精。试想,如果人人都专注于自己的岗位,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那么中国制造,必将成为中国名片,中国制造也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2.弘扬“工匠精神”,引领企业专业专心专注品牌建设。“工匠精神”为中国企业指明方向,引领企业重视质量、打造品牌。国际上的“百年老店”为什么能经历史的沧桑,其中品牌的品质建设是核心。当今社会心浮气躁,人们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培育一批专业能专心、专注,深耕细作,精益求精,扎根基层、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必将制造出一流的产品,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
3.弘扬“工匠精神”,培育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劳动者。“工匠精神”对从业者提出了专注、耐心、执着、淡然、坚守、精细等品质,其落实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要求从业者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对工作执着的价值理念,热爱岗位、把从事职业看作一种使命,一种幸福生活的追求,而不仅仅是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劳动者这种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的理念,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多少与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显现有关。因此,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敬畏职业、执着工作、负责的品牌文化,意义深远。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技能教育,其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教育模式是工学结合,其显著属性在于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2014年6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产业升级的发展,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高职教育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劳动者,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校企文化融合,是主流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各种路径渗透到校园文化并影响校园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发挥强烈辐射和促进作用的过程。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之间存在着众多差异,但两者也之间有着更多的和谐互补及内在关联,是可以相互联系、互为促进,实现共同发展的。
(一)培育优秀的工匠,是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石
培育优秀的工匠,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同目标。校园文化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团队合作、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职前素质教育与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职业意识,让学生入职后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企业文化常常围绕“取得效益,如何实现目标经济效益”的主题,来实现文化在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学校的主要作用为在教育中培养人,使人能具有使用价值。企业的主要作用为在使用中培养人,并利用学校培养出的已有培养效果,使其发挥更大的使用价值。尽管高职院校企文化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但两者在育人目标上是高度契合的,两者可相互联系、互为促进,以培育优秀工匠。
(二)就业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纽带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实现培养人的职业素能、使用人的综合素能、发展人的潜在价值的对接点,通过就业这根纽带,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华丽转身。在此过程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就业的纽带作用,共同完成了促进人的成长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高职毕业生带着校园文化的元素投入工作岗位,必将为企业赋予更多的活力。同时,校园文化中引入企业文化,有利于高职教育培育更多有较强职业感、使命感的匠人,为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奉献社会奠定基础。加强校企文化融合,打通两者融合的通道,构建融合平台,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必然选择。
(三)相同的主体及目的,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前提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同为组织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面对的主体都是人,同样的主体,使校企文化均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文化,因此在校企文化建设中,两者都以关心、理解、凝聚,关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为重要内容,尤其以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促进人价值的提升为核心。培育劳动者匠人精神的过程中,通过调动学生学习、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利用文化这一载体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协作,使群体成员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共同目标而奋斗,是非常关键的。由此,高职院校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在形式、内容上借鉴、吸收企业文化,实现两者的融合,以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
高职校企文化地融合,不是学校与企业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面多维立体的互动与融合,它需要通过多元化互动的途径来实现和完善。
(一)加强校企文化融合,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
1.深化校企文化融合,营造“工匠精神”的物理环境。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主动吸引企业文化进校园,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各种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中厂”等教学实践模式,融入企业文化,进行校园的人文景观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利用教学大楼、实训基地、图书馆、广场等公共建筑,结合各自结构和用途,建设有行业、专业建筑特色的文化标识。作为国家级高职高专示范性院校的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无论是校史馆,还是校园道路的设计,都紧扣交通文化,较好地实现了校园文化与行业、专业的有机融合。通过宣传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凸显了职业特色,营造职业氛围。使置身于校园中的师生对行业、企业有更多的直观印象,从而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更加热爱专业,钟爱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
2.深化校企文化融合,营造“工匠精神”的精神文化环境。企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精神的延展,也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须吸纳的对象,高职院校在延续办学传统的同时,也须加强对企业精神的学习,不断提升和丰富校企文化的内涵。高职院校可依托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为学生营造一种精神氛围,既丰富了高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磨炼其实践能力,还能对其职业精神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比如,举办“品质是一种坚持和追求”的征文比赛或演讲活动、校园创业大赛、高职生就业模拟大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品质意识及职前准备。通过校园文化丰富的活动形式,寓教于各类活动中,使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弘扬。
(二)加强校企文化融合,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培育工匠精神
1.整合资源,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塑造价值观。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的匠人精神,首先要求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金钱利益,这样一种乐业的职业追求,是工匠精神的要求,也蕴含了幸福的真谛。追求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品质要求,则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最终结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思想政治课全校性的教育平台及拓展学生人文素质为目的的大德育相关课程的展开,必将发挥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因此,学校应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特点,加强校企文化融合,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将工匠精神纳入其中。选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使其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理解并实践工匠精神,促进自身的成长与成才。
2.通过专业教育的熏陶,培育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的培养可以融入到整个专业的素质培养中去,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实训教学相结合,为高职生成功转化为职业人做好必要准备。专业教学和实训绝不只是简单地做出有形的产品,还应结合行业特点和院校的专业特点,分析本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之中。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专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此外,专业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逐渐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作用。
3.通过“心传身授”的实践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所谓“心传”,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熏陶和无形的心理传递,没有固定的范本和模式。对于传授之人来说,是一种默会的教学方式;对于受教者来说,学习过程不是仅靠单纯的技术继承,就能达到学习目标,还需要通过不断的体会。传授者与被传授者之间需要彼此心理的传授和领悟。所谓“身授”,是指亲身传授,传授者与被传授者共同参与实践,传授者承担传授和指导的责任,传授者与被传授者双方共同讨论问题钻研技术。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校企之间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企业文化引领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企精神物质文化融合的氛围,将职业精神等内容融入是在校园教育教学中,深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意识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培育工匠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高职生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持续稳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路径。
[1]“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热议[EB/OL].新华网,2016-03-07.
[2]吴高岭,余敏.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多元融合的意义及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3,(5).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4]李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5]冯莉群,李志谊.企业文化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
[6]周正宾.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路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77).
[7]孙德厚.中国传统“敬业乐业”职业道德观释义及培育路径[J].管子学刊,2015,(3).
[责任编辑吴明宇]
G717
A
1673-291X(2016)25-0114-03
2016-07-08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2014Y542);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基金项目“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研究”(2015YGZ59);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DJY01)
李雪莲(1972-),女,云南楚雄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