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至5日,由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办的2016年“清华三农论坛”在京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专家学者们纷纷就“粮食安全”“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三产融合”“农村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中的焦点问题做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作了题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国农业农村当前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农业补贴收储制度亟须完善。目前国内外粮食价格差距较大,农业竞争力不足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国际粮价大幅度下跌、人民币升值以及全球能源价格下跌导致的海运价格暴跌。新一轮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对粮农的补贴办法及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要同时达到抑制玉米替代品进口的任意增长,不再增加库存,活跃各类市场主体,不让农民吃亏的四大目标。二是农民增收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主要是目前农产品价格大多在跌,农业增产、农民靠农业增收的难度大;同时建筑业和制造业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外出务工劳动力呈减少态势。需推动土地股份合作和土地托管,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电商等拉长农业产业链与农产品供应链。三是脱贫工作已到攻坚阶段,确保实现国家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
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的价格,自始至终都是农业问题研究的核心。不解决农产品价格的问题,市场机制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农民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韩俊指出:“玉米产量占我国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价格问题是典型的市场失灵案例,解决的方法就是要让市场恢复活力。”国务院参事杜鹰提出 :“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是改革的重头戏,也是当务之急。目前供求失衡最严重的,价格矛盾最突出,产业链整体压力最大的就是玉米,因此下一步农产品价格改革的重点应该是玉米临储价格改革。”
杜鹰认为,玉米目前的问题,由价格而起,波及整个产业链:一是库存积压严重,仓容缺口巨大;二是饲料、淀粉、燃料等下游的玉米加工企业惨淡经营;三是国内外价格差距不断拉大。玉米临储价格既牵扯农民利益,又涉及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益;既涉及国内,又涉及国外;既涉及当前,又涉及长远,必须找到利益的平衡点和改革的切入点。
陈锡文对目前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有四点建议:挡住玉米替代品的进口,不增加库存,活跃各类市场主体,不让农民吃太大的亏。对于玉米临储价格改革的实施,杜鹰提出三点看法:一是要进一步下调玉米的临储价格;二是要对玉米种植户给予补贴;三是要保留玉米临储价格托底收购的功能。杜鹰强调,下调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有两个基准,一是下调后的价格应尽量接近市场;二是要给农民补贴。同时要从尽快卸库、控制进口和调整东部种植结构三个方面进行配套改革。
陈锡文还指出,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仅局限于“三农”范围,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思路统筹开展工作。韩俊也提出:“农业是生产、生活、生态的活动,具有多功能性。激活农村的资源,首先要优化资源配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分享了在浙江松阳和丽水、四川邛崃和崇州的调研发现,讨论“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不要把农民发展、农村发展孤立而来,一定要把城乡作为整体来讨论。城市是引擎,资本、知识和人才的积累都发生在城市,仅仅靠农村内生力量的生产、积累与储蓄,很难建成现代化农村。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需研究如何向城市借力,周其仁提出三条途径。第一,要善用城市消费力,借助城市的购买力,这对于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有重要意义。第二,要善用城市的智力,积极吸收各类人才资源为农村服务。第三,要利用城市地力,分享由于城市发展带来的地租上涨收益,要找到使农村土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周其仁非常强调农村的主动性:“城镇化数十年以来,真正户籍的城市化只有30%多,这个力量很难把农业拉到现代化的途径上来。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在思路上要主动跟城市相结合,不能完全依赖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