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的角度品味经典名作《伊豆的舞女》

2016-12-28 14:54王挺王虹芝
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治愈苦难温情

王挺++王虹芝

摘 要: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自发表以来备受瞩目,众多文学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分析此作品。一直以来关于主角“我”和舞女之间的“情”多被理解为朦胧的爱情,本文从小说中的细节出发,论述两者之间的“情”不能简单概括为“爱情”,而是更深层的纯粹的建立在人格尊重基础上的温情。此外,本文意在从“爱”的角度,挖掘作品中的亲情、友情、爱情及陌生人之间的温情,并从中感受作者本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些具象的“爱”的体现不仅给予作者,亦给予读者无限的“治愈”能量。

关键词:爱 苦难 温情 治愈

引言

《伊豆的舞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小说根据作者的真实经历改写,当时二十岁的“我”独自一人去伊豆半岛旅行,与巡回艺人同行,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的孤独和忧郁渐渐得以排解。1926年,《伊豆的舞女》在杂志《文艺时代》上刊载。对此文的鉴赏角度多样,在此笔者意从人们之间的爱来品味作品的“美”。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作品对“爱”的分析多限于主人公“我”和舞女之间朦胧的爱恋,但将作品中的“爱”限于简单的男女之爱有些狭隘,笔者在此意图把握全局,找寻能够打动读者的所有的“爱”。此外,对“我”与舞女之间的“爱”是否就是简单的男女之爱这一点提出质疑。本文将围绕“爱”,对以上两个论点进行探讨。

一、主人公“我”和舞女的“爱”

很多人将“我”与舞女的感情理解为“淡淡的爱恋”“朦胧的爱”。如,山本健吉认为在《伊豆的舞女》中,渴望爱情的“孤儿”在接触到单纯而又直率的舞女的爱情时,自己那颗扭曲的心就如同春天冰雪融化般,恢复了温暖之情。对这一点,笔者认为两人之间的感情不能单纯定义为爱情,且治愈了“我”的也不仅仅是舞女的爱。

首先,我们可着眼于舞女的经历。在作品中舞女本人并未详细述说过自己的境遇,但从她的一言半语,其哥哥荣吉及阿妈的话语中可窥见一斑。

我总想不让妹妹干这行,可是还有许多具体问题。

他们一起返回这边房间的途中,这汉子轻轻地拍了拍舞女的肩膀。阿妈板起可怕的面孔说:“喂,别碰这孩子!人家还是个姑娘呢。”

东京我也熟识,赏花时节我还去跳过舞呢……是在儿时,现在什么也不记得了。

从以上荣吉、阿妈、舞女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舞女的境遇。在目前的人生中,她是在比较单纯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生活方面,因为经济比较拮据,她没能好好上学。她从小流落各地,作为巡回艺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卖艺水平,和家人一起分担家庭经济的重担。作为巡回艺人,舞女的技艺也许是高超的,但作为尚处于青少年期的女孩儿,舞女的人生经验相对比较单一。从阿妈的话中可推断舞女到目前为止的人生中与异性的直接接触极少,甚至没有。在这样的背景下,舞女对被视为知识分子的“我”表现出好意也是不难理解的。当时的社会,不论是谁,在旅途中遇到带着“一高”帽子的“我”,理所当然地都会认为“我”是个高才生。当时的“一高”是日本旧制高等学校中早期创立的学校之一,校名冠以创立顺序数字,共有八所。“一高”的毕业生多进入当时的东京帝国大学。对于能够成为“一高”学生的“我”,没有金钱和余力上学的舞女从内心深处来说是很尊敬的,因此她才会弯曲着身子替我掸去身上的尘土,专门为“我”找根竹竿作手杖,先行走到大门处帮我把木屐放整齐等。与此相应,“我”对巡回艺人一行毫无轻蔑之意,非常礼貌而又平等地对待她们,也收获了她们对我“是个好人”的积极评价。

从主人公“我”的眼中所描绘的舞女非常美丽。在作品中多处着墨于舞女的美,如“我”观察的舞女最美的地方是她又大又黑的眼睛。在描绘舞女“美”的同时,亦表现出“我”对她的疼爱。这疼爱不是男女间的爱情,而是近似于哥哥疼爱妹妹的兄妹之情。尤需指出,当舞女发现河对面的“我们”时马上从公共澡堂光着身子跑了出来,向“我”喊叫着打招呼的时候,“我”感觉到“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忍不住在内心感叹着“她还是个孩子呢”。而舞女想让“我”带她去看电影,但未能得到阿妈的允许,瞬间她变得没精打采。种种事例都可看出舞女真的还只是个孩子。当“我”看到她们吃客人的剩菜剩饭,和“乞丐”的社会地位等同被歧视时,在“我”的内心里扬起了朴素的感情。在还是孩子的舞女和一介书生的“我”之间,充满了“爱”的光辉。这种“爱”绝不是简单的对异性的爱恋之情,是相互尊重与信赖的高尚情感。

二、苦难生活中感受人间温情

在作品中主要的出场人物除了主人公“我”和舞女之外,还有舞女的哥哥荣吉,荣吉的岳母(阿妈)。阿妈虽不是舞女的亲生母亲,但在实际生活中扮演了近似母亲的角色。阿妈怎么也不答应让“我”带舞女一起去看电影,在“我”看来觉得很不可思议,也许读者也会觉得阿妈少了些人情味,但仔细想来这正是阿妈对舞女关爱的体现。在阿妈看来,舞女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女孩子,与“我”这个异性高才生单独走得太近,若是情窦初开到最后免不了伤心。与其如此,不如将感情的发展先扼杀在摇篮里,对舞女来说更好。阿妈就像是保护者,把舞女视为自己的孩子,也正因为她是个女孩子,阿妈对她的管教尤为严格。对于阿妈的反对,尽管舞女很失望,但她并没有固执地非要跟“我”去看电影。在她有些百无聊赖轻抚小狗的时候,她的失望及淡淡的忧伤应是渐渐淡化了,同时她也应该领悟到阿妈的一番苦心了吧。舞女的哥哥荣吉也很疼爱她。在小说中荣吉具体为妹妹做了什么并无具体表现,但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感受到兄长对妹妹的爱护。舞女拣了一根最粗的竹子时,荣吉说:“可不行啊。拿粗的人家马上晓得是偷来的。要是被发现,多不好啊。送回去!”虽带有些轻责之意,但在某种程度上亦能感受到“爱”。

在此需提及的还有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在旅途中第二个孩子早产,只活了一周便夭折了。身体还没完全恢复,但她并无怨言和家人一起继续着巡回卖艺的生活。第一个孩子流产,第二个孩子早产夭折。这对于一个只比“我”小一岁的女子来说,身心都是不小的打击。但是,千代子还是坚持了下来。像她一样坚持努力的还有茶馆的老大爷。患了中风,半身不遂的老大爷只要得知有治疗中风的药方,他都一一照方抓药。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大爷多年来并未放弃,一直在寻找着可能诊治的良方。仔细想来,这也是一种“正能量”吧。

在和巡回艺人同行的途中,在每个村庄的入口处都有“乞丐、巡回艺人禁止入村”的牌子。这当中固然有对巡回艺人的世俗的偏见,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民众生活的贫苦。正因为生活不富足,没有余力给乞丐、巡回艺人钱物,所以这类人最好“眼不见,心为净”。历史上,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经济蓬勃发展劳动者的工资得以上涨的同时,物价也在飞速上涨。因物价上涨,普通劳动者和农民的生活变得更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之间的温情更能让读者感动。“我”只是给了茶馆的老奶奶50钱而已,而老奶奶却觉得很不好意思,拿着“我”的包送“我”到很远。当时的100钱等于1日元,参照1918年的米价,50钱大概可以买3斤米。不是什么大钱,但老奶奶非常感动,甚至说不会忘了“我”。在经济拮据的生活中,以老奶奶为代表的平民百姓的质朴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最后“我”即将与舞女一行分别之际,建筑工人模样的人拜托“我”将失去了儿子、儿媳的老婆婆送上开往上野的电车,“我”爽快地答应了。结局“我”与巡回艺人们分别了,但在此次旅途中,与他们的邂逅及发生的一系列的小故事,都让主人公“我”和读者深深感动。

三、从“爱”领悟作品的魅力

《伊豆的舞女》自发表以来,始终备受关注。优美的措辞,浸入人心的伊豆风情,纤细的心理描写,淡淡的口吻等都是该作品长盛不衰的理由。在这篇短篇小说中,人间的“爱”得以汇集,使其阅读价值更高。夫妻之情,家人间的亲情,朋友间的友情,陌生人之间的温情等都是人类共有的超越时间、地域、民族的财富。人们在富足的生活中互相帮助、照顾、相爱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在苦难的生活中还能维系着“爱”就显得难能可贵了。俗语说“夫妻本是同龄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无法忍受艰苦生活,离家出走甚至抛弃家庭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能够真正和家人一起克服困难,友好宽容地对待身边的人,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的。

作品不仅给读者以“治愈”的力量,而且也“治愈”了文中的“我”,即作者本人。在回顾《伊豆的舞女》的创作历程时,川端提及像《伊豆的舞女》一样备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在作家的一生中不是想求得便能得到的。《伊豆的舞女》的创作,正因为和巡回艺人的邂逅才有了创作灵感。作者甚至觉得与巡回艺人一行的邂逅是不是某种必然呢。的确,创作出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并不仅依靠作家的资质和才能,而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作家本人最真挚的感情,探寻世界共通之处,从而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伊豆之行给予作家很大的影响。作者将1918的旅行中感受到的“爱”融入作品之中,而其余韵亦反哺了川端康成。此后,他多次前往伊豆,也许是为了从喧嚣的都市中解放出来,或为重温过去温暖的片段,在那次旅途中被“治愈”的川端康成获得了一种正能量,从而得以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从作品中还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着眼于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实态,插入失去了当矿工的儿子的老婆婆桥段,明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如果作者本人没有对底层人民的“爱”的话,在作品中也不会“爽快接受”照拂老婆婆了。《伊豆的舞女》这一作品中,作者本人的善良的折射亦是魅力之一。

结语

本文主要探寻《伊豆的舞女》的“爱”,从“爱”的角度分析作品的魅力。目前为止的先行研究中,将“我”与舞女作为主角,分析两人之间的朦胧的爱恋等相对较多,而笔者认为通过对舞女的成长历程和“我”真正的心境的解读,两人间的感情不是单纯的恋爱,而是更深层次的“爱”。且在当时经济拮据的生活中,人们之间的温情——亲情、爱情、友情及陌生人间的温情都令作者和读者感动。在感受各种“情”的过程中,当时的社会风情、人们的生存状况也得以窥见一斑。这亦可谓是作品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日]山本健吉.近代鉴赏讲座(13)·川端康成[M].东京:角川书店,1959.

[2] 日本教学研究社编辑部编.历史中学事典[M].大阪:日本教学研究社,2005.

[3] 李娇.论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悲与美——以《伊豆的舞女》为例[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 [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精品集[M].叶渭渠,唐月梅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作 者:王 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王虹芝,宁波大学阳明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英美近现代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治愈苦难温情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浅析吉本芭娜娜《厨房》中厨房的象征性意义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创伤理论视角下《达洛维夫人》的解读
呆萌大白的“治愈”之旅
温情的雪花
温情午后