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寇佳丽
国际货币体系难变天
文/本刊记者 寇佳丽
当地时间2016年12月2日,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德国柏林公开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内在改革方针将坚定不移地往前推进,中国官方正在密切观测市场变化和资本流动情况,并指出“如果说美元最强,那么人民币就是第二强”。上述观点当然与最近美元狂飙、人民币持续贬值的现象有关。回想人民币在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前后,国内外社会舆论对人民币赞扬声一片,甚至有观点称人民币会取代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霸主地位,但如今的走势让很多人再也不提“取代”一词。
今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第一个新增的篮子货币,也是第一个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SDR货币。然而,环球同业银行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也即人民币加入SDR的第一个月,人民币在全球的支付额不仅没有上升,反倒下滑至第六位,而在传统的贸易金融领域,人民币的活跃度也被欧元反超,排名第三。
既然大家都看好人民币加入SDR,真正生效后,支付额为何不升反降?
“人民币入篮只是中央银行在记账模式上产生其他关联,对具体的国际交易与结算不带来根本改变,而人民币并非自由兑换货币,今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的贬值趋势,自然令国际投资者产生避险情绪,使其在支付和结算的时候选择其他币种”,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在她看来,人们对SDR的解读存在“过度”嫌疑,以至于很多人忽视了人民币在加入SDR时存在的不足。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一个货币在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才被SDR接受:一个是货币所属国贸易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另一个是货币实现自由兑换。众所周知,无论人民币在将来多长时期内实现自由兑换,至少它目前不是自由兑换货币。
不满足条件还能进入SDR吗?谭雅玲指出,一方面,中国国际贸易规模非常可观,为自己获得了足够的信誉,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的确是近年来少有的“创新”,暗示了国际货币体系对人民币的需求。
不过,人民币加入SDR也绝非“噱头”。就在今年12月2日,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公开表示,人民币入篮完全是象征性的,这一举动象征着人民币的国际化更进一步,但并不会对人民币带来什么直接好处。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表示反对,强调人民币加入SDR“对中国、对全球来讲都将带来长远且实质的影响”。
除了为SDR带来多元性,朱民还表示人民币入篮意味着人民币将会逐渐向着自由兑换货币转变,增强人民币的储备货币角色。此外,SDR会让人民币越来越国际化,这对中国金融界而言举足轻重。对此,谭雅玲指出人民币能走入SDR,恰好说明中国央行采取的很多变革措施和机制改革产生了不错的效果。而与此同时,需要注意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无法兑换的事实。
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指一种货币不仅在国际收支经常性往来中可以在本国货币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而且在资本项目上也可以这样做。居民不仅可以通过经常账户交易,也可以自由地通过资本账户交易,所获得的外汇既可在外汇市场上出售,也可以自行在国内或国外持有等。
“这意味着取消一切外汇收支管制,但目前看,中国还没能也不应该走到这一步”,谭雅玲这样说。她强调,我们既不能夸大加入SDR的实质作用,又不能忽视这件事本身的意义,这样才能在坚持金融改革的同时推动人民币向前走。
不少媒体在人民币加入SDR的时候大肆渲染其好处,甚至提出“推翻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的霸主地位”等观点,如今人民币贬值不止,这些媒体又不禁觉得天要塌下来了。然而,在国际货币市场,听风就是雨从来都不是该有的态度和选择。
仔细查阅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图,会发现人民币在2016年1月出现断崖式贬值,随后在2至5月份平稳上升,5月之后,人民币汇率再次下行,直至8月份。而8、9、10三个月份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快速回升并保持稳定,但从10月份中旬开始,人民币重启跌势。截至10月2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6.7744,贬值54点,再度刷新6年新低。自2016年9月30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已跌去超过1000个基点,贬值幅度超1.5%。
“人民币的贬值原因内外皆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明这样告诉《经济》记者。一方面,中国经济下行,国内金融风险加剧,企业和居民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了多元化配置资产的需求,进而推动中国资本外流,体现在外汇市场上,货币自然会贬值。另一方面,今年下半年以来美联储加息不断升温、美元不断走强,也令人民币的贬值愈加显眼。
不过,观察一国货币走势不能急躁,短期表现自然会对国际投资造成影响,但长期表现则更为真实。“目前,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不需要过于担忧,未来人民币不管是作为计价、结算货币还是储备货币,其在国际市场的使用率都会上升,当前的压力也不会改变这一点”,张明如此分析。
上述观点确实中肯。纵观全球货币市场,美元走强已经导致世界主要货币纷纷贬值,而一直紧盯人民币的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事实:很多货币的贬值幅度已远远超过人民币。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首次发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该指数包括13种货币,其中美元权重为26.4%,欧元占比为21.4%,日元为14.7%。人民币不再单独挂钩美元,也同时参考其他主要货币。而从今年11月9日至19日,欧元对美元从1.13跌到1.0567,跌幅高达6.9%,日元也仅在两周内就贬值7%。在下跌的路上,它们都比人民币跑得快多了。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也在近期表示,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有所贬值,但相对于其他一些主要货币仍在升值。另外,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际收支平衡、货物贸易保持较大顺差等都为人民币汇率在未来合理水平上保持稳定提供了条件。
相对于上述官方较为直接的回应,分析人员反倒看好此轮人民币下跌的势头。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本轮人民币大幅贬值与近期经济基本面关系不大,也不属于竞争性贬值,而是对前期高估部分的修正。这就要追溯到2014年5月至7月。当时,世界主要货币对美元平均贬值20%左右,但人民币汇率却因为国际化、SDR技术评估等因素大量积累高估压力。
易纲在回应人民币贬值的同时,指出人民币仍然具有强势货币的主要特征。什么算是强势货币?谭雅玲告诉《经济》记者,国际货币市场上,强势货币有两个层面的表现。一是外在价值,表现为本币相对于其他货币在汇率市场中上升;二是内在价值,表现为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即在国际支付体系、国际清算体系、国际标价体系、国际储备体系中的硬通货形象。在她看来,至少当前人民币与强势货币无缘,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势货币早就非美元莫属。
纵观人类历史,国际货币体系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主要处在商品货币本位制时期,或称金本位制、银本位制。第二个阶段从1914年到1971年,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建和崩溃,人类处于金汇兑本位制的固定汇率体系。第三个阶段,即1971年至今,人类进入彻底的信用货币时代,也称美元本位制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强调了一个事实。“最近6个月内,人民币相对日元升值5%,对欧元升值2%,对印度卢比升值1%,对墨西哥比索升值10%,对土耳其里拉升值7%,对巴西雷亚尔升值5%,对南非兰特升值4%。然而,为什么大家主要关注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呢?原因很简单,美元是最重要的国家储备货币、贸易结算货币、金融交易和结算货币。美元是当今世界真正的硬通货,就像金本位制时代的黄金一样”。
这个事实无声地证明了美元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霸主地位。向松祚表示,美元的地位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不仅没有任何削弱,反而大大增强。危机之前,美元的影响力主要局限在金融资产领域,危机之后,美元从金融资产的定价和报价扩展到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全方位的垄断。
法国政治家戴高乐将军在1965年有评论如下:“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这一指责很好地概括了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通过操纵美元攫取了巨大利益,也暗示了美元地位的无比强势。
总而言之,美元当下处于鼎盛时期,可以取代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位置的货币还没出现,人民币也不例外。
“高估人民币不是在帮助中国,人民币自身存在一些弱点,正视这些问题远比炒作更重要,否则受影响的最终会是人民币本身”,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主任韩复龄教授这样告诉《经济》记者。在他看来,承认美元的强势,人民币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对美元起“取而代之”念头的不是没有,欧元就是很好的例子。自1999年诞生至今,欧元仅用十年时间就成长为全球第二大货币。而根据2016年6月8日欧洲央行公布的报告,欧元至今在全球贸易和国际储备货币中保持第二大货币地位。目前,欧元区已有19个国家加入,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其作为储备货币。
即便如此又怎样?谭雅玲提醒《经济》记者,英镑不愿加入欧元区,保持独立性存在,足够说明欧元的不足。英国是欧洲不可忽略的国家,从历史、文化、传统甚至心理上到金融发展领域,谈欧洲永远离不开英国,但英国不是欧元区成员,而它也即将离开欧盟。
张明则直言,他看不到任何一种货币可以撼动美元霸主地位,“如果说一定要找到一种货币与美元抗衡,那人民币是唯一有希望的,但其中也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成分”。他认为,未来十年间,中国经济是否能够一如既往地保持相对快速增长,中国可否成功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国内金融市场能否顺利发展壮大,都是决定人民币长期未来走势与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动因。
至于在当前以及短期可见的未来中,用《金融时报》副主编Martin Wolf的话来说,“美元仍将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和最大的私募基金,它具有近乎无限的融资或创造信用的能力,美国根本不会也没有任何意愿发起、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