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董明锐
1998丨2013黑土地抗洪记忆
本刊记者 董明锐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诗人们常常赞颂黑龙江令人艳羡的独特北国风光,九曲十折的松花江、浩瀚的兴凯湖、绮丽的完达山都曾在他们笔下熠熠生辉。
怀着对秀美景致的憧憬,我们也踏上了这片黑土地。从城市到乡村,走过江畔,越过峻岭,我们才发现这“神奇”并不止于那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美景。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能源生产基地和重要生态屏障,有着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原始森林密布,蕴藏大量矿产。
大自然慷慨地滋养着这里的人民,但谁又知道,她的恩泽之慧竟也伴随着难以想象的凶险。一直以来,洪灾就是黑土地未解的心病。古往今来,滚滚洪水多少次冲毁房屋、良田,人们生存受到威胁而流离失所,待水退后再重建家园。周而复始,抗洪往事,成了一代又一代黑龙江人民的共同记忆。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 摄/ 王磊
黑龙江月亮湾 摄/李绍军
1932年
1957年
为了找寻那些抗洪的点点滴滴,我们一行来到了黑龙江的省会哈尔滨。穿过热闹的哈尔滨市中央大街,路的尽头矗立着一座20.8m高的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
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塔。纪念塔建成于1958年国庆,修筑此塔是为了纪念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和市区永久性江堤的建成。凝望纪念塔身上深绿色花岗碎石、古铜色的人物浮雕,当时的洪灾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1932年,日军侵略者占领了哈尔滨,人民陷入动荡不堪的生活中。同年夏天,一场大水又带来了更深的苦难。翻看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依稀还能看到那时水漫哈埠的景象。7月中旬,“江水日涨,江北太阳岛先后一片汪洋。”8月7日,“道外亦遂溃堤,遍成泽国。”8月9日,“道里也入水三四尺,全市除南岗外,几无干净土。”1934年7月1日发行的《壬申哈尔滨水灾纪实》上清楚地记载着那场水患。
1957年,正当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之际,哈尔滨再次遭遇特大洪水。当年的7、8月共出现10次降雨过程,连续降雨40余天,雨区遍及整个松花江流域。8月28日,哈尔滨松花江江段水位达到119.23m,到了9月6日,松花江哈尔滨水位涨到了最高峰,标尺黑线达到120.30m,是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洪水。哈尔滨市委、市人委在紧急时刻,为夺取抗洪胜利发布了《告全市人民书》,果断提出“确保江南,力保江北”的口号,进行全市紧急动员。黑龙江和吉林省军区分别派解放军支援抢险。各机关、企业、学校也参加修堤防汛。经过一个多月的抗洪斗争,终于取得了与洪水决战的最后胜利。
1998年
抽调水利厅各部门人员80余人组成临时防办
水毁重建工程现场质量检测
官兵封堵管涌
哈尔滨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所寄托的两段抗洪记忆只是整个黑龙江水患的一个缩影。历史上黑龙江的防洪工程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几乎没有什么水利工程,1949年全省江河堤防只有1171km。之后的几十年间水利建设大规模开展,但与全国其他大江大河相比,黑龙江省三江堤防防洪标准、建设标准仍然明显落后。
1998年,一场百年罕见的洪水突然爆发了。当年6月下旬,似乎与肆虐南方的大洪水遥相呼应一般,黑龙江省连续长时间普降大雨。在嫩江上游各支流和干流,一次又一次的大洪峰呼啸奔腾,下游城市面临毁灭性灾难。
“千方百计死保齐齐哈尔,死保中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死保北方重镇哈尔滨!”这是当时党中央提出的“三保”要求。
三座城市中,齐齐哈尔最先迎来了决战时刻。从8月10日开始,齐齐哈尔全城宣布进入抗洪紧急状态。黑龙江省防指也从省城哈尔滨移师于此,全市所有人力、车辆、物资随时听从防汛总指挥部调遣。8月12日又降特大暴雨,齐齐哈尔水文站水位已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昂昂溪区的城防大堤开始漫水,出现了决口和塌方。倘若发生垮堤,洪水将直冲齐齐哈尔市区。面对如此险境,从当日18时起,到第二天早6时,军民团结一心、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溃口现场。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一条新垒的子堤屹立起来,满溢的洪水停止了肆虐。
与此同时,在全国最大油田——大庆,一场保卫战也即将打响。8月13日,大庆北部拉海大堤决堤,2天后马场大堤决堤。失去了两道大堤的保护,大庆油田怎么办?年产500万t原油的采油七厂和九厂能否平安渡过嫩江第四次洪峰?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大庆市政府紧急组成的临时指挥部内,领导和专家们围在一起,一遍遍圈点着桌上的大庆地区灭灾图。经过紧张的调兵遣将,决定在距大庆不到100km的胡吉土莫镇重新筑起一道新的大坝,将洪水拦在大庆油田之外。16日7时,黑龙江省武警总队,绥化、齐齐哈尔预备役师等迅速到位,他们与当地民众一起组成了防洪抢险队伍,带着一腔热血和坚定的信念誓死筑起一道保卫大庆油田的生命线。
接着,凶猛的洪水一路向下汇入松花江,咆哮着扑向省会哈尔滨。8月16日,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水位早已突破了警戒线,流量突破了1万m3/s的关口。21日,第三次洪峰到达,水位突破120.80m,哈尔滨已是危在旦夕。然而,这还不是最凶险的时刻。22日上午,水位涨到了120.89m,这是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峰!在来势汹汹的江水冲刷下,大堤上险情不断。抗洪的军民不分日夜,与洪魔连续斗争,他们的血肉之躯与子堤上的沙袋一起,共同抵御着这场特大洪水。经过一系列奋战,三地最终得以保全。尽管如此,黑龙江此次因灾损失仍然十分惨重。
2013年8月11日,科洛河永兴段右岸堤防抢险
仅仅15年后,特大洪水又在三江重现。
2013年8月,松花江、嫩江干流相继发生199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黑龙江干流嘉荫段以下更全部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从8月5日开始,11天内连续启动Ⅲ级防汛应急响应,洪水量级一步步地提升,龙江防洪压力不断增大。在同江市赫哲族聚居村,黑龙江洪水已高出村子数米,400多村民被迫含泪撤离;在萝北县肇兴镇柴宝段,溃口已经出现,二道防汛堤在抢险军民共同努力下完成合龙,保护了三个乡镇的数万人口……
水利部部长陈雷、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急赴现场检查指导抗洪抢险工作。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成立专家技术组,认真分析松花江、嫩江、黑龙江三大流域的汛情走势,抢在洪峰到达前完成了黑河以下七个市县的防汛抢险预案的编制工作。
那段日子里,黑龙江各地都打响了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战斗。党群齐动,军民协力,他们在惊涛骇浪中顽强坚守,誓要击退洪魔。一直到9月20日,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干流均全线退至警戒水位以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终止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抗洪抢险取得全面胜利。
洪水虽退,灾痕犹在。在黑土地抗洪记忆背后,是一段段汇聚着血汗与泪水的岁月。“建高标准的工程,切实增强防洪能力,是黑龙江水利人共同的心声。”作为2013年当时抗洪前线专家技术组的一员,黑龙江省三江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孙飚如是说道。
的确,从1998年到2013年,每次洪灾来袭,从一马平川、沃土万顷变为狂涛肆虐、汪洋一片,都暴露了黑龙江省防洪体系缺乏系统治理、主要江河防洪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这片土地迫切需要重塑守卫安澜的生命线。面对这困扰已久而未解的水患难题,一场针对三江防洪的系统“大治”已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