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再认识中华文明

2016-12-29 00:00:00
农家书屋 2016年3期

田学斌通过《文化的力量》,谈文化,谈中国文化,谈中华文明复兴,端给了我们一盘激发力量、启迪思考的精神大餐。

田学斌讲,“文化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的精神积累”。文化作用巨大,文化是无形的,却主宰着人类社会。田学斌说,“文化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对于个体而言,“有文化的人一定会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人格取向”。遇事时,他们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人格取向去行,并坦然承受其后果。所以,谭嗣同能慷慨赴死,临刑还呼出“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一个国家的文化就是国民的精神之锚,让国人在艰难时期团结起力量,凝聚起信心,迸发出斗志。

当代社会,尤其是大国之间的竞争体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其中,最高层次的是文化领域的竞争。国运昌,则文化兴。一个国家的文化有没有竞争力,与这个国家是否兴盛大有关系。但反过来,一个国家能否兴盛昌隆,又与其文化特质关系密切。正如田学斌所讲,“真正决定一个民族存在的价值的东西不是人种,不是肤色,不是地缘,也不是强权,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文化需要孕育的社会土壤。田学斌说,“文化就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中,历史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社会土壤孕育的文化性格也会不同。同时,纵观各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这对关系时常处在变动之中,有时协调,有时不协调。协调时,相互促动;不协调时,互为羁绊。除非像发生战争、自然灾害等有特殊情况,总体上一个国家的文化(文明)都是向上发展。

从夏朝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华文明曾经历两个激烈振荡期:春秋战国时期和上世纪1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思想争辩激荡,最终构建成了中华文明体系。这个体系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道家、法家等同时并存的。儒家文化后经汉王朝官方支持,正式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新文化运动给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因子——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作为其体现在政治发展方面的成果,在大陆建立共和民主制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t2zh51AwVFAJpZSp9B7F/CHYvY7DJLmMhP7xxAt9XBE=;在中国台湾岛有了一个像极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权实体。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时期的社会整体控制都很弱,各种思想能自由地激荡碰撞,所以是文人中频出大师巨匠。春秋战国的不说,在近代就有:黄侃、刘文典、赵元任、刘师培、吴宓、钱穆、王国维、陈寅恪、章太炎、梁启超、金岳霖、傅斯年、马寅初、李叔同、梁漱溟、胡适、辜鸿铭、梁实秋、林语堂、郭沫若、周作人、鲁迅……真是群星璀璨,耀我中华。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受制于国内外的发展环境和需要,文化领域整体上处于受抑制状态,尤其是文革时期,传统文化几乎崩溃。中国人民大学沙莲香教授调研发现,文革前,中国人最具备的人格特质是勤俭,仁爱,忠孝与气节,最缺乏的人格特质依次是理智、进取、功利、私德、屈从;文革中,中国人最具备的人格特质依次是屈从、欺瞒、中庸、私德和功利,最缺乏的人格特质依次是理智,仁爱,气节,忠孝,进取。改革开放后,文化领域受到当时西方文明很大影响,发生明显变化。沙莲香教授调研发现,此时中国人最具备的人格特质依次是进取、实用、功利、理智,最缺乏的人格特质依次是勤俭,仁爱,气节,忠孝。

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丰硕成果,但精神文化领域却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进展。田学斌说,“这些年我们提倡法治,但是对德治的作用强调少了一些。对个人发展重视了,但对社会公德提倡不够。法治治‘行’,德治治‘心’”,“近百年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到漠视甚至践踏”,“从而使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斯文丧尽”,“以至今天的中国人,就像失去了灵魂,精神上无所归依甚至道德沦丧”,“我们中华民族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被一种低级的物欲主义所奴役”。

究其原因,“人类文化有自然趋向于堕落”。原来的精神体系被打碎了,新的相应的价值观又没有能及时建起来,当今社会也就难免出现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想找回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学会用我们的文化来教化我们的国人,来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发挥中华文化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中的作用。” 复兴中国传统文华中的优秀特质,是疗治当下社会戾气浮躁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