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星
(三亚学院 管理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试论高校新型学生管理制度的构建
田小星
(三亚学院 管理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内嵌于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面临着诸多新环境的挑战。当前的学生管理改革还面临着理念落后、制度僵化、缺少学生主体价值的关注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使高校的学生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道路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高校学生由于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使校方在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到制度管理的有效性,更要考虑到实行于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可接受性和贴合性,让学生在针对其自身的管理改革过程中愈发感受到自身的主体性、发展性,只有综合平衡了两方面的考量才能建立和谐健康、活泼有序的高效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
1.1 师生相互间角色变化的客观要求
高校内部主管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成为影响学生管理最直接的当事人。在传统的高校管理过程中,管理的角色被定义为高压下的行政指令式过程施动者,承担管理职责的教师缺少与学生间的协商、互动,倾向于把管理理解为管理规章制度的贯彻、强制推行。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相互对话,在管理过程中,一些管理教师天然缺少人文性格,自身的非人格化在一个塑造管理客体身心健康的环境里不符合客体期待,不能达成更好的管理效果,高校自身的发展趋向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行政性定位,更好的和管理对象进行符合其生活实际的交流,更好地做好他们的顾问、咨询者和后援团角色,正是这一趋向,要求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变革。
1.2 以生为本内涵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高校教育在学生成长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在学生人生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以往的学生管理倾向于保守型管理,强调对于固有规章的生硬遵循,忽略了对于学生成长经历的重视。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需要固有观念的及时更新。高校的管理就是要积极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所长,并提供合适土壤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各项校内实践,为自身步入职场,完善自身做好各项准备。学生管理不是积极控制和强行干预、也不是放任自流,要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对其重视、对其发展负责的态度。管理必须有合适的定位,要防止大包大揽的全能型管理,弱化学生的自主管理。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背景下的客观要求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改革突破了人们以往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传统的高等教育机会属于精英教育。受教育者比例整体较低,属于社会中的特殊人群,高校对其的管理还强调了一种照顾心态。改革前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享受一系列政策的优待,虽然受着近乎行政指令式的管理对待,但是其地位较高,学生自我认同感较高,对其的管理强调单向度的无差错,学生在管理中并无更多的人文诉求。大众化教育改革的登场意味着高校教育作为产业式发展的思路已经被大众接受,高校行政控制式地位逐渐下降,其作为高校教育的提供者,必然要以面对消费者的心态来提供针对学生的管理服务。服务意识强调对学生诉求的关注,对于学生需求的满足。双向度的管理必然要求学校对于学生利益的考虑,转变固化管理为动态管理,以服务意识为引领,变管理为服务,以服务的心态提供学生需要的管理产品,加强学生对于学校认同。
2.1 管理制度僵化、实际贴合度不高
良好的制度是保证管理效果的重要途径。管理制度中虽然没有防范学生“性本恶”的价值诉求,但是制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当前高校是社会整体变革中推进速度较缓的组织实体,因为教育规律时时体现着对于稳定环境的需求,因而制度的连贯与稳定是其不可否认的特征体现。但是制度稳定连贯的要求并不等同于制度的僵化和陈腐。制度的坚持和抛弃取决于制度的实际效果,制度更要求与其产生的土壤及社会经济环境相互适应。以往的学生管理注重强制性约束和学生个性主体性的抹杀,这在粗放式管理时代是能够适应当时的发展阶段的。当前的学生管理必须要贴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需求进行管理。一些学校的管理制度存在着相当部分的借鉴抄袭与一刀切情形,对自身学校定位认识不清,对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不够,已成为学生管理制度改革推进的重要影响因素。
2.2 管理过程粗放、人文精神缺失
管理过程作为管理制度取得实效的决定性步骤,其施行好坏不仅直接决定着管理效果,也决定着学校学生管理是否有序科学,学生需求是否满足和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当前的学生管理大部分还是粗放式、随意式管理,主要体现在在管理过程中把学生置于从属地位,并未摆正对于学生的心态。学生的管理依旧被认为是控制,过程好坏的标准不清晰,甚至不按标准行事。管理过程中学生基本需求和状态的关注让位于在管理过程中取得规定性的管理效果。表面效果好的管理被认为是优质管理、理所应当的管理。忽视管理过程中的学生感受,没有让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在管理中倾向于对于学生进行规定性的安排和调度。在管理过程中以敷衍应付心态对待学生的实际诉求,只要求学生的服从和理解而不考虑学生的现实状态。后续的结果评价中忽略学生对于管理的贡献,甚至管理人员联合学生中的干部群体,掩盖对全体学生利益的侵害事实,公然违背高校教育中公平、民主、透明精神。
2.3 管理回馈滞后、制度闭环不畅
管理回馈作为管理流程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管理施行结果产生后的下一环节,对后续的管理起着引领作用。好的管理回馈是对前段管理的一次有效反观,对一次不合理管理的清醒认识,是下一次有效管理的前提。当前的学生管理中还存在着对于管理回馈缺乏重视的现象,管理者只重视管理过程的开展,把管理过程中制度的制定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把管理理解成为简单的制度规章制定和按章执行,在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也缺少与学生的协商对接。在既有的规章施行过程中,甚至有只依规章制度产生的客观效果的行为,忽视回馈环节对于先前制度的检视作用,在管理制度不符合实际时也缺少调整和改进措施,往往以调整需要时间和物质成本作为借口,长期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对不合理的制度的依赖。以硬性的预设性制度要求对待变化的管理实际成为管理强盗化逻辑的形象代名词,管理制度成为强制学生的金科玉律,制度闭环的功用被权益性操作所抵消。
3.1 强调柔性管理、注重学生价值
柔性管理意味着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融入对于学校、学生实际的考量,为先前管理模式加入更多人性化的考量。正确把握好新制度构建对过往管理制度的扬弃关系。它关注的重点是对于自身学校定位实际、自身发展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作出综合的考量,借鉴对于自身有直接参考价值的管理经验,变硬性管理规章制度宏旨性主题为细致的情境化操作。强调脱离规章制度纯粹性范本,关注切合性、实际直接操作性。增加管理制度对学生自我个性化发展、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关注,强调学生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从而达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其更坚实地走向社会这一目标。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身心发展特点的学生都加以实际关注,使其自身的人格不断完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使学生更真切地体认到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的自我价值,明确学校生活对于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
3.2 加强学生互动、构筑参与文化
学生管理的重点必须凸现管理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愿望作为实行管理的核心主线。以往的学生管理工作抹杀了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应有角色价值,不符合整体社会变革推进对于高校的变革要求,硬性的家长制管理作风把本该强调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变为武断式的决定和民主价值的背离过程,缺少与学生互动的管理,不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要求。管理者所依据的管理规章制度甚至变相被学生理解为对其控制的约束性条款,缺少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缺少对于规章制度的信任与实际遵循,因而给科学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形成较大阻碍。参与式文化的构建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包容,在规章制定过程中强调民主协商,把以往高高在上的指令式规则的制定方式转变为开门座谈的彼此协议形式,增加管理制度的民主气息。
3.3 增强服务意识、增加服务价值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思路强调对市场规则的遵守。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保证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提供让学生满意的管理产品和配套服务。高等教育自身具备公共产品价值属性,因而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理应嵌入公共性的服务要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背景为推广服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不以利益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应该充分显露出自身作为服务价值提供者的属性。公共产品要求的服务价值以及教育自身的非盈利性特征要求对以往的管理者角色进行变革。教育作为塑造学生品行的事业,在管理中纳入的服务意识还包含着对管理方精神的重塑,使其在学生管理改革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在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改进自身的行为。在这样一个过程里,不仅仅使学生享受到应有的服务,同时还使管理者强化服务意识,更好地理解自身在改革管理过程中的角色。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慧玲,劳晓燕.试论新建本科院校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J].科技资讯,2010(20).
[2]李青合.构建现代大学生管理制度:基于学生观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11(2).
[3]曾文彪.钱伟长与上海大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4]冯培.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0.157
G647
A
1673-0194(2016)10-0226-02
20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