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篇
——四川迈向工业文明的足迹(上)

2016-12-30 03:45何志文
四川党的建设 2016年9期
关键词:四川人四川重庆

·文 何志文

天府新篇
——四川迈向工业文明的足迹(上)

·文 何志文

攀枝花市三线建设博物馆。图/SCP/胡雅

追随工业化的脚步,追赶工业文明的浪潮,创造天府之国工业文明的新辉煌,这是近代以来四川人的不懈追求,是当代四川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回望四川迈向工业文明的历史足迹,可以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人民政权的建立:开启四川迈向工业文明的航程

独领风骚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道路极其艰难。自然,处于国土腹地的四川迈向工业文明的道路也极不平坦。旧中国仅仅在抗战时期给四川留下了一点残破的军事工业。人民政权建立之后,掌握了自己命运的四川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四川的建设之中,开启了四川迈向工业文明的航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的一首《蜀道难》,既是四川人的千古绝唱,也成为罩在四川人身上的魔咒。做着“铁路梦”的四川人,曾用生命和热血发动保路运动。但只有掌握了自己命运的四川人才有能力来圆自己的铁路梦。当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披满征尘的刘邓大军便迫不及待地挥起了铁锹,成为铺筑成渝铁路的主力。1950年6月15日,在四川人邓小平的主持下,成渝铁路正式开工。10万筑路大军肩挑背磨,艰苦奋战,1952年8月1日,全长505公里,被誉为“新中国第一路”的成渝铁路正式通车。两年圆了四川人40年的铁路梦。通车当天,铁路沿线十乡八里的民众,赶到铁路两旁一睹火车的“尊容”。当晚,成都数十万人高举火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游行庆祝。四川人乘势而上,就在成渝铁路通车这一天,第一条出川大通道——宝成铁路破土动工。

伴随着成渝铁路工地的号子,响起的是二郎山的歌声与雀儿山的炮声,川藏公路随即破土动工。这条全长2400多公里的“世界屋脊”之路,翻越了青藏高原14座大山,10多条大河,以三千余名忠魂的代价,于1954年12月25日,成都到拉萨全程通车。

办工业不仅要通路,而且要通电。按照“水火并举”的方针,重庆电厂、成都热电厂、狮子滩水电站于五十年代初相继动工。一个路,一个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为四川的工业建设奠定基础。四川的工业化进程开始起步。

伴随着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川93个重点建设项目相继上马。五年累计投资近28亿元。以重庆钢铁公司和重庆特钢厂的扩建为标志,四川的材料工业初具规模;以成都宏明无线电器材厂、新兴仪器厂、锦江电机厂等现代化工厂动工和全国第一个电子技术研究所——二机部电信工业研究所(后更名为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的成立为标志,四川的新兴电子工业迅速起步;以成都量具刃具厂、重庆机床厂、重庆电机厂兴建为标志,四川的机器制造业开始崭露头角。加之一批矿山、能源、交通设施的相继建成,四川的工业门类增多,配套逐步形成,四川工业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家底。

四川三线建设劳动场面。

三线建设:为四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四川工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

全国三线建设于1964年5月决策,根据全国三线建设的总体蓝图,四川三线建设的重点是“两基一线”,即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重庆常规兵器生产基地和成昆铁路。

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毛主席在三线建设中落下的一枚最重要的棋子,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强调,“建不建设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不建设好攀枝花,我睡不好觉。”

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于1964年规划起步,组织抽调全国数万精兵强将,攻克科研和技术难题,解决在地域狭窄、地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建设大型钢铁厂的条件限制,克服没有铁路运输,远离大城市,交通、生活不便的极端困难,从实地调查、科学规划,到交通、电力先行,开展“主攻两矿(铁矿、煤矿),确保两厂(电厂、水泥厂),狠抓运输”的第一战役,组织钢铁厂主体工程大会战的第二战役。

攀钢于1970年6月29日炼出第一炉铁水,1975年9月,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逐步形成了年产生铁160万吨-170万吨、钢150万吨、初轧坯125万吨、钢材90万吨-11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一个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一个崭新的工业城市,在金沙江畔屹立。

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的建设,有四个大类:一是长安机器厂、望江机器厂等7个老厂的扩建。二是红山、庆岩等14个机械厂和两个研究所的新建。三是5个老兵工厂向重庆周边的疏散、搬迁。四是一批配套的冶金、化工、机械等重要项目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重庆建成了我国比较完备的常规兵器生产基地。

成昆铁路北起川西平原腹地——成都,一路向南,跨越大渡河,翻越大凉山,穿过金沙江,再跃上云贵高原到昆明。沿途三分之二为崇山峻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势陡峭,地质状况复杂,有“地质博物馆”之称。数十万筑路大军忘我劳动,勇于牺牲,以一公里两条生命的代价,终使这条铁路在1970年7月1日竣工通车。全长1096公里的铁路,每1.7公里一座桥梁,每2.5公里一座隧道,全线三分之一的车站,被迫修在桥梁上或者隧道里。成昆铁路创造了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现在它的象牙雕模型就陈列在联合国大厅,与美国“阿波罗号”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模型一起,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除“两基一线”外,在三线建设期间,坚持能源、交通先行,先后修建了川黔、襄渝铁路,建设了龚嘴电站、豆坝电厂等一大批交通、能源项目,建成了一大批原材料基础工业项目。从1964年5月开始,到1971年,中央先后分两批从沿海一线搬迁企业到四川,共达117家。与此同时,在全省布局,扩建一批、新建一批大型骨干企事业单位。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绵阳科技城、德阳的重装工业、成都的航空航天工业、西昌的卫星发射基地,就是那个年代起步的杰作。

在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期间,国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迁建、扩建、新建,四川逐步建立起一大批包括国防科技、电子、钢铁、有色金属、燃料动力、机械加工、化学、船舶、航空、核工业、医药、科研、高校等企事业单位,共350个,大大带动了四川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参加三线建设的一大批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数十万工人,服从大局、团结一心、不怕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四川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当代四川人铭记和发扬。 (责编:李卉嫔)

猜你喜欢
四川人四川重庆
A gift I treasure
重庆客APP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民谣侠黑子沛创作最新音乐作品《四川人》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数说 四川人社改革开放四十年
四川人社砥砺奋进的5年(下篇)
在这里看重庆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