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四化同步”和“补短板”

2016-12-29 00:00:00
农家书屋 2016年1期

背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四化”目标,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农业现代化发展却相对滞后。2015年岁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强烈的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

编者:“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四化”的关系来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经济社会不同领域的发展呈现“长短板”是难免的,但却不能任其发展。如果一部分领域加速发展、另一部分增长乏力,种种不适应、不协调就会加大摩擦成本,消弭改革红利,拖了发展后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补短板就是强根基、清障碍,推动农业现代化,让经济发展更有底气、更有余力。

叶兴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补足农业现代化短板是“十三五”农业工作的基调

“十三五”时期的农业工作,主要就是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真正实现“四化同步”。要尽快扭转农业现代化滞后的局面,在“十三五”期间,补足农业现代化的短板,这是农业工作的基调。大方向是要走高效、安全、自然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长动力的转换,从以前的增产导向转向质量和效益导向,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特别要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环境的可持续,还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要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这都是下一步补足农业短板的主要任务。

宋洪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创新

农业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创新,需重点聚焦四个方面:一是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选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新品种,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二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培育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四是要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适度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是农业补短板的关键

适度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是我国跨越刘易斯转折点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适度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并不是要改变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也不是要盲目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而是依据自然经济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农业生产规模。在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等方式,将细碎化的地块集中到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实现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实现土地和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自然得到发展,将形成一系列专业化生产基地,从而进一步为增加科技投入、实现标准化生态化生产奠定基础,形成现代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补短板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破解“三农”难题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当务之急则是要认清中国目前的大多数农产品特别是大豆、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一事实。当前社会关心的是农产品成本和价格的问题。有人说,既然进口粮食价格较低,何必还要生产这么多?也有人认为,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高的原因在于规模小,应当把农民转移走,发展规模生产。但我们应该明白,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农业政策关系着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从社会层面上讲,关系着农民的生存生活问题。农产品进口要有度不能影响到农民的就业收入和基本权利。城镇化率在不断提高,城市和非农产业没有能力吸纳那么多的农业人口,产生的社会问题将远比经济增长问题严重得多。破解“三农”难题的“度”在于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在于农民的权益,否则短板不仅补不上,还会越来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