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

2016-12-29 12:13王航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长征精神启示价值

【摘 要】长征留给世人一座精神丰碑,铸造出的长征精神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勇于传承并赋予其时代的新意,成为了新时期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精神支柱。这对于增进“四个自信”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长征精神;价值;启示

今年恰逢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红军长征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史实价值。回顾和梳理这段史诗般的历史,既展现出了革命年代英勇的红军指战员们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这些精神所折射出的崇高的信仰、严明的纪律和忠诚的爱国等精神内核,对当代的我们也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和教育意蕴。

一、长征精神的价值内核

(1)爱国。爱国是一个社会人的精神前提或者起点。自1840年开始,中华民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不断探索,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没有爱国,自然谈不上救亡图存。当面对域外列强的羞辱挑衅,当面对腐朽透顶的满清王朝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时,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用一次次的抗争作为强有力的回应。1919年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先进的中国人探索中国的革命道路,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武器。从此我们的爱国具有了理性的实践和厚重的理论诠释。红军以其生命极限,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击退上百万追兵阻敌,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些背后透视出的是强烈的爱国精神,是对祖国母亲的不离不弃。

(2)信仰。何为信仰,先要相信,信什么?显然是马克思主义。何为仰?仰是仰望,是内心一以贯之的秉持。马克思主义在西风欧雨中传到了中国,经过“南陈北李”的热情讴歌,在中国逐渐为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们所了解和掌握,并成为革命先行者谋求祖国独立和民族复兴的理论工具。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解放的哲学,是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生活的理论。理论回应了贫弱中国的实践需求,也反映出先进中国人强烈的爱国情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真理的,这是为中国革命实践所证明过的伟大理论。先进的中国人,自认同了理论,就在这条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或中国化)的历程中,矢志不渝而笃定的走下去了。长征前后的曲折,是早期共产党人探索路途上的最大反复。在这样的过程中,从普通战士到广大指战员始终与党中央坚定的走到了一起。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兑现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英勇壮举的背后是信仰的支撑,离开了信仰的支撑,长征也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3)纪律。打造一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新式革命队伍,构成为了与老式军阀队伍的天壤之别。“红军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这支军队与其他军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能够顾全大局,服从整体利益,紧密团结,互助友爱。因而,它具有其他军队所没有的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长征犹如熔炉,熊熊烈火锻造出了一支钢铁之师。英勇的红军战士虽百折而不挠,“3+1”的长征队伍,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宏观部署,各自独立灵活的开展部队的战略转移,体现出了高度的革命纪律性和自觉性。河南走出的英雄队伍红军第二十五军,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童子军,在大将徐海东的带领下翻山越岭,突破层层堵截,最终实现了与中央红军的胜利大会师。没有步调一致、高度统一的纪律约束,很难想象出在艰难困苦的长征磨砺中,红军指战员们的个中艰辛;没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无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境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不会、也不可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长征精神传承的价值思考

(1)长征精神没有过时。很多所谓的网络大V们,视中国革命的历史于不顾,不断丑化、矮化红军的长征精神。笔者认为,长征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其折射出来的灵魂之光也会一直引领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高度浓缩;是先进中国人对于祖国命运发展的深度关切,体现出了高度的首创精神。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必须弘扬长征中的爱国、信仰、纪律的价值内涵,勇于探索、乐于奉献。尤其在经济领域的改革,要始终将社会主义制度挺立在前面。很多知名学者借助经济体制的改革之由,奉西方经济思想为圭臬,极力鼓吹滥觞于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导致我国经济领域乱象充斥。面对全球恐怖主义泛滥的严峻形势,长征期间工农红军与彝、苗、藏族等少数民族关系的成功处理上,留下的经验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拒斥错误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极端思潮,必须拥有强有力的理论武器,长征精神无疑是其重要的理论依托。

(2)长征精神有效传承。关于长征精神的有效传承,要形成制度予以固定并长期坚守。面对转型时期,青年学生理想信仰弱化的倾向,长征精神要常驻心头,需要侧重于思想的灌输。先进的理论不可能从自发的群众实践中产生,“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尤其当代的青年学生,远离长征的特殊年代,对于长征精神处在一个模糊的概念理解中,缺乏应有的情感基础。为此,要以每年显性的红军长征纪念日为契机,广泛开展深接地气、普及的宣传工作。尤其要借助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系统,进行有效的目标推送。长征精神的传承路径,要与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场域形成紧密的关联互动,有感情也要有温度;爱国、信仰、纪律等精神因子要在青年人的生活场景中找寻到他们的影子和痕迹;更要通过鲜活富有情感的长征人物、故事,洞察青年学生的内心,活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

(3)长征精神弘扬发展。我们习惯的赋予新中国建设的先进者、优秀者“新长征突击手”的荣誉称号,我们习惯的把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号”,我们习惯的把一件重大事情的开始称为“新的长征”……这些标志性符号,处处反映出深受长征精神影响的几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成为国人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从《西行漫记》面世到年轻一代重走长征路,从十八大胜利召开到“反腐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从亚投行建设、“一带一路”到“神十一”成功发射升空,随着新长征的集结号在思想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一次次吹响,长征精神必然伴随着中国人视野的拓展、走出去脚步的加快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三、结语

长征精神不是孤立和悬空的,它是当代中国人的价值支点。习近平同志说:“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3] 长征精神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信念之源、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这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这样的红色精神不能丢,这是我们民族艰难中形成的魂魄和瑰宝,也构成为了当下青年学生奋斗进取、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1]石仲泉.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7(1).

[2]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0-50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50.

作者简介:

王航(1999~),女,河南许昌高中1705班学生,专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长征精神启示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