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
轮作休耕,让土地休养生息
李维
为什么需要轮作休耕?
——用地养地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
据介绍,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重大改革任务。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姜文来认为,耕地轮作休耕对耕地土壤有重要的正面影响。
“实践证明,轮作是保障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对于恢复、保护土壤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休耕减少人为的干预,避免向土地过度索取,由于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和性状,有利于恢复地力。特别是在重金属污染区进行休耕,可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姜文来说。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解读《方案》时表示,当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的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通过耕地轮作休耕,能全面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轮作休耕会影响粮食安全吗?
——控制好规模,不会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
“轮作休耕能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缓解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尖锐矛盾”,姜文来告诉记者,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休耕对粮食安全影响重大。
“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压力大,是采取休耕的好时机,只要控制好适当的休耕规模,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影响。相反,由于休耕,耕地得到休养生息,其产能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因为地力提高,有利于恢复粮食产能”,姜文来说。
试点是如何确定的?
——从目的和特点决定试点地区
在实施区域上,轮作主要在东北冷凉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区等地开展试点,休耕主要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及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试点。
“这是由休耕的目的和地区的特点共同决定的。休耕的目的是适应生态压力,同时考虑粮食安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典型经验,因此选择的地区要有我国农业生态本身的区域性、代表性”,姜文来说。
《方案》提出,在休耕区域,地下水漏斗区连续多年季节性休耕,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将需抽水灌溉的冬小麦休耕,只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马铃薯和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重金属污染区连续多年休耕,采取施用石灰、翻耕、种植绿肥等农艺措施,以及生物移除、土壤重金属钝化等措施,修复治理污染耕地。生态严重退化地区连续休耕3年,改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的植物,同时减少农事活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姜文来介绍,华北地下水漏斗区是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而地下水漏斗会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地表沉降、地缝、海水入侵等。造成漏斗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用水过度采取地下水。通过试点休耕少采或者不采地下水,可以为该地区地下水恢复提供宝贵的经验,修复生态环境。
重金属污染区由于土壤中存在重金属,对粮食质量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通过休耕,采取一系列的修复措施对土壤进行修复,一方面可以提升该试点区粮食质量安全,另一方面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奠定技术基础,总结经验,为类似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生态退化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西南石漠化区、西北地区生态严重退化都很典型,在此地区开展休耕试点,可为类似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模式借鉴。
如何确保农民收入不受影响?
——中央财政安排14.36亿元进行补贴
余欣荣表示,要让农民愿意开展轮作休耕,必须保证其收益不减少。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14.36亿元资金,支持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补助资金分配到省,由省里按照试点任务统筹安排,因地制宜采取直接发放现金或折粮实物补助的方式,落实到县乡,兑现到农户。允许试点地区在平均补助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试点目标和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对农户实施轮作休耕效果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以评价结果为重要依据,实行保基本、重实效的补助发放制度。
国外如何进行轮作休耕?
在国际上,虽然轮作实施得比我国晚,但作为农业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已经普遍地进行了推广和应用。
欧洲各国在8世纪就出现了二圃式轮作,即一年种植麦类作物、一年种植仅供观赏的作物,周而复始。中世纪后,发展成三圃式轮作,即把地分为3个区,每区按照冬谷类作物、春谷类作物、仅供观赏作物的顺序轮换。由于畜牧业的发展,欧洲从18世纪开始推行草田轮作。
美国休耕具有30多年的历史,针对那些土壤极易侵蚀的和其他环境敏感的耕地实行休耕,以期达到改善水质、控制土壤侵蚀、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的目的。对于休耕环境效益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总体表明,美国的休耕制度使水土流失明显减少、土壤质量明显改进、环境质量大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