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玉
基于任务教学模式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
◎林明玉
本文从教学改革实践出发,结合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特点,提出基于任务教学模式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具体阐述了任务教学模式的优势、具体实施方案及其改革成效。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具有课程内容概念较多、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较多,要求具备一定的工程思维能力等特点。以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和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为基础,其课程中所涉及的高频电路工作是以KHZ或者MHZ为单位的较高频率范围,电路的时域表现形式多为非线性,其电路理论需做复杂繁冗的数学推导,为此该课程普遍认为内容理解苦难,学生畏难情绪存在,致使该课程普遍表现为教学效果不好。为适应学校对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改革为大势所趋,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入研究之下,与时俱进,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措施,更新教学思维,改用新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该课程知识。
为此,本文从教学改革实践出发,结合该课程特点,以教学方法为契点,提出基于任务教学模式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
任务教学模式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活动,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让学生更加深刻领悟知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带着学习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动力、手段和目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获取新知识和提高技能,其具有如下优势:
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教学内容。在任务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中心,从做中学”,围绕既定任务展开教与学,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易于掌握教学内容。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相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知识的获取大部分依赖教师的讲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务教学模式中,在围绕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展开探究式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拓宽思维,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更好地调动。
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任务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是围绕一个个具体任务进行的,这些任务的解决过程的实质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入掌握,既是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教学内容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与帮助下,学生需要自己实践去分析,利用课程知识去解决,如此更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确定课程内容的任务分解。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内容分为:放大、中频、功放、调制、混频、解调等这几个大的任务,而每一个大任务又包含小任务,依据学生基础不同,学习能力、逻辑能力、理解能力都不尽相同,任务可进一步细分为基本任务和提高任务,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分层次进行;通过任务的学习,学生可将学过的旧知识和即将要学的新知识综合起来,且进行综合运用。
比如在讲LC振荡器的章节,可以提出以下任务:LC振荡器的组成原则是什么?LC振荡器的类型有哪些?改进型的电容反馈振荡器的又有哪几种类型等等任务,在每个任务下面又可以提出多个子任务。在确定课程内容任务分解之后,教师不是直接作出解答,而是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学或者团队讨论去完成任务。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大都能够完成通过以前所讲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发散思维尽可能的提出解决思路,同时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就新问题先进行讨论,然后再讲解,如此一来,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讲知识。
选择合适的任务完成方式。对于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但在讲解结束后,教师应提出一些相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完成,为此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比如说软件仿真、公式推导、直接听讲解或实验观察等去进一步完成任务。诸如:要求高频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里的高频实验箱的单谐振放大电路模块,通过示波器观察输出、输入信号波形,对比两种信号波形在振幅值得差异,并测量出输出、输入信号的振幅值,直接代入到电压增益公式计算,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任务教学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建立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团队了每一个人的优势通力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组内相互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小组之间针对教学任务进行有效地交流讨论,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学习精神以及与人协作的团队意识,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以求双赢,达到1+1>2的效果,体现一种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
(作者单位:湖北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