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农业优势与对策研究

2016-12-30 18:19任大勇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渭南市渭南农业

任大勇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714099)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宽阔地带,是陕西的东大门,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56万,是陕西东部的新兴中等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渭南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其中,2014年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渭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6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设立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地跨三省,囊括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临汾和运城四市。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四地市依托资源优势,探索产业转移新模式,加大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截止2014年1季度末,示范区产业转移企业累计投资近1068.7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76亿元,实现盈利179.93亿元,向当地上缴税收27.16亿元。

1 渭南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农业优势

1.1 气候土地资源优势

渭南属暖温带半湿润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年平均气温11.5℃~13.6℃,全年大于10℃积温3780.8℃~4509.4℃,是关中地区热量的高值区,全年无霜期为199天~224天,年降水量为508毫米~608毫米。据统计部门资料,2014年末常用耕地面积达54.7万公顷。流经市境的河流主要有黄河、渭河、洛河。黄河自北而来沿边境流过,洛河自西北而东南入渭河,渭河自西而东在境内汇入黄河,三河年平均径流量438.86亿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总量20多亿立方米。

1.2 农产品品质优势

渭南历来被誉为西北最优越的农业生态区,是中国苹果、酥梨之乡、花椒之乡、枣乡和柿乡。粮食、棉花年产量分别占陕西省的20%和90%,素有陕西“粮仓”、“棉库”之称。现有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优质小麦基地、以秦川牛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科技园,5个国家苹果生产百强县,1个国家优质棉花基地县和3个商品鱼基地县。各类水果种植面积200万亩,其中绿色果品面积98万亩,是陕西省最大的绿色果品生产基地。

1.3 区位环境优势

渭南西倚西安,处于西安半小时经济圈的核心地带,距西安不足60公里,优越的区位优势使渭南成为开拓抢占西北、西南以及中原市场的桥头堡。农业发展方面渭南市依据“稳粮、优果、增菜、兴牧、促林”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瓜果优势产业区、花椒优势产业带和“三带四区五园六景”的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华县、大荔等为主的菜、瓜产业带;以白水、澄城、韩城为主的特色果业产业带;以富平、澄城、临渭区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带。其中,大荔县和富平县分别是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粮食、油料、林果、瓜菜、畜禽养殖和淡水养殖的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县。

2 渭南市农业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足

渭南市农业生产发展具有着较好的基础和发展潜质,但未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态势,涉农龙头企业数较少规模小,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差,农民专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

2.2 农业生产主体基数大素质偏低

渭南市现有农村人口437万,占劳动适龄人口的81%,转移农村劳动力130多万,占劳动就业总数的38%。总体呈现出农业生产主体老龄化和女性化的趋势,并受其他因素影响,农业生产主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利于农业组织化生产作业的开展,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条件低于周边地区和城市。

2.3 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

渭南农村科技资源相对比较稀缺,农作物栽培管理随意性大,为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成功也较难转化为实际的农业生产力。由于农业生产主体呈现出的老龄化和女性化趋势,致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新科技、新技术在实际中的采用比较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进程。

2.4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是保障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但受限于人力、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实施长期较为缺乏,设施功能也趋于陈旧和落后。虽然国家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高的原因,地方财政农业支出比重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了对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措施

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创建良好的生产条件

明确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渭南农业经济“稳粮、优果、增菜、兴牧、促林”的发展思路,为粮、果、菜、牧和林协调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积极研究和发现制约渭南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难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渭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农业政策措施,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3.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渭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在选择承接产业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渭南农业资源的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在优化现有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承接农产品生鲜加工产业,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中心,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聚集,构造完善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三带四区五园六景”的渭南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战略。

3.3 提升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完善承接农业产业转移平台

渭南目前已经形成渭北优质苹果产业带、奶畜密集养殖区、秦川牛密集养殖区、笼养鸡密集养殖区、澄城陕西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等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和种植园区,加速了农业产业化集聚,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基础。为此应根据渭南农业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明确园区功能定位,积极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做到一园一特色农业产业,并增强园区内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形成错落有致的产业配套集群,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园区及配套设施建设,使其成为渭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础平台。

3.4 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随着农业生产主体日趋老龄化和女性化,急需培育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可以通过建立社区综合性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及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将农户的土地集中到合作社和协会进行集中生产和经营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经营生产。

3.5 培育、引进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

渭南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其涉农龙头企业数量规模均不佳,为此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需依托其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优势,优化内外部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成一批农业生产标准化基地,引进新的农业企业,实现涉农企业的外引内联格局,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

3.6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发挥政策的规划和引导作用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尚需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换中的规划和引导作用,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那些符合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需求的农业项目,慎重选择高耗能产业并严格控制污染项目,避免出现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1]党海丽.金融支持黄河金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情况调查[J].西部金融,2014,(12):50-53.

[2]苏娟.渭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32-35.

[3]高敏芳.渭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22):75-78.

[4]马素英.渭南农业产业园发展发展现状研究[J].农业经济,2015,(8):24-25.

猜你喜欢
渭南市渭南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渭南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渭南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陕西省渭南市红楼梦学会成立
果树在渭南市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三国渭南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