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丽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导游在带队旅行时“指出有趣的事物给游客看”,这至少意味着,导游从旅游者举目所见的斑斓纷呈的景象之中做出了筛选,找出那些他认为值得旅游者关注的事物。导游选择“有趣的事物”的依据,有可能是他个人的偏好和品位,也可能是他接受的专业训练、雇主或者是旅游管理部门的引导,或者是根据他所猜测的旅游团成员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总之,有一系列客观、主观因素影响着牡丹江市旅游区导游的旅游文化传播。
购物是旅游过程中常出现的环节,所以,经济利益的驱使是导游带团中一大影响因素。而且,导游的文化水平影响其内容,继而影响其传播手段与传播内容。这两个因素显而易见,在此不作更多解释。这里主要讨论游客性质、传播环境与工作性质、社会组织与地方精英这几个影响因素。
导游员的角色行为不仅仅要符合其位置的相应规范,更多还受到旅行团中与之互动的旅游者心理活动的影响。旅游景区导游擅于针对不同游客的旅游动机、期望值,根据游客的年龄、职业、籍贯、组团性质等来区分游客的类型,并选好旅游的专题,投其所好,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方式与传播内容。学生团就唱民歌、讲红罗女的传说故事、朝鲜族风俗习惯啊。带老年团,像我们没文化,有很多有文化的,讲那个历史啊,你也讲不过他们,在他们面前就千万不要讲。你讲他也反驳你,你没他文化高,你讲历史也讲不过来。重庆人跟他讲历史是浪费,因为他们根本不想了解,如果你跟他们唱歌带他们去玩,那他们就很喜欢的。上海北京人,如果你跟他讲朝鲜族的一些东西还有镜泊湖、东京城的历史之类的,他们反而比较感兴趣。大多数导游都认为,游客最感兴趣的还是镜泊湖的民族风情,所以他们喜欢选择这样的事物现象去传播,认为从民俗风情内容切入最容易活跃气氛。
镜泊湖景区的游人一般选择一至两日游,镜泊湖风景区与火山口地下森林公园各占一天时间,所以,由于行程时间的局限性,导游也不可能做到将本地文化全面地进行传播。调查反映,在讲解过程中时间短促时,有85.71%的导游选择只详细讲解最能代表本地文化的景点。此外,镜泊湖景区导游分为几大部分,行内分工似乎已悄然达成一致。上文资料显示,乡村景点的导游常会传播物质文化方面、风俗行为文化方面的内容,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大多是由负责博物馆、古遗迹、祠堂、庙宇这类景区的导游传播的。而且,一般情况下,旅行社导游负责从牡丹江市接团到镜泊湖,再交接给镜泊湖的景区导游。所以,镜泊湖文化的传播主要靠乡村旅游景区导游及古城景区讲解员这两大群体了。从牡丹江市接团的话,车程就一个小时多一点点,很多东西也不可能全部介绍到,所以就介绍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吧。首先就会介绍一下我们整个牡丹江,城市大概的景点,介绍一下其他县城的一些情况,其他的一些景点,小九寨、东北虎林园,再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镜泊湖的历史、民风民俗、凤凰的特色特产,基本上时间就到了。古城的历史文化,古城景点会有导游介绍。但是风俗等的物质文化呢,在古城景区里就不会介绍到。景点讲解员介绍的内容,我们在车上就不会做太多的介绍。
在镜泊湖旅游区,社会组织与地方精英策划的旅游文化传播方向随处可见:镜泊湖旅游区的宣传牌、宣传册或者牡丹江旅游网站上,又开发一批影视基地景点……在这些开发与宣传方向影响下,各旅游景点争相模仿,制造雷同。我们知道,形象文化传播是人们为了招引大众而人工创立的某种公众形态。形象文化传播是为了达到传播的目的而对传播中的实体进行加工、控制、输出的活动,传播的内容主要是指形象传播的“实体”的最初解码部分。任何一个“实体”都可以进行无限解读,问题是从什么视角去解读。旅游部门的最佳选择,只能是寻找那些与游客固有文化中社会价值相同或相近,但表现形式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作为旅游开发的主攻对象,这样做,既可以使游客感受到强烈的文化反差,又容易获得对被展示文化社会价值的理解。
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镜泊湖旅游景区的导游会在旅游过程中产生自觉的角色。即是在扮演导游人员角色时,明确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权利、义务,意识到旅游者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会努力地去与他们进行感情交流,想方设法让旅游者感到满意。她们会主动对传播内容进行选择:“一般我们都会找一些很古老的,原始一点的去做解说,让游客朋友们去参观,因为他们也想看到一种原生态的、过去的一种环境”,“有的东西没搞清楚之前宁愿不说,要不然游客再问深一些自己也回答不出来”,“我刚开始带团的时候,因为资料掌握得不多,实在讲不下去了,就会跟他们唱歌,玩玩游戏互动”。旅行社选择的基本上是比较原始的地区。
在镜泊湖的导游群体中,本地的民族女性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导游工作为民族女性认识世界、接触异域文化提供了契机。通过参与旅游业,民族女性实现了社会角色地位的转换。自我发展意识也有了很大的增强。她们需要扮演典型的民族女性角色,比如,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勤劳朴实等形象,作为她们家乡的旅游形象宣传者。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主动习得文化、主动传播民族文化的身影。然而,旅游发展虽然为她们带来新的社会职业,给予了她们新的社会职位,而在这些职位的背后还是由传统文化在操控着。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导游人员并不是主动、积极的干工作,普遍是被动的,不得已来做这份工作。一旦到了结婚生子的时候,她们会毅然决然地放弃这份导游工作,回家去相夫教子。所以说传统文化思想还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或许成为导游工作呈现被动状态的原因。
族群就是置信共享相同的历史、文化或祖辈的人们共同体。将一个特点群体叫作族群的有效标准,一般包括言语、宗教信仰、相同历史、专门化的职业、区域的地方化、相同文化、自我认可以及他人认可。概括起来,族群共享的普遍特点为人种的(肤色)、宗教的、言语的、职业的或区域的特点,或许起码享用最根本的文化特点(如语言、宗教、服饰与饮食)。
本地导游多半都是在当地出生,成长起来的,他们从一出生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与生俱来的情感决定他们对这片热土的无限热爱,一句“谁不说俺家乡好”道破其中道理。所以本地导游人员在旅游文化传播过程中会自觉地认可本地区的旅游文化现象。即便本地的旅游发展现状有明显的问题,本地导游也会认为是有原因的,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并且经过查找问题与修补过程,是完全可以得到改善的。
显而易见,族群认可是左右导游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元素。无论是本地导游人员或是外地导游人员,由于他们自身的情感本能,以及与各自所在旅游目的地的一种天然联系,都会让他们在旅游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自觉地维护各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