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关系决定销路和价格,这是市场经济基本原理。鱼满塘、谷满仓却并不一定能带来钱包鼓、收入涨。针对如何缓解“卖难”,分析、适应、引领、创造需求,“两会”代表和委员纷纷呼吁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产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跃升。
号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透支利用等突出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
一是供需结构失衡。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委员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被当前的供需失衡倒逼出来的。他说:“我们的农产品供求出现一种失衡,一方面进口很多农产品,特别是需要进口大量的大豆;另一方面有些农产品出现了过剩,比如玉米,目前玉米的库存在3亿吨左右,一年的需求约为2亿吨多一点。这就导致玉米价格持续下跌。”从大宗农产品看,突出的是大豆缺、玉米多。2014年和2015年我国大豆进口分别高达7140和8169万吨,占到当年粮食进口的7成以上。与此同时,玉米库存积压较为严重。从品质结构看,普通品质的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甚至出现卖不上价格、滞销等问题,优质高端品牌的农产品较为紧缺。
二是生产成本过高。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说,价格问题也是推动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农产品生产成本持续高涨,导致绝大多数国内农产品价格都高于进口价格。一些非关税配额管理的品种,如大豆、大麦、高粱、玉米酒糟以及木薯等,作为主要在饲料行业玉米和麸皮的替代品,因为价格优势被大量进口,构成了对我国玉米市场的严重冲击,迫使相应数量的国产玉米失去了市场,不得不进入仓库。
据测算,2006年以来,我国粮棉油生产成本年均增长10%以上。2013年我国5种农产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生产成本已经全部高于其他主产国,亩成本差幅在20%~30%,有些品种差幅甚至超过60%。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水平及增幅普遍高出国外,再加上人民币升值、海运费用下降和关税保护门槛偏低等因素叠加,导致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进口农产品价格,出现“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尴尬现象。
三是资源透支利用。土地超垦超牧、面源污染严重。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分别仅为35.2%和36.6%,平均比欧美发达国家相应品种化肥、农药利用率低15%~30%左右。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代价越来越大,竞争力不高和发展不可持续问题非常突出。调结构,归根结底要顺应市场规律,“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就要更加注重效益和质量,符合人们的饮食需求。”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巴南区区委书记李建春表示,“过去为了追求产量,施化肥、用农膜,量增加了,质下降了。我们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重视粮食的品质和生态环境自然而然提上日程。”
开方规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调整农产品供需、价格等方面出现的不平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重大。王志刚代表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还要着眼于未来,这就需要我们作出科学的规划。”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上是要改变现阶段农业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农产品及农业多种功能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失衡局面,解决供给结构不合理、生产成本高、资源透支利用的问题,最终是要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时期以来农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版”,也是当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抓手”。
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这六项重点任务。
调结构
一是要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地大物博,农产品太过分散,种多少水稻,种多少玉米,养多少鱼,养多少猪,都没有具体的规划,一会儿多一会儿少,最典型的就是猪肉价格。所以,这中间可能存在着什么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说,这种散乱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市场的需求断层,更准确地说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缺乏“透明数据”,所以只能“瞎干”。因此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合理开发各类农业资源,统筹粮经饲发展,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茶等,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生产,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供给。
二是优化经营体系结构。“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聚焦数量问题,主要是结构和效益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说,“调结构不是简单的传统农业结构调整,而是从农业当中开拓一系列高效新兴产业,分流庞大的农民数量。不从农业整体考虑,不调整好大结构,即使全都调整成优质粮食产品,也依然解决不了问题。”王海波表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产品加工经营模式,农业提效模式,需要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管理,适应市场需求。在稳定完善农户家庭经营基本格局基础上,重点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这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既要发展土地流转型规模经营,又要发展服务引领型规模经营,形成多元复合、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格局。特别要重视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实现统种统收、统防统治,让单个小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
提品质
过去我国农业发展更多关注的是生产环节,例如,产量的高低、品种的选育等。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认为,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关注的重点发生了变化,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农业生产提出要求,比如更加关注消费者的口味变化、健康需求、兴趣爱好、饮食习惯等等。这就要求农业生产不仅解决吃饱的问题,更要满足人们的中高端饮食需求,提升农产品品质,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方面要强化食品和农产品安全监管,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另一方面要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调优品质,培育品牌,做大让人信得过的品牌,以品牌担保品质,让优价激励优质,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夏庆友表示,要妥善解决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问题,未来应做精细考虑,“不仅要培育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品种,而且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还要加入当地的生态文化,这样不仅能生产出有差异化的农产品,而且容易打出市场品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农产品种植模式落后,产业化、品牌化程度不高等,是造成价低卖难的主要因素。”
促融合
就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拉通全产业链条,推进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共享价值链,以工补农、以商补农、以游补农,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满足社会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
当下,一方面要借助“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好势头,让农业、农村、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无形之网”,连上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要抓住我国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的良好契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农民参与其中分享收益。
对此,刘汉元委员认为“智慧农业”是对“三农”问题的对症下药,建立大数据平台能够更好地分析农业资源的现状,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又能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让质量和数量都能通过“智慧农业”得到提升,让“互联网+农业”的新思维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良方。
去库存
当前的重点是要消化挤压农产品特别是玉米库存。玉米库存每年需付出贷款利息和保管费用300多亿元,再加上品质陈化,损失更是惊人。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粮食购销中最突出的矛盾是玉米,对玉米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已势在必行。”
必须立足当前国内外农产品特别是玉米市场价格短期无望明显反弹的实际,权衡利弊,随行就市消化库存陈粮,积极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生产,促进加工转化,把库存潜亏变成明亏。同时,要适度调减玉米等农产品生产,控制增量,重点调减非优势区的玉米种植,切实把长期来看不合理、不合算的产量减下来,促进供求平衡。
降成本
就是着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一方面要通过控肥减药等措施,把过去一味追求高产,过多追加要素投入,超过合理边界的一块投入降下来,减少这部分边际不经济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变农业生产小、散、弱的格局,实现扩大规模降成本,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服务规模,把生产经营成本摊薄,实现节本增效。
补短板
就是大力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既要补农业基本建设之短,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又要补农业生态环境之短,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针对农田基础设施薄弱这个硬伤,要持续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安达市劳动转移办公室那辉建议,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转向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量要逐年增加。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引导和吸引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形成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协同投入“三农”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