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点,分析当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以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创新体系,阐述该体系的内涵和实施过程。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践教学;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构建
1.背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跨学科、多层次的交叉学科,要求学生既掌握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还能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企业信息系统设计、规划、实施等。
传统的信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只重视知识与原理的“单向输出”,导致教与学分离,学与练分离,练与用分离,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所培养的学生缺乏表达交流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为了培养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较强创新意识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国内教育界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依照“工程训练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原则,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理论实践”相结合为主要手段,包括基础理论实践平台以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为主;技能创新实践平台以专业技能大赛,国家相关认证考核和参与学生创新项目或教师课题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实践平台以实习实训,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为主,重点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灵活应用能力。该体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专业特点,从理论实践教学的改革到技能创新的实践再到综合素质训练,实现一体化、多层次、多角度、有目的、有计划的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2.1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理论实践教学平台
1)“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的一体化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采取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采取项目驱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一体化。整个教学过程分为3个阶段,如图2所示。第一阶段以课程为中心,强调概念和原理驱动,按任务驱动,案例讲解介绍基本理论;第二阶段为项目练习,采取老师教学生练的原则,循序渐进掌握基本方法和技术,将基本技术扩展融合到项目中,完成项目的各模块;第三阶段为项目考核,考核采取项目答辩和项目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从理论、设计思想、需求分析、可行性和采用的新技术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估验收。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该教学方法已在Java应用、Web技术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等课程中实施。课程采取“独立设课”的授课形式,即教学地点由教室搬到实验室。
2)“验证性+设计综合性+开放研究性”的多层次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作为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以其激发学生探索真知的本性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课程实验平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过程,本着从简到难,由验证到设计,由应用到创新的规律,形成基础-综合-提高的逐层递进式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第一层为基础层,目的是通过基础实验或实践,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知识和实践技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后,进行良好的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第二层为综合层,目的是培养学生系统的设计思想,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为主,融会贯通地将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实验与实习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把握知识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层为提高层,以“开放性研究性实验”为主,引导学生由课堂实践向社会实际问题研究迈进,通过项目挖掘、引导探究、自行设计、点拨评析、完善改进5个部分的相互递进和不断循环,引导学生构建研究性学习理念,激活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竞争力。
目前,聊城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95%以上的专业核心课和方向提高课开设了实验,其中设计性综合实验的比例达到70%以上。信管专业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方法和开发技能的训练,具备了较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更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社会性问题。实践教学过程更容易从基础综合实验向开放式研究实验阶段过渡,如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工程等课程,通过结合自身课程性质,选择一些既有现实应用价值,又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展研究,实施开放性研究性实验。该体系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以培养应用创新能力为主的技能创新平台
1)采取“形成性考核+项目考核+认证考核”的有成就感的考试形式。
针对不同课程性质和需求,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将课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对不同课程,可实行课程论文、专题发言和讨论、网络考核、项目答辩、课堂测试和期末考试等形式不同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全方位测试学生的学习、应用、创新等多种能力和合作、沟通、表达等多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
(1)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方式是把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成绩包括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的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70%。
(2)项目方式考试。为了与项目案例教学法配套,期末综合考试采用项目考试方式,即期末考试成绩是根据项目完成情况,通过项目答辩由教师进行评定,主要包括阶段性验收成绩、最终验收成绩、项目答辩组成,根据小组成员分工的不同和为项目所作贡献的多少进行量化。
(3)认证考核。将认证考试与课程期末考试相结合,认证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期末的实验考试成绩的主要部分纳入考试成绩,学生通过考核获得学分的同时,还可获得相应级别和模块的资格证书。该项措施的实施使得学生在学习课程,掌握知识的同时,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不仅证明个人在专业领域的知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等级,而且也会在同领域内受到极高的社会认可度,在就业上获得多个层面上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考试和考核方法,学生多方面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的自我训练、自我完善意识增强。讨论课常出现争先恐后发言的情景,实验课的兴趣亦明显提高,这种考试形式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有成就感的考试改革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应看到由此带来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方面,操作趋于繁杂,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推广施行会有一些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考试方式的多样性和时间的不确定性,会增加教师的随意性和考试的不规范性等。这些问题能否顺利地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考试改革的进程,进而对教学的整体改革产生影响。
2)以“项目驱动”方式开展研究,创新第二课堂。
以项目驱动带动以学科竞赛或科技创新为主的第二课堂。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自主选择课题构建团队或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团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或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对获批的项目,能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还能使学生对课题进行有效研究和培育。通过构建开放式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我们组建学生专业社团组织,以点带面、步步深入,为学生的学习和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平台;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以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富有创新实践含量的项目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创新应用技能,同时激发了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把其兴趣引到专业学习和研究中。近几年来,学生已完成十几个大学生创新项目,开发了几十个管理软件,发表论文多篇,连续5年学生调研分析的社会实践报告获得省级一等奖,有些成果已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的实习实训平台
1)构建“校内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实习实训体系。
我们采取了“校内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的“2+1”和“3+1”模式体系。校内实训采取“2+1”模式,即在两个学期之间开设小学期,对学生进行岗位实训强化,对学期所学课程进行综合演练,为提升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和软件实施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学生后续进行的专业综合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3+1”模式指前3年为校内学习阶段,最后1年为校外实习实训阶段,校外实习实训包括专业综合实训和校外定岗实习两个阶段。专业综合实训阶段通过和企业公司结合,采取双向培养,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项目开发综合实训,安排学生到相关培训机构进行训练,按照系统开发流程,针对真正的项目需求,从分析、开发、测试到实施进行全过程训练,突出实训过程的完整性和实训内容的全面性,训练学生各单项技能的灵活运用及专业技能的衔接。校外顶岗实习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企业环境,感受所选择职业的真实氛围,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该措施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了其就业能力,实现了“学习知识”和“岗位需要”的“零对接”。
2)采用“政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训新模式。
我们通过建立具有企业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政府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项目研发基地,缩短毕业生与企业的距离,搭建学生就业平台,让学生不出校门“就业”,按照企业标准在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并聘请部分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给学生讲授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与应用。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用人单位与培养学生的无缝对接,提升了社会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
3.结语
随着信息处理与服务的技术与手段迅速发展,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从事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该专业如何不断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求,提升信息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多层次适应l生,还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