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条:重在破解资金瓶颈与技术难题

2016-12-29 11:45王雯慧
中国农村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李松土壤环境瓶颈

文|王雯慧

土十条:重在破解资金瓶颈与技术难题

文|王雯慧

导语2016年5月31日,历时3 年之久,前后修改 50 余次的“土十条”终于出台,这是继“大气十条”、“水十条”后,我国出台的又一个环保行动计划,拉开了我国土壤治理的大幕。

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这份备受瞩目的“土十条”是我国系统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

“土十条”要求,到201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到2050年,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土十条”参与者、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李松博士认为,我国过去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基础薄弱,此次出台的“土十条”从土壤环境防治的角度做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为基本原则,亮点颇多。其中包括重视土壤环保的调查,高度重视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对污染地块治理和修复责任界定提出明确要求等,规定其治理和修复责任将由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承担,基本理清了困扰我国土壤治理与修复行业多年的体制机制问题。

“土十条”发布使得土壤治理与修复的市场潜力巨大,机遇难得。但要使土壤污染问题得到根本、全面的解决,仅仅看到“大好形势”是不够的,必须配套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适用的技术方法、必须的资金保障、严格的环境监管执法,否则“土十条”也许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在我国,18亿亩耕地中有3500万亩耕地需要治理,李松说,“保守估计,按照一亩耕地平均两万元的成本算下来,这都是一笔天文数字。”土壤治理与修复的确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光靠财政专项资金明显不够,受污染耕地所在地方政府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资金筹措模式,必须解决社会资本如何引入、企业收益回报点在哪、农户利益如何补偿等关键问题。“土十条”在资金筹措方面只作了原则性说明,并未具体细化。

除了资金瓶颈以外,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尚不成熟,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往往要通过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含量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特性,相对于水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物更难迁移、扩散和稀释,在土壤中不断积累,污染物降解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污染问题复杂,影响因素多,很多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尚未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成熟适用修复技术体系,规模化工程应用仍有待时日。此外,部委之间责任仍不够清晰,尚未形成合力,地方政府环境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土壤环境监管能力薄弱,也是“土十条”落地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尽管如此,“土十条”出台依然影响着行业发展,其中肥料行业较为明显。据李松介绍,在农业部要求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背景下,“土十条”的出台加速了肥料企业的转型发展,肥料企业从过去的土壤营养时代转向了土壤修复时代,政策的导向和技术的革新让过去生产氮、磷、钾等肥料的企业纷纷转向土壤调理剂、土壤、腐殖酸改良剂等产品研发与生产。

“土十条”的颁布拉开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大幕,明确了实现净土的路线图、任务单和时间表,是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将有力推动土壤修复行业和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将对我国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李松土壤环境瓶颈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分析
浩声乐享家李松:体验感,是实体店最有价值的东西
幸福赌局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有种亲人叫前夫前妻
我国日间手术发展遇瓶颈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民营医院发展瓶颈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