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
【摘 要】第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学生积累学习语言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内外要引领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尝试着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库。第二:纸上得来终觉浅。作文,单凭语言积累还不够,教师还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注重生活积累,指导学生把感知的生活用恰当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第三:厚积薄发文自工。阅读是吸收,是进,从外到内,许多东西都要从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认识,充实与提高。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厚积”过程。作文是表达,是出,从内到外,是谈自己的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薄发”的过程。
【关键词】问渠哪得清如许;纸上得来终觉浅;厚积薄发文自工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语言积累则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作文素养的提升又源于语文学习中语言的积累,因此,丰厚的语言必将促进儿童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使其,说则妙语连珠,写则文思泉涌。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
作文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对社会生活观察、积累的结果,而写作则是对生活事理的清晰表达。因为写作要借助于语文学习中的语言积累,所以在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语都在反复强调积累的重要作用。
学生积累学习语言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内外要引领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尝试着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库。
语言的积累离不开文学阅读,所以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在课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多读、精思、活用。我们教材中的文章,语言规范、文质兼美,这样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时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典范作品,引导学生多读,熟读甚至背诵,以汲取了人类文化丰盛的营养,如此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当然语言的积累光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外广泛地进行阅读。扩大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教材进行扩展性阅读,如教学《三顾茅庐》时,可以引导去读《三国演义》;教学《狐假虎威》,可以引导学生去读《成语故事》。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许多故事的开头,启发他们去寻找那些故事的结尾,引领学生阅读古今,领略中外。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
作文,单凭语言积累还不够,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注重生活积累,指导学生用心感知生活,并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生活。许多人经常抱怨自己虽然读书多而不能文,这是什么原因呢?——“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光有“纸”上的积累还不够,还要有“笔下”的施展。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发动眼睛,耳朵,大脑感受世界,学会思想,学会感受这个世界。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读各种文章,不仅读得懂,而且还要有所悟,并以此为“基点”,由练笔向课外迁移,向生活拓展。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参加生活实践,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并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在思考中练笔,在练笔中思考。
(1)记叙身边小事。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小天地,学生们每天都有不同的表情,每天都上演着不同的故事。这时教师可以适时、适地引导学生记录着自己或别人的喜怒哀乐,梳理、记录当天发生的故事,把它作为学生日记的内容,长期练习,学生就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表达自我感受。
(2)思考生活现象。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发生的焦点新闻等同样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报、看电视,关注与我们相关新闻。比如:谈谈你对毒胶囊事件的看法;就“最美女教师”为救学生被碾断双腿的新闻谈谈自己的感受;等等。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在一次次的思考中变得深刻。
三、厚积薄发文自工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谈读与写的关系时曾说:阅读是吸收,是进,从外到内,许多东西都要从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认识,充实与提高。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厚积”过程。作文是表达,是出,从内到外,是谈自己的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薄发”的过程。读是“进”,是“吸收”,是“积蓄”,而写是“出”,是“表达”,是“倾吐”。
因此,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多做积累,还要设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语言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转化为写的能力,会用语言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从而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从模仿到创造,从放到收,学生“厚积薄发”,作文就“水到渠成”。
宋代文章大家欧阳修在总结作文时说“作文无他术,唯读书而多为之,自工”。由此可见丰富语言积累对于提升作文素养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